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表演。
這個表演,即便不能算作演戲,也是在按照你被設定的社會角色,來行動。
比如,別人說你是自信的、外向的,在他們面前,你會不自覺地表演自己的外向和自信,隱藏起內心的無助和不安。
如果你想“換角色”,往往需要進入另一種環境——和以前完全不同的環境。
這樣的故事真實發生過——
一名球員,在原先的球隊中,被貼上了各種標籤,比如不自信,缺乏熱情,缺乏勇氣。
即便他內心熱情似火、激情湧動,但改變自己,也相當困難。一旦改變,會迎來無數詫異的目光:“呀?你今天咋這樣了?”
他最終選擇出國,到了一個完全陌生的球隊。在陌生的環境中,他努力改變自己,激情四射,熱情如火,重新定位了自己的“角色”。
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扮演”的成分,比如在公司你是老闆,是領導,頤指氣使;回到家中,不得不謹小慎微,服從老婆的領導,卑躬屈膝。
家長也是如此。即便你不自信,也要努力裝得自信,自信的父母,對孩子會產生強大的正面作用。
有心理學家指出,就算你對生活感到灰心失望,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
這並不是說,家長就只能虛偽地表演;脆弱的時候,你完全可以真實地表現自己,但同時,要給孩子以勇氣和力量,讓他知道,個體是脆弱的、孤單的,但家庭和集體充滿力量。
有一位男子在臥室接到一個電話,他最好的朋友,因病不幸去世了。
他哭了起來,妻子聽到聲音,走進來,擁抱他,安慰他。
兒子也聽到了動靜,來到臥室門口,不知所措地看著爸媽。
爸爸原本不想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的脆弱,但又一想,誰都有悲情時刻,不必隱瞞,於是抱住兒子,哭著說自己的好友去世了。
兒子輕輕拍打父親的後背,安慰他。
那一瞬,兒子在成長。
無論扮演,還是真情流露,都沒有一定之規。扮演,不是讓你變得虛偽,反倒更接近於真實。
並不是說,你非要跟周星馳一樣,拿本《演員的自我修養》,每天裝模作樣地研讀,而是要克服一種心理弊端:喜歡“劇透”。
每個人都有“劇透”的慾望,戳破別人的窺探欲,是一種讓人上癮的行為。
家長和幼崽之間,關係純真,家長會更急切地想把自己掌握的內容,傳給孩子。
如果家長和幼崽之間可以連一根網線,迅速上傳、下載,我想很多家長會毫不猶豫地去做連線手術。
但是,在科技沒達到這種高度之前,喜歡劇透,迅速告訴孩子答案,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換句話說,家長越喜歡劇透,越想“讓孩子少走彎路”,孩子就越有可能走彎路。
表面上,走捷徑、被“劇透”的孩子,更能記住答案,但記憶時間非常有限。通常情況下,孩子繞的彎路越多、學習時越吃力,長期的記憶度越好。
在心理學上,這叫“合意難度”。意思是說,適當增加孩子學習的難度,但又不至於難度過大,對學習更有利。
這就很考驗家長以及老師的“定力”。難度的增加,會帶來以下肉眼可見的事實:
孩子當前的表現,會比較差;孩子有挫敗感,垂頭喪氣……
淡定。你要習慣接受這種喜人的氣象,就好像我以前說過的——初為人父(母),首先要努力對嬰兒的哭聲產生免疫力,否則很難成為“懂育兒科學”的父母。
唯一不太好的是——這樣做,感覺有點“虐待”孩子呢。忍忍吧,受點挫折,不是壞事。
在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不要輕易給出提示,更不要直接給答案。
研究表明,在練習期間,實驗物件獲得的提示越多,早期表現就越好;但在一段時間之後的測試中,表現就越差。
不帶提示、有難度的練習,會帶來“當時成績”的下降,孩子們差錯較多,做起題來感覺“不順手”,但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對這些內容的鞏固程度,會相對較高。
所謂家長的“表演”,就是要在孩子面前,控制住“劇透”欲,不要孩子一面露困惑就渾身難受,急切地想告訴他答案。
你可以暫停3秒鐘,對孩子說:“你先想想,有沒有可能自己找到答案呢?”
高金國,網名高了高。小學畢業證得主,出了26本書。以“有趣”為第一要務,專注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