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也是每個孩子應該具有的品質。但是,請不要將勤儉節約與吝嗇混為一談。
小梅的媽媽的是一個勤儉節約的家長,因為小梅媽媽小時候的家庭條件並不好,所以小梅媽媽對於任何東西都是非常珍惜的,甚至珍惜到一種“病態”的地步。
比如小梅家裡很多壞掉的東西小梅媽媽都是不捨得扔的,總覺得以後還可以用在別的地方。
到後來,小梅媽媽甚至會去撿一些看起來似乎有用,但在生活中,卻又很少有機會能用到的東西。
生活在這種家庭中,小梅也逐漸地被媽媽的行為所影響,有時候,媽媽給了幾塊錢零花錢,小梅能夠一直攢著不花錢。
其實並不是小梅不想花錢,而是每當花錢的時候,小梅就會產生一種強烈地不忍,過度地糾結金錢的價值。
而這種不健康的心態,也逐漸讓小梅的生活變得很糟糕,因為小梅時時刻刻都在糾結中度過。
話說回來,勤儉節約是沒錯,但是小梅媽媽的行為,卻已經不是勤儉節約的範疇了,而是一種吝嗇,真正的勤儉節約,應該是在滿足自身需求的情況下,減少浪費的行為。
由於很多家長經常搞不清楚勤儉節約與吝嗇的區別和界限,所以,就會做出錯誤的榜樣。
有這樣一位80後的父親曝出自己的育兒觀:“如果可以,請不要教孩子節儉”。
當然,他並不是說不讓孩子節儉,而是孩子的家長如果分不清節儉與吝嗇,那麼,還不如不教孩子節儉。
什麼是真正的節儉?
節儉,說白了就是在生活中懂得省儉,做事有節制。所以說,節儉與降低生活品質、干擾生活質量等,是完全沒有關係的。
但是很多家長卻錯誤的理解了節儉的意思,常常會過於地儉省而導致自身的生活品質、狀態等發生改變。
比如,十一國慶假期的時候,爸爸和媽媽想要帶孩子去看一場愛國主義電影。這時候,媽媽不假思索地直接花全價買了一張電影票,爸爸則透過檢視影院的線上線下活動,透過比價以優惠價買了一張電影票,而孩子認為電影票太貴而選擇放棄看電影。
在這三個人的行為中,媽媽的行為其實就是一種不節儉的行為,因為媽媽根本沒有節儉意識,不知道在不影響觀影感受的情況下,其實可以用更少的錢獲取電影票。
而爸爸的行為就是正確的節儉行為,爸爸知道賺錢的不易,所以懂得檢視電影院是否有優惠活動,以最合適的價格獲得電影票,不但花錢最少,還不影響自身的生活品質。
而孩子的行為就是一種吝嗇的行為,因為孩子的行為已經更改了看電影的本質目的,為了少花錢而直接影響到了生活品質,放棄了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會。
所以,真正的節儉,是滿足自身需求、不影響生活品質和本質目的的前提下,做出更有價效比的決定,以最少的錢得到不打折扣的服務專案或物資供給等。
如果家長能夠懂得這一點,那麼,也是可以很好地教育孩子節儉的。但如果家長不懂這一點,那麼請不要禍害孩子,因為家長給孩子傳授的所謂“節儉”,很可能就是吝嗇。
錯誤的節儉教育,只會傷害孩子,拉低孩子人生的高度
如果說家長在不懂得節儉真諦的情況下,開始用言行來影響孩子,那麼孩子將會受到較大的負面影響,孩子們將普遍的出現一種匱乏心理。這種匱乏心理對於孩子的成長是存在較大負面影響的。
影響一:產生窮人思維
窮人思維是一種十分危險的思維,它的出現將會直接將孩子限制在貧窮範圍內,無論孩子多麼優秀、知識多麼淵博、條件多麼好,只要孩子產生了窮人思維,那麼孩子的未來將不可能變得富有。
為什麼?很簡單,在對待某種問題的時候,孩子將會以窮人的角度來解決問題。
比如擁有窮人思維的孩子餓了一頓,結果這個孩子的內心就可能會產生恐慌,因為他覺得自己是因為窮而吃不上飯的,所以在擁有一定資金之後,孩子會將這些資金都計劃在飲食上,從而喪失了很多其他付出資金就能夠獲益的機會,讓孩子一輩子抬不起頭。
影響二:看不到事物積極的一面
擁有匱乏心理的孩子,對於事物的完美性有著近乎變態的執著。比如孩子買了一塊新橡皮,本來應該高高興興的,但是因為橡皮上有一點汙漬,孩子就覺得心裡十分不舒服,開始胡思亂想,從而影響了學習、生活和情緒。從客觀的角度來說,還不如不買這塊新橡皮,花了錢又沒有得到積極的影響。
這其實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越覺得自己窮的孩子,越難看到事物的積極面,越容易產生一些負面消極的心理。反觀一些正常心態的孩子,能夠擁有一塊新橡皮,自然除了高興就是開心,怎麼會想那麼多無關緊要的、奇怪的問題?
結語
家長不是不可以教育孩子節儉,但是家長一定要以正確的方式、言行來影響和教育孩子,不要讓孩子成為一個吝嗇的人,而是讓孩子在保持自身需求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做到能省則省,珍惜每一份勞動成果,珍惜每一分錢,珍惜每一秒鐘,正確的理解節儉的含義,讓節儉為孩子的成長修路搭橋,幫助孩子更健康優秀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