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曉川
書院產生於唐代,源出於私人治學的書齋與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門。經過唐末五代的發展,宋朝初期書院逐步發展成型,並在明清時期發展成為一種教學、研究相互促進的教育組織形式。中國古代書院在載道問學的同時,尤為注重德性,蘊含了明倫修德的德育關切。
建構重“蘊德”
作為教書化人之地,中國古代書院對自身建築構造的要求是很高的,從選址、內部構造,到建築裝飾、景觀佈置,都蘊含了豐富的德育內涵。
書院的選址十分講究,除了注重自然的山水特徵外,還特別強調歷史文化古蹟、名士遺蹤等人文環境,以便“遠塵俗之囂,聆清幽之勝,踵名賢之跡,興尚友之思”。文人的琅琅讀書聲、優美琴聲與大自然的風聲、雨聲交織在一起,構成一幅有聲有色、動人心絃的美好圖景。這其中所蘊含的是開展學術研究所必需的獨特精神和超越情懷。
通常來說,中國古代書院建設在體現裝修質樸內涵的同時,既避免了世俗之氣,也規避奢華之風。每一組院落、每一間房舍、每一方石碑,甚至每一片磚瓦,往往都蘊含著雋永的德育內涵。正所謂“道德以為之地,忠信以為之基,仁以為宅,義以為路,禮以為門,廉恥以為垣牆,《六經》以為戶牖,《四子》以為階梯。”書院中最常見的“崇德堂”“義路”等稱謂,就是一種最直觀的表達。
中國古代書院在設計建設過程中,偏愛用梅蘭竹菊、松柏蓮荷等富有寓意的植物點綴庭院,這些植物是君子氣節的代表,能夠感染教化生徒的思想認識,發揮德育功能。
課業重“修德”
書院學習的內容除“四書”“五經”之外,大多有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朱熹的《朱子語錄》、王陽明的《傳習錄》等書。以儒家典籍作為書院主要教材,是對生徒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因為,儒家學說特別注重人的素質和道德修養。“四書”“五經”中蘊含著豐富的誠信修養思想。例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以儒家典籍作為書院的主要教材,使生徒在熟讀儒家著作的同時,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誠信教育,進而養成誠實守信的君子人格。
中國古代書院的“自修學程”尤其鮮明地體現了對道德修養的重視。如清初名儒李顒在陝西關中書院講學時,就提出了這樣的自修要求:首先是黎明即起,肅然端坐一會兒,以平定夜晚時的心氣。摒除雜念,反觀內心,讓身心處於一片靜謐清朗之中,在意念未萌動之時修養身心。其次是中午,飯後讀《大學衍義補》,仔細研讀琢磨,弄明白其中的道理,進而培養道德。最後是晚上,靜靜地坐著,默默反思今天思想上端正和歪斜的地方,反思今天在言談舉止上的得失。
嚴規重“樹德”
書院的院規各有側重,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成人”,培養生徒在人格、德性、操守、修養上,處處表現出卓越性,即尋求人的內在素質的提高。朱熹所著的《白鹿洞書院揭示》於此最具代表性,並因此成為後來很多書院院規的母本。朱熹在院規中寫到,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請教、勤勉地思考、明確地辨別、忠實地行事。朱子所擬定的“揭示”,通篇關心的都是倫理的建設和德性的培養,是寄意於學院的學者以盡倫完德為根本追求。
宋代名儒呂祖謙在為麗澤書院制定的院規中規定:那些對父母不孝順、對兄弟不友好、對宗族不和睦、對朋友不真誠、言行不一致的人,都不得進書院。
姚勉講學於西澗書院,在其所訂立的院規中,則尤重“六德”。他在院規中寫到,周代所舉薦使用的賢能之士,必定是有高尚品德、高潔言行的人。所謂的德,是指六德,就是有智慧、有仁愛之心、人格超拔、講信義、遵守中庸之道、與人和洽;有了這六種德行,就能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睦愛族人,聯姻於親戚,被朋友所信任。
以身作則重“顯德”
書院特別注重發揮教師的道德表率作用。書院在選聘教師時,把品德高尚作為首要的標準,其目的就是為生徒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提供榜樣。因此,古代書院教師對生徒的道德表率作用體現在注重修身、敬業愛生等各個方面。
教師的以身作則,即意味著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注重自身的德性培育。例如,朱熹在白鹿洞書院時給弟子們的印象就是非常講究威儀容止,舉凡衣食居行都是行止有度;走路穩健,坐姿端而直。閒暇時,天還沒亮他就起來了,穿好禮服,然後祭拜祖先和先聖先賢,禮畢就端坐於書房。宋大儒楊簡,其言行舉止也深得弟子稱道:沒有一點瑕疵,雖在偏僻無人之處,也如同面對廣大賓客一樣,雖然已經耄耋之年,做事仍然謙虛敬謹,從不懈怠。
書院的大師們不但德行學問堪稱表率,而且特別關心學生的進德修業。清代文學家劉熙載在龍門書院主講期間,常與諸生講習,終日不倦。他每隔五天就要詢問每位生徒的讀書情況,詢問他們做了什麼事,並幫助他們答疑解惑。
對於書院生徒來說,與自己朝夕相處的教師是道德倫理的真實實踐者,在心理上容易信服並且模仿,進而達到學生尊師重道的德育效果。據記載,錢大昕在金陵鐘山書院、太倉婁東書院等都曾任教,門生有2000多人,其中功成名就者不可勝數,他們對錢大昕都欽其學行,並且都以師道尊重他。
禮祀先賢重“敬德”
對於中國傳統書院而言,禮祀是與藏書、教學並列的三大功能之一。書院禮祀的首要功能是禮敬先賢和崇德報功。
朱熹在白鹿洞書院,就將歷代名人的書帖以及包拯的詩文,加上按語刻於院內,以供學生觀摩學習。嶽麓書院則畫有十哲及72賢之像。雖然各地書院所祭先賢各有不同、形式各異,但書院這種做法,既突出了尊德尚道,又體現出了對人格典範的重視。
除此之外,書院禮祀不僅是朔望參拜,其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包含著尊師、重道、崇賢、敬學、尚誠等豐富的教化內涵。
中國古代書院運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思想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的書院學子,其在教學理念和學術思想等方面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劉曉川)
來源: 學習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