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是具有細緻分類的,它是情感的外部表現。我們先來認識下8種最常見的情感,它們分別是:害怕、厭惡、憤怒、快樂、悲傷、吃驚、接納和期待。在帶孩子認識了自己的各種情感之後,接下來要讓孩子明白該如何應對這些情感。
面對害怕,就是離開害怕。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害怕”是一種讓人不舒服的感受,代表著自己想要立即改變現狀。所以,這個時候最好不要一個人待著,要儘快找到自已信任的人來幫助自己擺脫“害怕”情緒。
2.應對厭惡,找人幫忙。
一般情況下,當孩子感受到厭惡時,就是他覺得不安全或者有違背自已意願的事發生了。這時該怎麼辦呢?留在原地不出聲嗎?不,我們需要教給他的正確反應是選擇離開,或者找爸爸媽媽、老師和同學來幫助,一起商量該怎麼辦。
3.應對憤怒,先讓自己平靜下來。
我們可以編一個場景故事來幫助孩子理解。“憤怒”就是一隻跑到自己心裡的怪獸,它不開心,因此要與自己“打架”了。為了打敗怪獸,自已必須先平靜下來,這樣有利於瞄準怪獸,出擊它。如果怪獸太強大了可以找大人來幫助自己打跑這頭“憤怒”的怪獸。
4.應對快樂,認識快樂的兩面性。
每個人都很容易感受到快樂,快樂是一股動力,但有些快樂會讓孩子迷失。我們要教孩子區分:哪些快樂能給自己帶來益處,哪些快樂會讓自己付出慘痛的代價。比如吃糖很開心,但如果蛀了牙就會很痛;拿了別人的小汽車玩得很快樂,但是如果不把汽車還給別人,那麼以後就不會有人願意再和自己一起玩了。
5.應對悲傷,把悲傷講出來。
告訴孩子每個人都會感到悲傷,可能是因為自已喜歡的人或物受到了傷害。這時我們最應該做的就是把藏在心裡的悲傷說出來,那樣悲傷就會減少。我曾經把悲傷比喻為一塊孩子不喜歡吃的餅乾,並對他說:“如果你把這塊叫‘悲傷’的餅千分給哥哥和爸爸媽媽,那你就不會那麼難受了。
6.應對吃驚,找信任的人商量
當孩子遇到不熟悉或者沒有預料到的事,就會覺得驚訝甚至不知所措這時他需要找父母或信任的人來商量,講出自己的感受,也聽聽別人的建議。
7.學習接納,把信任交給彼此。
接納的概念比較抽象,我們可以透過舉例來引導孩子理解。比如,當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桌遊時,小夥伴之間經常會提出誰先玩的問題。當孩子欣然接受了別的孩子先玩的請求時,就表明他已經相信小夥伴會按規則輪流來玩。如果沒有這一份信任,孩子是不可能心甘情願地讓步的。與此同時,你還需要告訴孩子,當他把信任給了小夥伴時,小夥伴也會考慮把信任交給他。
8.規劃期待,就是規劃實現。
期待的事一定是自己喜歡的事,因此更要去計劃一下,看看怎樣才能儘早實現它。比如,我的小子曾經期待自己的乳牙早點掉下來,這樣他就可以和牙仙子換一個“金幣”了。那麼,我們就可以引導他故意啃一些較硬的麵包片來幫助乳牙脫落。這個過程就是在暗示孩子,你期待什麼發生就應該去實現你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