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媽說:
9月娃娃們開學後,陸續有媽媽來問,孩子幼兒園回來明顯不對勁,甚至鬧著不肯再去幼兒園了,但問他怎麼了,他也說不上來;該怎麼聊,才能弄清楚孩子在幼兒園到底發生了啥事呢?
還有媽媽說,不想以惡意去揣測老師們,但確實這幾年幼師虐童的新聞也不少見,我們作為家長多少心裡都有點害怕這事會落自己孩子身上,但問孩子在幼兒園的事,他都不說;問他喜歡哪位老師,他說都不喜歡,怎麼辦?
以下是正文:
小助手說,前幾天老師在微信上跟她“告狀”,說兒子午睡的時候流鼻血,自己偷偷往牆上抹~
本意是想讓小助手多引導孩子注意衛生習慣,但小助手一看到這滿牆的鼻血手印,第一反應是:
哈?這啥時候的事兒?
娃怎麼都沒跟我說?
為什麼流鼻血?為什麼不找老師幫忙?
滿腦子黑人問號的她下班趕緊衝回家,看到娃就迫不及待地追問,“你前幾天是不是在學校流鼻血了?怎麼弄的啊?為啥沒找老師幫忙?快跟跟媽媽說一下……”巴拉巴拉一連串問題問完,滿臉期待等著娃道出原委。結果,兒子只淡淡地回了他三個字“我忘了……”
小助手感慨:怎麼這樣!在幼兒園發生這麼大的事兒,回家也不說,問也問不出來……
是啊,娃剛入園的時候,大部分媽媽都很想知道娃在幼兒園都發生了啥,但往往娃回家都是“一問三不知”,啥也說不出來。
我也是從這個階段走過來的,所以非常能理解大家的心情。入園是孩子第一次離開家,媽媽們都特別好奇他獨自在幼兒園裡都學了啥,吃了啥,玩了啥。但想讓孩子說出來,怎麼問還是需要點技巧的。
我自己這幾年跟娃打交道,摸索出不少心得。如果你家娃也是“啥也問不出”的狀態,不妨試試這些小方法。
01
問得具體點
幫娃梳理ta的一天
如果想了解娃在幼兒園的某件事,比如為什麼受的傷,不能“主觀引導式”地問(是誰打你了?),而要“開放式”(寶寶這裡是怎麼弄傷的?),因為主觀引導容易把娃帶偏。
但如果你想了解娃在幼兒園一整天都做了些什麼,問得就不能太“開放”。
如果你下班回家,老公問你“今天都幹嘛了”,你是不是會有點懵“還能幹嘛,就工作唄~”
“在幼兒園幹嘛啦”,對3歲的小娃來說也是同樣的感覺。這個問題太大太空,他是懵的根本不知道從哪入手回答你。對於語言表達能力還不成熟的他們來說,或許最簡單直接的回覆就是“不知道”了。
所以如果想讓娃“會回答”,咱們可試著幫他梳理下,一點點地問。
其實娃在幼兒園裡一天的大概流程,咱們心裡都是有點譜的。所以可以這麼問:
今天媽媽把寶寶送進教室,就去上班了,然後你在教室裡做什麼了呀?
上午吃完點心以後,老師帶你們做什麼了呀?
還可以出選擇題。瓜瓜幼兒園每個星期會把本週食譜發給家長看,所以他每天吃什麼我是知道的。但剛入園那會兒,還是想看他能不能自己複述出來。所以,會根據食譜給他出選擇題:
今天中午吃的是雞肉還是肉丸啊?
蔬菜是菠菜,還是土豆?
老師偶爾會在微信群裡分享今天的手工課內容。我會利用這些碎片資訊,問他:
睡完午覺起來後,老師教大家做了什麼手工啊?你覺得難嗎?好玩嗎?
今天你是和樂樂一組做手工,還是和小蘋果一組?
即使知道孩子今天都做了些啥,我也建議儘量多引導、鼓勵孩子自己說出來。
這樣的敘述有利於孩子在頭腦裡“佈線”,幫助他從“一天”的角度有邏輯、有條理地去解讀自己的幼兒園的生活,對邏輯力、語言表達力都是一種很好的鍛鍊。
02
“過家家”遊戲
讓娃100%情景再現
還有一個竅門,用“過家家”的遊戲情景再現。娃對過家家遊戲的熱情使得這一招屢試不爽。
讓瓜瓜做老師,我和瓜爸做他的學生。我會拿兩個小板凳,一家人排排坐,然後讓瓜瓜扮演老師給我們講課。瓜瓜很享受給我們講課的過程,一邊盡情賣弄自己所學,一邊很認真維護課堂秩序。
有次在他講繪本的時候,我插話打斷了他。結果在課堂最後,他一板一眼地說“今天我不表揚**小朋友,因為她上課發言沒舉手哦”,這語氣一聽就是100%還原了老師的言行。
也可以換成吃飯環節、睡覺環節來演。要全程聽孩子的,讓他來主導遊戲,這個過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就把他在學校被怎麼對待的過程演繹出來了。
我還記得第一次我們玩“午睡遊戲”。我把外套脫了,又準備脫襪子上床的時候,瓜瓜馬上阻止我說:小襪子不用脫哦~
我問,你們在學校午睡不脫襪子的嗎?
是啊,老師說不用脫襪子的。
哈,那時候我正在為他不會自己穿襪子擔心。聽到這裡就安心了,看來學穿襪子這件事,可以不用太著急了。
娃年紀小的時候,“過家家”的情節不會太複雜,但一定會演繹出他們印象最深的一幕。隨著年紀慢慢大了,內容就會越來越豐富了。而且心理學研究證實,玩過家家對小娃的“心智發育”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建議大家在家都跟娃玩起來。
不過也不建議每天都用。因為小娃在幼兒園的生活每天都差不多,如果天天讓他重複演,他也會厭煩。最好是,一週或者兩週玩一次。並且時間隔得長一點,也更能從娃的敘述中發現他的成長。
03
跟孩子像朋友一樣,互相分享
想讓孩子說出更多在學校的情況,難的是讓他“開啟話匣子”。
我們知道,好的聊天是“你來我往”。但往往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我們會不自覺變成單純的“索取者”,實際上如果你想讓娃跟你分享,你也應該學著跟他分享你的生活。
瓜瓜放學回來,我會先“拋磚引玉”一下,聊聊自己一天的工作啦、心情啦,然後再畫風一轉問問他。
媽媽今天工作好累啊,不過寫完了一篇很急的稿子,還是蠻開心的。你呢?今天有讓你特別開心的事兒嗎?
媽媽今天特別想你,你午睡的時候有沒有想媽媽啊?
兩個人像朋友一樣,你來我往互相交流,真的有種“瓜瓜不是兒子,是知心朋友”的錯覺。聊得多了,有時候瓜瓜放學回來第一件事還會很關心地問我“媽媽,你今天工作開心嗎?”,有種被小情人掛念的幸福感。
後來我發現,其實孩子對媽媽的工作、生活也都是充滿了好奇的。經常我在陪瓜瓜玩的時候,接個電話,或者回個資訊,他都會問我,媽媽是誰找你啊?媽媽你在忙什麼呀?……
我們千萬不要覺得他們是小孩子,什麼也不懂,就不願意跟他們聊,不要把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生活割裂。邀請孩子參與到我們的生活中,孩子才願意和我們分享他的世界。
有時候我會在晚餐桌上故意挑起話題,“咱們都來說說,自己今天過得怎麼樣吧?”。我和瓜爸先說,最後讓瓜瓜說。瓜瓜在這個環節裡有很強的存在感,能看出來,他非常喜歡這個環節,現在常常是他主動聊起這個話題。
一家人邊吃飯邊互相分享,其實是很有愛很溫馨的家庭時光。孩子不是有按鈕的機器人,當我們想了解時他就回答,當我們想靜靜的時候他就閉嘴。真正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家庭一份子平等交流,孩子會更樂意跟我們分享的。
瓜媽最後說:
說完方法,最後還想跟大家聊聊心態問題。
媽媽想了解娃校園生活的心情,我其實是非常理解的。但試想如果你工作一天回到家,爹媽馬上圍過來問你,今天都幹嘛了啊?你會把自己一天的內容一點一點梳理出來,跟他們分享嗎?
會不會覺得每天工作不都這樣嗎,有什麼好說的?也可能,會覺得說了你也不懂,還得解釋大半天,想想就挺累的?
父母的焦慮會很容易傳遞給孩子一種“壓迫感”,他反而更不願意說了。我們試著雲淡風輕一點地聊聊天,說不定聊著聊著孩子不自覺就說了。
其實,大家不需要太焦慮。入園本就是孩子獨立的第一步,我們要相信他能在人生的第一個社交環境裡,能獲得獨立的能力。我建議每個媽媽在這娃入園這件事上,想好自己的“底線”——哪些事是我堅持不能讓步的,哪些事是可以接受的。
有些父母尤其是長輩,看孩子身上發生一點風吹草動,就緊張到不行。吃得飽不飽,能不能按時喝水,會不會被欺負,哭了老師能不能及時去哄……都牽扯著大人的每一根神經。這樣大人很心累,也不利於孩子獨立成長。
我比較贊同下面這位媽媽的態度,“只要他每天回家都開心,沒受傷,那就沒啥大問題”。
當然,每個家庭養育孩子的理念不同,相應的底線也不同。但只要我們清楚自己的底線,明白了什麼事能接受,什麼不能,就不至於太焦慮了。大家如果有好的經驗,也歡迎底下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