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規模全球領先,產銷量連續5年居世界首位,2020年11月《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印發後,預計國內市場規模或會達到目前的5倍。為搶佔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紅利,豐田、本田、日產等日本代表性車企不僅在此前的國際車展上推出了多款針對中國市場的新能源汽車車型,還透過合資建廠、擴大在華產能、推進技術和標準合作等手段加快進軍中國市場的步伐,意在利用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先發優勢和市場規模獲取發展新動能。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前沿材料。
一、中日合作帶來短期繁榮,但須警惕國內新能源汽車長期發展的隱憂
目前表面上看來,中日兩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合作形式不斷豐富,合作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對於中國該領域的產業發展、市場繁榮十分有利,但從產業長足發展的角度考量,目前雙方的合作仍以日本主導技術和日方利益優先,這為中國本土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和良性迴圈埋下諸多隱患。
(一)日本選擇性的合作策略,暴露中國技術發展薄弱點
自2019年來,日本企業與科研機構先後與中國達成多項技術合作,涉及下一代車載電池、新能源汽車全生命週期碳排放、電池回收利用等電池相關領域。可見,日本側重在電池領域持續深化對華合作,尤其是鋰電池,充分展現開放包容的合作態度,意在藉助中國在該領域的技術和成本等優勢,進一步提升本國的技術發展。
而對於中國所面臨的“卡脖子”或羸弱技術,如氫燃料電池元件、電機、電控等關鍵零部件及技術,日企卻嚴格把控,杜絕企業核心技術外流。僅以產品售賣或者完全主導合資企業的形式在華開展合作,中國企業只能參與組裝、銷售環節,除獲得少量的利潤空間以外,對自身技術研發和升級毫無助益。從日方合作態度的強烈反差中,不難看出,中國貢獻技術優勢、讓出市場份額,卻始終由日本主導技術、掌控話語權。長此以往,無法掌握核心技術的車企只能逐漸被邊緣化,甚至淪為代工廠,且核心配套技術缺失,十分不利於國內具有智慧財產權的新能源汽車系統技術平臺構建,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難以擺脫受制於人的困境,日本則可以更加有恃無恐的操控產品價格和攫取市場利潤。
(二)日本產業鏈繫結式在華擴張,擠壓國內企業發展空間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中日合作目前僅侷限於動力電池單一環節。一方面由於中國電池產業技術不斷突破,且成本、規模優勢明顯,日本欲借合作扭轉利潤空間逐漸被中國佔據、頹勢漸顯的局面,另一方面因受到國內鉅額補貼政策吸引,日本有意藉此抵消投資成本,甚至用於研發創新,推動自身技術發展。
與此同時,日企汽車零部件廠商也追隨龍頭車企的腳步,紛紛在中國展開產業佈局。例如分別生產電機、電控、汽車內飾用聚烯烴、電池材料氟化學品、電機密封材料、變速器核心零部件產品的電裝、電產積水化學、大金工業、昭和電工、ONDO等日企,以投資或增設新工廠、提高產能、推出新產品等方式配合日系車企發展節奏,成為日本在華產業鏈的重要供應商,每年盈利上千億日元的同時大大擠壓了中國企業的市場空間。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配套廠商在中國或中國周邊區域佈局趨勢增強,將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上更多市場利潤轉嫁到日本企業,國內本就處於弱勢地位的企業生存環境將更加惡劣,可能導致企業盈利無法反哺自主研發、產品技術落後更加沒有市場的惡性迴圈。屆時配套產業技術不同步將造成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發展的嚴重脫節,全產業綜合競爭力薄弱只能將機遇與利益拱手讓給日本這樣的強勁對手。
(三)日本借中國砝碼主導國際標準制定,搶奪行業話語權
積極推動國際標準的建立,參與國際標準主導權的爭奪,是獲得全球競爭優勢的關鍵。去年,日本與中國就充電樁標準達成合作,並希望積極推動其成為國際充電標準。在技術發展方面對華防範心一向頗重的日本此次合作考量值得深思。充電樁是新能源汽車的必備配件,目前中國的公共充電樁數量不斷提升,全球市場佔比已超過50%,且快充樁充電功率也世界領先。日本看重中國新能源汽車的保有量快速增長態勢和成熟的充電樁市場發展,欲藉助中國的市場影響力推動其技術標準的國際化,從而實現日本在該領域利益的最大化。延伸到新能源汽車的其他技術領域,例如中日之間技術上存在巨大差距的氫能領域,在合作制定國際標準的過程中勢必會由日本掌握主動權,中國只能扮演追隨者的角色,而中國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優勢卻會成為日本推行其國際化標準的有利工具。因此要警惕這種缺乏參與度和主導權的標準化合作,這不僅會使中國在國際標準的制定競爭中陷入劣勢地位,同時也不利於中國新能源汽車企業未來“出海”發展。
二、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建議
針對日系車企選擇性合作有可能帶來的挑戰和風險,我國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進行應對。
第一,持續最佳化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環境,切實推行“定向補貼”、“以獎代補”政策,嚴格制定補貼門檻和准入標準,或已直接補貼到實際產品的方式,將資金精準投放到專注技術開發的企業,避免國內企業過度依賴優惠政策和國外企業濫用補貼紅利的情況出現。提升企業技術競爭力,強化企業在跨國合作中的話語權,促進符合國內企業發展利益的創新合作模式的衍生。
第二,政府應透過政策手段鼓勵和支援核心技術研發,關注點從整車生產上升至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在保持動力電池產業現有優勢的基礎上,聯合產學官等各方力量有針對性的培育和扶持一批自主開發技術和產品的核心零部件頭部企業,加大對高研發投入企業的稅收減免力度和資金支援力度,不斷加快創新腳步,持續提升產業鏈整體硬實力。
第三,在新能源行業標準制定方面,儘快啟動和完善新能源產業相關標準的制定,提升中國在各項國際標準制定工作中的參與度,話語權較強的技術領域可充分發揮中國逐步成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高地優勢,優先主導一部分關鍵技術如加氫站用氫標準等領域的標準建設;相對薄弱的技術領域儘量積極跟隨,加強市場方面的支配力,強化標準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