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假期過完了,不知道各位都休整好了嗎?對於9月份入園的孩子來說,經過了一個月的適應期,現在又要回歸幼兒園了,情況怎麼樣?
還……哭嗎?
第一天上幼兒園,家長們最大的感覺就是,聽取“哇”聲一片。
孩子哭,很正常,分離焦慮嘛。
離不開熟悉的環境,離不開媽媽,被“暴力”送到一個不熟悉的地方,發洩一下情緒也理所應當,但是,這孩子上幼兒園的“哭”,也是分型別的。
這個觀點是三妹看到的,覺得很有啟發,分享給大家。
這種就是爆發式的大哭,最開始哭得最兇,每天都要哭,嗷嗷叫那種,非常激烈。你感覺不行了不行了,再這樣下去該成虐童了。但是如果你一咬牙一跺腳,就會發現事情竟然慢慢有了轉機。
隨著時間推移,孩子逐漸熟悉了環境和老師,跟同學也建立了關係,然後就哭得越來越少,狀態也越來越好,最後,可以徹底放飛了。
這種型別的孩子哭起來比較婉轉,不是很大聲,小小聲地哭,看起來可憐巴巴,卻又綿延不絕。每天哭那麼一小會兒,像極了某種每日儀式。
或許要綿延哭泣一個學期,但奇怪的是,每天的幼兒園活動也都參加,甚至還表現不錯。
這個型別的孩子最開始是不哭的,甚至看起來還有點兒開心。
老師一打招呼就回應,叫著玩遊戲就參加,甚至還能跟著小夥伴做遊戲,跟其他人打招呼也有模有樣。
簡直正常的讓人不放心。
然而,突然有一天,或許在入園兩三天之後,或許在入園一兩週之後,爆發了。入園前開始哭,嘰嘰歪歪不上學。
給人的感覺是,他終於反應過來,自己已經上幼兒園了。
這種孩子不怎麼哭,甚至還比較安靜比較乖。但是他不參加集體活動,對老師的呼喚不聞不問,像個局外人一樣靜靜地觀察,彷彿眾人皆醉他獨醒,渾身上下充滿了戒備。
老師和家長都很緊張,他們知道孩子還未融入集體中,甚至還沒有放下自己的戒備。
直到有一天,這個孩子哭了,所有人才會鬆一口氣,好了,他放鬆了,終於決定加入了集體了。
有時候覺得挺有意思,這麼點兒孩子,卻有各種各樣的心思,但不得不承認,這都是孩子們正常的表現啊。
如果有孩子最容易哭的時間段排行榜,排名第一的一定是孩子早晨上學的時候。
這個不用說,幾乎是每個家長最頭疼的時刻。
不起床,起來不換衣服,不洗漱,磨磨蹭蹭不出門,好不容易拖出去,還得一路哭到幼兒園。孩子餓的時候以及午休醒了,可能也會哭一會兒。
有的孩子不適應,不能餓了就吃,或者不會自己吃飯,老師又沒顧上,就會不滿地哭。午睡醒了,一臉茫然,沒有安撫,甚至還有點兒起床氣,這個時候也會哭。
還有的孩子,在晚上放學等家人來接的時候會哭,不過這種不常見,大部分都是高高興興回家去。
那些哭泣的孩子,可能是比較委屈想得到父母的安慰吧。
一般情況下,入園第一週比較難熬,第二週好像還可以,第三週又不行了,第四周第一天比較難熬,以後會慢慢變好。
最慘的是放長假,尤其是現在這個十一長假,假期過完,回到從前!
作為家長,得先弄明白一點,孩子哭,不一定會很痛苦。
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匱乏,哭是最方便最擅長的,畢竟從小一路哭過來,用哭來表達想法最方便不過了。衣服穿不好,吃飯沒吃好,著急地哭了,玩具不會玩,跟別的小朋友起衝突了,憤怒地哭了。
沒辦法,誰讓哭最簡單呢。
但家長不行,一見孩子哭,第一感覺就是:不行,我孩子太痛苦了,我要止住他的哭。
可你有沒有覺得,你忽略了認識情感來源的本身。
孩子為啥哭?如何轉化背後的情緒能量?這才是重點。如果你陷入因為孩子哭而形成的焦慮、驚恐、憤怒的情緒中,可能就沒法正常思考了。
你需要冷靜,平靜,理解,接納,溫柔地對待孩子,堅定地相信孩子,然後才能正確瞭解孩子背後的情緒。你穩定了,孩子才會穩定,才能更清晰地表達自己。
道理你都懂,可是你真的能做到跟孩子共情嗎?
孩子哭了,大部分家長的第一反應,絕對是:怎麼了?哭什麼?然後可能是:別哭了,別哭了!你要什麼滿足你。
再往後,就是假裝共情了。內心沒有真正理解孩子,更多的是想透過共情這個工具手段,解決孩子哭的問題。
想一想,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這種情況。
更艱難的是,關於如何共情,沒有標準。需要父母自我判斷,你真的解決了孩子的問題嗎?你真的瞭解孩子的需求嗎?你是真正地想要幫助孩子嗎?
這答案,只有家長自己知道。
但歸根到底,如果家長真正做到了接納、理解、同理和信任,那讓孩子平靜不再哭,就變得非常簡單。
沒有專門的一用就起效的話,因為核心並不是我們說什麼,怎麼說,而是我們是誰?這一點兒,孩子可比我們自己洞察地更清晰。
對於以上觀點,三妹感慨頗多。
確實,我們有沒有真正平等地信任孩子,對待孩子。而孩子又是怎樣理解我們的?這些,可能才是親子關係的核心。
從壯哥小時候開始,我就想以平等的身份參與他的成長,不干涉,不強求,自然成長,健康長大。我們一起讀繪本,一起游泳,一起玩玩具,壯哥的表現也令我欣慰。
我想,這應該是平等的親子關係吧。
因為一些事情的耽擱,壯哥沒有在9月份入園,如果假期結束,壯哥順利入園,那我的壯哥肯定不會哭。
畢竟他知道,一直信賴他的媽媽就在他身邊啊!
歡迎關注三妹,一起討論育兒過程中的歡樂與煩惱,時不時送點兒小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