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幼兒部園長:周明菊
在生命之根上,儲備枝繁葉茂的能量
3到6歲,是幼兒內在世界逐漸成型,並開始與外部世界發生交流溝通的重要階段。就像一粒種子,只需具備適宜的溫度、水分等基本環境因素,它自會在適宜的時機施施然發出自己的嫩芽來。
而這一時期的幼兒園教育,更是整個教育中不可缺失的部分。就好比一顆大樹,幼兒教育便是樹的根。孩子們扎於泥土,吸收養分、不斷蔓延,為以後能夠長成參天大樹積蓄著能量。試想,如果在這個“根”的教育上我們沒有付出應有的行動,給予足夠養分,孩子們又如何能在成長中繁衍出枝葉茂盛、樹幹筆挺、碩果累累的景象呢?
觀察不同年齡的幼童進行探究特點
童年期並非成人階段之前的準備階段,而是與成人階段對等的一個人生階段。針對3-6歲兒童年齡特點來講,兒童自己能夠認識、思考、發現、發明、幻想和表達,是自我成長中的主角。
孩子對外界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喜歡去探索、喜歡提問題、並且喜歡從探究的興趣點和目的性、所需要的探究方法與記錄、表達結果與交流方面既具有共性,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性。
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才更適合學齡3-6歲的孩子呢?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3-6歲的孩子在各個年齡段所呈現出的探究特點,既有其共性,又有不同。
他們著迷於什麼?覺察到了什麼?以如何的好奇心去接觸和探索周圍的環境和事物?透過何種途徑去解決問題,找尋答案,獲取經驗和成就感?作為幼兒教師,幼兒行為的觀察者、協作者以及引導者,我們孩子們發現了孩子們探究過程當中的一些問題:
一般來講,小班的孩子比較喜歡探究自己日常喜歡且熟悉的事物,探究的想去點不穩定,探究的方法也趨於直接的感知與操作,因而範圍相對小較小,對整過操作過程還會很感興趣,但是不太喜歡記錄,與同伴交流共討要少一些,對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也願意參與。由於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還不夠,因此他們所回答的內容是比較的簡單,常常重複地表達自己已有的想法或者重複同伴的想法。
中班的孩子對生活中有接觸但又不太熟悉的事物會表現出強烈的興趣,觀察事物的特徵明顯、多元、有變化且又好玩的事物,會主動記錄自己探究的興趣點或者去猜想結果,但還是缺乏邏輯性和層次性,經常看到什麼就記錄什麼。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能夠圍繞問題講述整個過程,喜歡與同伴交流,並且有自己的主見。
大班的孩子則對有一定挑戰的內容或者問題表現出興趣,喜歡關注事物的特點、細節變化。在開始觀察前,他們喜歡預測,在活動中,他們喜歡去驗證,樂於嘗試多元化、個性化的記錄,常常會一邊探究一邊討論,甚至在探究中會出現爭論和協商。在這個時候,老師更多的是以支持者、傾聽者、參與者的身份和孩子一起互動。
從幼兒的共性中去引導
那麼,結合實際,我們應該如何去滿足不同年齡特點的幼兒的教學呢?在IB教育的探索中,我們嘗試從幼兒身上的共性中去找尋教學的突破點。
通常,幼兒園的孩子們都喜歡探究,喜歡透過不同的途徑解決問題。在IB-PYP的教學中,我們正式用問題匯入,來激發孩子去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本月教學主題《共享地球》,每個班級按照自身學生年齡特點展開了系列教學活動,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動性。此時老師僅僅是教學活動的支持者、陪伴者、引領者……父母和其他的小朋友,可能都是她發現世界的鑰匙。
就拿中班的孩子們進行探究學習的《共享地球》課堂開始說起。中班的孩子們圍繞“植物影響人類”開展了系列教學活動。從孩子們五花八門的趣味提問開始,我們走進了一場美好的探究之旅......
1、匯入:
孩子們來到熟悉的校園,觀察春天的植物是什麼樣子的。
從顏色、葉子的大小、邊緣這些細微的部位觀察開始進行探究... ...
2、發現:
透過觀察,孩子們發現有的葉子上有毛、有的葉子沒有毛,在不同的季節葉子的顏色是不一樣的... ...
於是,大家和老師一起收集各種植物的種子,開始播種,進行觀察。
3、梳理:
為更好地觀察植物的成長,我們培植了水培和土培植物,以便孩子們進行多維度觀察。
透過每日記錄,孩子們發現,有的植物生長喜歡水、有的不喜歡。這樣的不同還出現在蘑菇和向日葵身上,蘑菇喜歡生長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向日葵則喜歡生長在有陽光的地方。
4、進一步延伸:
為更好地區別不同植物的生長環境,我們再次來到校園戶外,觀察不同的植物。針對彼此提出的不同見解,展開討論,尋求結論。
5、行動:
透過近6周的教學活動,孩子們瞭解了植物的結構:根、莖、葉(有的會開花、有的不開花、有的有種子、有的沒有種植等),從而進一步從植物的功能開始進行深入探究。
我們將種植了6周的蒜苗進行採割,並製作出美味佳餚——蒜苗炒雞蛋,讓孩子真實地去體驗種植後收穫的喜悅。
6、行動:
透過對植物的初步認識,孩子們知道,很多植物是生長在泥土裡的。泥土可以鎖住植物的水分,而植樹造林,則有助於防止土壤沙土化,避免沙塵暴肆虐等,進一步延伸新的教學活動。
探究——一起發現成長的喜悅與美好。
對孩子而言,將已有知識同新知識或經驗進行不斷整合和聯絡的過程,是擴充套件他們對世界理解的最有意義的一種途徑。在學校裡,教師結合幼兒成長與發展的各領域的核心經驗和能力,以超學科探究主題為支撐點,以問題驅動的概念性學習方式,引導幼兒對感興趣的、真實、有意義的事物進行持續而深入的研究。在尊重兒童好奇心,給予他們充分的發言、選擇、主導權利的情況下,讓孩子們日常的學習變得趣味、互聯、真實而富於挑戰性,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
我們也始終相信,教育是一項社會化的集體努力。它關聯著個人、家庭、學校等整個學習者社群成員的共同福祉。為此,各成員之間的協作、貢獻及行動中發揮的正式與非正式領導力,讓大家堅定而積極地投身於優質課程實施途徑的研究與實踐當中。
重視幼兒的表達過程,並使幼兒享受自己的表達過程帶來的喜悅和自信。關注兒童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感受兒童的好奇、兒童的試探、兒童的興奮和兒童的表達,不僅能夠促進兒童感性、個性和人格的健康發育,同時也讓父母、老師和兒童一起成長,各自發現彼此成長的喜悅,並再次獲得成長的契機。
|成都美視國際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