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看點:
孩子興趣班的選擇一直是家長們的重要課題。琳琅滿目的興趣班清單擺在眼前,我們都希望從中幫孩子找到他們真正願意堅持的所愛。若能有天賦加持,有努力為伴,愛好變成特長——孩子在其中或陶冶情操、或強健體魄、或磨鍊意志、或結交好友,或愉悅自己,擁有了更豐盈有趣的靈魂,美哉樂哉。
這是一個思考、選擇和嘗試的過程;而一旦認定了,如何以兩情相悅的方式開啟,如何去保持歷久彌新的熱愛,如何能對抗刻意乏味的練習——這又成了我們家長陪孩子一起面對的新課題。
以下是我女兒零基礎學習乒乓球的小故事。
重點不在於水平的高低,而在於選擇一項運動愛好後,老師和家人給予孩子有效激勵,讓學習的開啟方式變得高效愉悅,讓這項運動成為目前她心目中的最愛。當養育實踐驗證了我們腦中的學習積累與認知經驗,就是時候將其落於筆端記錄下來,聊以啟迪生活:)
週五 | 視野
全文共4331字,閱讀時間11分鐘
茉莉參加了暑假為期24天的乒乓球集訓,從一個幾乎零基礎的小小白,進階成了一個可以和老師正手對打100+回合、可以正反手混合接球的小選手,進步顯著。
最重要的是,她對每日連續上課和課下練習不但不排斥,還充滿期待。上課時專注力很好,每一天都元氣滿滿。
一方面,暑假集訓連續不間斷的強化練習,密集有規律的訓練方式效果最好;另一方面,我們的乒乓球老師是一位善用激勵,懂兒童心理又有專業教學經驗的高手。
細數孩子學乒乓球得到的激勵,著實可以給其他領域的學習很多啟示呢。
Part 1
新鮮有效的“外部動機”激勵
老師魔法寶貝,動物小盲袋;這個激勵方法我們叫它——盲袋激勵法。
先曬一曬這個暑假的成果——組建了一個動物園!
這些可是娃愛不釋手的寶貝,也一度成為她每天盼著去上課、注意聽講、認真練習,好好打球的動力。
搜到淘寶同款
如何贏得動物盲袋?
從茉莉學習握拍和擊球開始,老師就在乒乓球案子上放置一瓶礦泉水。講解每節課的學習目標並示範動作要領之後,老師讓她按要求和計劃練習揮拍和擊球。乒乓球檯上的礦泉水瓶是擊球目標。
最開始每擊中5次,就可以有機會去抽一次小盲袋,每個盲袋裡面都有一個驚喜的動物等著你!
激勵對了胃口,她喜歡的不得了,每天都要先猜測自己今天又會遇到什麼新朋友,又給哪個小動物找到了新的家人和夥伴(同類)。這些小動物們還成為了茉莉讀書會的重要成員,每天陪著她分角色朗讀各種中英文書籍。
她全神貫注的聽老師講解動作要領,認真練習,努力擊中目標,很大程度就是為了這份新鮮的小驚喜。
當然,隨著孩子水平和能力的提升,老師也跟著提升了贏得盲袋的難度。
比如要求擊中的次數陸續提升為8、10、15次;再比如要求符合要求的規範動作完成擊球才可以計入次數;若是動作走樣了,累計到一定次數還要退回已得的小動物等等。
很顯然,老師這套“盲袋”激勵法在激發孩子打好球的“外部動機”方面,收效明顯。
什麼是“動機”?心理學上對動機的定義是,人為了滿足自己心理或者心理上的需要,會針對性地進行一系列行動,這個需要就叫動機。動機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比較常見的分類是將“動機”分為兩大類——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
外部動機指的是一個人做出一項行為,因為這個行為會得到和這個人本身分離的結果。比如從事某個活動的行為是為了取得外部獎勵與回報,源於個體的外部。常見的外在動機如獎賞、分數、強迫、懲罰等。
內部動機指的一個做出一個行為,因為這個行為本身是有趣的,有挑戰的,指存在於個體內部而非依賴於任何外部力量的驅動。內在動機是個體發自內心對於該項事物感到好奇,感到有興趣,並認為能借由做這件事達成滿足感與獲得刺激。
在孩子培養某項習慣初期或正在努力完成某些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時,從“外部動機”著手,結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與個人喜好,很容易找到短時見效的激勵方式。
但是隻著眼於“外部動機”的激勵,必不能長久。比如孩子對於這種動物盲袋激勵法的新鮮感是有限的,這種外部的獎勵帶來的邊際效用會迅速遞減。
如果完全依賴“外部動機”驅使,小朋友沒有機會思考與發展這項學習行為與積極自我之間的聯絡,沒有機會找到“內在動機”。該項學習活動很難長久堅持,也更難實現自我驅動。
尤其當孩子已經開始有興趣主動做某事或者喜歡做某事時,家長若只著眼於物質或者外在獎勵,而沒有著眼於激發小朋友內在的愉悅感和滿足感,拼命讓物質獎勵與良好品質或學習興趣擰在一起,容易造成小朋友價值感失衡,反而壓抑了孩子繼續做這些事情的“內在動機”。
心理學把這種現象歸為“認識失調”(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外部動機時常與內在動機相牴觸。
隨著在一個領域學習與鑽研的不斷深入,我們要注重激發孩子在該領域學習的“內部動機”,推動“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的轉化。
Part 2
持續推動外部動機向內部動機轉化
心理學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羅切斯特大學社會科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L·德西和查德·瑞安共同提出)認為:
所有的人包括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要:歸屬感(relatedness)、自主感(autonomy)和勝任感(competence)。
如果三種心理需要得到滿足,能促進兒童的“內在動機”形成。
在學習上亦是如此。
歸屬感(relatedness):孩子感受到愛、尊重和接納
茉莉姥爺是乒乓球愛好者,數十年如一日打球,不僅在乒乓球運動中鍛鍊了強健體魄,更有多年的好朋友相伴左右。乒乓球已成為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圖:65歲的姥爺常年堅持打乒乓球,看側影很年輕有麼有:)
茉莉想學乒乓球就是受到了姥爺潛移默化的影響,當然也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援和關心。親姥爺全程陪護,每日陪練。
運動的好處自不必說,乒乓球群眾基礎好,場地受限少,入門難度也小。孩子在學球這件事上,感受到了來自家人的愛以及基於一致目標帶來的強大力量。
圖:犧牲了整個客廳給娃置辦乒乓球裝備
特別幸運的是,暑假剛好趕上盛大的體育賽事。茉莉和姥爺一起觀看奧運會乒乓球比賽,場場不缺席。
混雙意外失利時的坐立難安、孫穎莎逆轉局勢時的喜出望外、關鍵賽點時的驚心動魄再到頒獎時聽到國歌響起見證國旗升起時那種榮耀感和自豪感,小朋友都一一感同身受。
我國乒壇大神們球技立於世界之巔的風采深深震撼了她。
這種對於整個民族的自豪感和歸屬感,也是就“內部動機”的一種有效激發。
自主感(autonomy):孩子感到自己的行為在一定範圍內可以由自己掌控
自主感不僅僅體現在由自己安排時間和自己做決定,也體現在發展各項特長的訓練和技巧性練習中,孩子有機會在相對輕鬆的氛圍環境中自己去感受細節,琢磨規則並思考改進與提升的空間。
茉莉的乒乓球老師對孩子很有愛,循循善誘,還給她講很多自己小時候如何刻苦訓練,又如何一路因為乒乓球特長在求學求職之路上收穫滿滿。老師性格活潑,有童心,整體上給孩子營造了既嚴謹又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
老師每節課都會先耐心講解動作要領並做示範,孩子做錯了也不急不躁,一邊提醒,一邊讓孩子自己多思考問題出在了哪裡。有時候還會模仿她,並開幾個可愛的玩笑,提醒孩子注意。孩子慢慢會發展主動思考的意識,會更集中注意力聽老師的講解,並帶著自己的“心”來練習。會多少有意識去思考自己有否遵守動作要領,如何結合動作口訣精進慢慢進步。
而反觀之,如果老師非常嚴肅,營造異常嚴苛的學習氛圍:比如對孩子每個不規範的小動作都要嚴厲糾錯,比如總進行社會比較(你不如我教過的……),比如總是威脅(哪裡再做的不好,就告訴你家長)等等——好好練習、 不犯錯、表現完美是為了避免懲罰或者責備——也許這樣短時間也能取得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但顯然一直停留在著眼於“外部動機”的激勵,沒有機會讓孩子充分感受並發展“自主感”,不利於“內在動機”的激發。
讓兒童自由地活動,並不是要讓他們覺得自己已經是完美的了,而是要讓他們在自由的活動中認識自己能力的不足,這樣才能激勵兒童擁有一種努力工作的願望。
——蒙臺梭利
勝任感 (competence):孩子覺得自己能做到
在生活中多創造機會,交給孩子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小任務,讓孩子有機會體會到勝任感。
在學乒乓球的過程中,老師也很注重這一點。
她非常擅長把大任務拆解成小目標,每天都有單獨的學習任務,並很注重細節方面的語言表達。
比如孩子剛剛學習反手揮拍擊球的時候,她在乒乓球拍上面用清水畫了一個小人,並交給她動作要領口訣“手腕放直、收小臂、揮眉毛、捂肚子、照鏡子”……
乒乓球上畫的小人暗指孩子自己,揮拍的結束動作時就是自己像照鏡子一樣看到那個“小美人”,這樣可以保證反手揮拍動作的規範性。
恢弘的學習目標被拆解到每一天具體且容易執行的小細節,讓孩子既覺得有趣,又覺得努努力就能做到,充分體會到了“勝任感”。做到的部分隨即聽到了老師真誠而具象的肯定;沒有做到的部分也經過老師適當提醒並融入自己的思考,可以一步一步努力去做到更好。
孩子在任何領域的學習,單單憑“天賦”或者“興趣”都難以持久,因為孩子們不斷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難。
他們會不斷從“舒適區”(Comfort Zone)進入“挑戰區(Challenging Zone)。
“舒適區”即現有發展區,孩子在這個區域最舒適,因為這個區域的知識、技能已經被掌握了。
“挑戰區”即最近發展區(參考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是孩子現有發展區和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之間的距離,通俗來說就是他們墊墊腳就可以努力夠到的水平。
我們不斷給孩子合適的挑戰,讓他們在現有水平上不斷提高,孩子就能夠慢慢突破現有水平,做到符合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更好。
如果說日復一日堅持練習源於孩子良好的日常習慣以及自律、堅韌的品格,那每每進入新的“挑戰區”並將其變成下一個“舒適區”的突破,則更能生動體現“激勵”的作用。這是孩子在各個領域學習不斷進步和螺旋進階的過程,是勇攀高峰。
我們的用心與智慧會助力孩子日就月將,而我們的愛與接納是孩子披荊斬棘時最堅硬的鎧甲!
作者 |茉莉媽媽
廈門大學經濟學碩士,業餘母嬰博主,就職於網際網路公司。
在家庭養育的路上,希望做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做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和孩子一起編織更美的風景。
互動話題
你平時是怎麼激勵孩子的?你覺得你的激勵有什麼效果嗎?歡迎和我們留言分享你的經歷和想法!
拓展閱讀
怎樣陪孩子,才是高質量陪伴?這本書給出了答案
“快樂教育”和“高成就”,哪個才是幸福童年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