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我還小的時候,有一段時間被父母送到鄉下的外婆家居住。那是一個很封閉的村子,沒有網路,只有一個上面佈滿灰塵的電視,電視還是那種老式的需要連線的那種。開啟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臺,根本沒有我愛看的動畫片。附近也沒有同齡的孩子跟我玩耍,於是那段時間,我帶去的娃娃成了我最好的朋友,久而久之,娃娃成了我最親密,最無話不談,最體貼我的好友……”
以上內容,不知道能不能引起你們的共鳴。當一個人小時候,因為缺少陪伴又或者想要一個所謂的“完美夥伴”,大腦總會在有意識無意識的幻想,於是,一個個性格迥異,外貌不同的臆想夥伴們就此誕生。
就在前不久,有個母親找到小編,提出了她的困惑:“為什麼我們家孩子總是對著牆壁講話,似乎還在一問一答,可把我跟他爸嚇壞了,他奶奶還迷信的認為孩子是“撞見鬼”了,說什麼要請大神來家裡做法。我尋思著,這個年紀的孩子想象力豐富,可能在跟自己想象中的玩伴玩啥嘞,但是我也說不準,所以想問問原因”
其實,這個母親自己的猜測其實也八九不離十了。所有人在幼年時期,想象力都是豐富的,但也正因為是幼年,他們的知識體系以及認知還不夠成熟完善,所以也就很容易把腦海裡想象出來的東西當成真實的事物一樣去對待。
上世紀著名的心理學家帕萃斯.埃文斯在他的著作《不要用愛控制我》裡面,就提到了一個概念,就叫做“泰迪幻想”。會命名為這個名字也正是因為當時美國的小朋友對於泰迪玩偶的狂烈熱愛。很多時候,孩子們整天愛不釋手的玩具,在他們看來可能就是一個能說會道的生命體,在他們的生活佔著重要的一席之地,任何人都不能剝奪。
提到“泰迪幻想”以之關聯的就是控制慾了。
據說,關於“泰迪幻想”的理論證實,美國當時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時美國部隊是在別的國家參加戰爭,以至於很多美國大兵迎娶了當地的女人作為妻子,後來將她們帶回了美國。一開始外國妻子都不會說英文,久而久之,因為語言環境的變化,她們開始學會了英文。但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那些美國大兵們,在妻子學會了說英文以後,反而就沒有那麼喜歡他們的妻子了。
當然,這也可以理解為妻子們學會了英文丈夫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幻想的空間,以及丈夫的控制範圍開始縮小。同時也驗證了,他們內心真正想要的其實是可以全方面受到控制的“泰迪”,正如一開始連英文都不會講的妻子一樣。
事實上,不只是孩子,大人們也一樣,腦海裡都會存在“泰迪幻想”。不同的是,大人們懂得區分幻想和現實。而孩子們往往很容易把幻想當成現實,當然,這也是孩子們可愛的一部分。
作為大人們的我們,試著去反思一下我們腦海裡是不是也會經常幻想:一個完美的孩子,完美的丈夫/妻子,完美的上司之類。然後,當事實跟我們想象的產生了巨大的偏差時,我們是不是也曾懊惱、憤怒。
例如:
辛辛苦苦輔導了孩子一個學期的英語,期末考試還是不及格
丈夫總是酩酊大醉、滿嘴胡話的回到家
上司總是因為一點小事有意無意的找你麻煩
遇到這些事情,我們會和孩子們一樣,去製造出一個心中的“泰迪”。用這種方式去反抗,去抵制,去安慰自己。因為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對於現實我們往往無能為力。
在童年時期,越是沒辦法掌控周圍事物的孩子們,“泰迪幻想”的作用會越強烈,持續時間也會越久,很大一部分孩子,即使長大成人,他們還是很容易受到“泰迪幻想”的作用。
長期下來,“泰迪幻想”會嚴重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所以無論是自身還是孩子我們都需要學會如何區分幻想與現實。能掌控的是幻覺,不能掌控的是現實。
幻想只是一道影子,它並不能代替我們真正的去生活,以其希望灌輸在看不見的幻想人物中去,倒不如把這個希望紮紮實實的掌握在自己的手裡。試圖控制他人倒不如先從學會控制自己開始。
我們可以嘗試多跟孩子進行交流與陪伴,能看到眼前實實在在的東西,孩子也不容易沉溺於幻想的事物。
圖片內容來源於網路侵權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