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在文學愛好者心目中影響巨大,就像球迷心中的世界盃。
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為坦尚尼亞小說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讓人意外。在中國甚至幾乎看不到這位作家的作品。
對於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又頒發給英語作家,看到很多網友的評論很不平,比如:
“獲獎作品是不是又是西方人喜歡的內容。”
“文學獎主觀性太強”
......
有一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感覺。
其實,不用妒嫉。
說白了,諾貝爾文學獎就是歐美文學獎
伴隨著歐洲人幾個世紀的侵略與掠奪,歐洲文化也隨著殖民地的全球化,無死角地滲透到不同人種民族的生活中,不同程度地融進人們的思想裡。
歐美文化從歐洲起源,在北美壯大,散步全球。
事實上,不管願意不願意承認,歐美文化已經攻佔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從這個意義上說,諾貝爾文學獎就是歐美文學獎,但是它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力。
由於沒有看過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的作品,對其文學造詣、思想深度等等不敢妄言。只是從這件事來聊一聊殖民主義對世界的影響。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爾納的獲獎感言是:“毫不妥協並充滿同理心地深入探索著殖民主義的影響,關切著那些夾雜在文化和地緣裂隙間難民的命運。 ”
毋庸諱言,歐美文化對我們一樣有著深入的影響。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化階段,歐美文化伴隨著槍炮,透過一百多年的滲透,已經讓我們的生活、思維在不知不覺間“中西合璧”。
舉過簡單的例子,住房,以前誰要把廁所修在家裡,絕對是大忌,會把你當瘋子對待!現在是標配。
又比如,中醫,其實是西化中醫,中醫院和西醫院的診斷方法是基本一樣的,以儀器診斷為標準。
這裡沒有說誰好誰壞的意思,只是說現實狀態。
在中國文化因素和歐美文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們變成了說普通話的外國人。
在歐美文化的侵蝕下,我們現在往往是用歐美文化思維解讀傳統文化,這就使得已經出現斷層的文化處於尷尬的境地。
這時候我們既不是純粹的本土文化,又不是正宗的歐美文化,而是一種複合文化。
這樣的背景下,要是還能經常拿到諾貝爾獎什麼的,要麼評委是中國作家鐵粉,要麼歐美文化自動退出大眾思維。可能嗎?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遺憾的是,世界並不認識她,美國最高法院門楣上有三尊雕像,孔子赫然在列,但美國人認為孔子的偉大是他當司法部長(魯國司寇)並使魯國大治,而不是儒家思想。
歐美對中國文化是不完全理解的,要讓世界理解,得我們自己先理解然後才談得上傳播。
作為一個國學愛好者,我很希望中國的傳統文化廣泛傳播。
不過,好像越來越難見到一些傳統詞語了,比如:高貴、修養、內涵、學識、情操......經常見到的是八卦、酸爽、甩鍋、yyds、牛逼......
其實,我們並不需要諾貝爾文學獎,因為中國人壓根兒人均每年讀書就少於一本。
但願不是因此讓我們很難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願我只是說了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