一歲半左右的幼童,在蹣跚走路的過程中會經常摔倒、磕碰,作為一個理性的家長和看護人員的反應就是那些孩童反應的參照標準,一種家長和看護人員,在孩子摔倒了之後,大呼小叫,馬上的過去扶起孩子,然後嘴中不停的碎念著“疼不疼?都是地不好,讓我們摔倒了,讓我看看傷得重不重?”這類家長和看護人員無意當中,讓孩子的注意力都關注在自己的摔倒的這個結果上,並且把這個結果歸咎於外界引起,從而為孩子建立起一個觀念,關注那些負面的結果,並把責任推卸給外部環境。
而另外一類家長和看護人員在孩子摔倒之後,並不急於去抱起來,而是告訴孩子:“摔倒是很正常的事情,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大此時人的態度和反應直接影響了孩子對事物的判斷和理解,這樣孩子就會明白在學習走路中摔倒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即使是一個一歲半左右的孩子,在大人的暗示下,也會在摔倒後,選擇不哭,並且試圖用自己的力量來站起來。第二種家長和看護正引導孩子,讓孩子的注意力從發生的結果中抽離出來,並開始延續自己現在所做的事情,並努力使之越來越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會成為一個孩子一生的習慣,只專注正面的、延續發生的事情,而不受一個已經發生的結果的影響。
我們大多數人就如同第一類家長和看護引導下的兒童那樣,全憑著自己的無意識來操縱自己,讓自己只看到已經發生的事物的結果,而這個結果無法改變,停留在那個結果的感受中,只能讓自己感受更多的負面感情和情緒,並且忽略了事情還在延續中,如果只是過於關注這個負面的感受,那麼就會延遲甚至拒絕事物的發展和延續,甚至讓事物無法朝向好的那一面發生。
無論是誰,也無論曾經有過什麼樣的經歷,都是時間和空間交匯的一個點而已,無論看似多麼的艱難和難以承受,都會過去,一個人就該像那個第二個家長和看護人員對待下的兒童那樣,學習把關注在事物正在發展延續中,並且不斷的練習成為一種習慣,不再為已經發生的結果花費更多的情感和情緒,而是不斷的積累經驗,最後讓讓事情朝向一個應有的結果發生。
事實也是如此,當人們關注更多的美好的事情,忽略那些負面的感受,就會發現更多的美好不斷的出現自己的面前。直到後來我們會豁然開朗,原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世界,是由我們的內心和我們的視角建立起來的。我們怎麼看待世界,世界就給我們展現出怎樣的色彩和麵貌,甚至外部世界不過是我們內心的映象而已,既然我們可以掌握自己的視角和內心,我們就可以選擇如何去看待這個世界。並且讓發現美好的眼光成為一個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