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正值十一長假,天氣不怎麼好,幾乎沒怎麼出門,趁此空閒,再次重溫了澳大利亞作家考琳.麥卡洛的《荊棘鳥》。為了印證對故事情節的再現,對人物思想的揣摩,我刻意觀看了它的電影版,出入有些大,跳躍性強,美妙情感的傳遞不夠細膩,也許這是電影題材的侷限性吧。
這本書以愛起底,以愛結束,哀傷瀰漫字裡行間,作者卻以冷靜的語調講述了克利裡家族傳奇式的家世史。其間情節複雜,跨度較大,但我卻最鍾愛拉爾夫.德.布里克薩特神父與梅吉.克利裡之間跨越時空距離的愛情糾葛,好一曲美麗而悽婉的愛情悲歌!令人刻骨銘心,扼腕嘆息,亦唏噓不已!
在讀著其中的字字句句時,我的情緒時刻都在為拉爾夫和梅吉波動起伏,為他們的相遇而欣喜,為他們的相知而溫暖,為他們的相別而哀傷,直到最終的最終,拉爾夫穿著紅衣主教的服飾在梅吉的懷中平靜而安詳地死去的時候,這一刻,書中說拉爾夫在最後一刻,忘掉了梅吉。不由自主,淚,紛紛而下。深愛,怎可相忘?是我自私了麼?不過,換一個角度來看,也許死亡並不是終結,生命依舊在延續,這場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深沉的愛戀也終究在世界上留下了痕跡。亦如梅吉依舊活著,亦如拉爾夫依舊愛著。
其實從一開始就是明白的,這份愛無論多麼銘記,也終究只會化為回憶裡逐漸淡去的風景。就如初見的時候,10歲的梅吉和28歲的拉爾夫,距離的不僅僅是18年的長度,更是一生的無法逾越。神父的身份註定了拉爾夫會走上對愛情來說是條一去不復回的無歸之途,也註定了梅吉從少女成長初始就在悄然萌芽的依戀終會沒有回報。因此,此後的分離、重逢、別離,直到生死殊途。至始至終,梅吉和拉爾夫都是寂寞的,儘管他們之間的愛超越了距離,超越了世俗,甚至是超越了生死。但是,彼此的獨自等待、無法相守亦無法相見,還有欲愛不能,欲罷也不能的情感掙扎,都在書裡被描摩得淋漓盡致,也讓人痛徹心肺。正如小說結尾中寫的那樣:“當我們把荊棘扎進胸膛時,我們是明白的。我們是瞭解的。然而,我們卻依然要這樣做,依然要把荊棘扎進胸膛。”
也許,這也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的:儘管這份愛沒有完美的終點,卻矢志不渝;儘管清楚地懂得這份愛,痛遠遠多於幸福,卻至死不悔。就如書中所說:真正的愛和一切美好的東西,是需要以難以想象的代價去換取的。即使付出生命,即使需要難以想象的代價,也要絢爛的終結,也要所夢想的一切愛與美好。
再次凝望他倆,一個剋制、自律,一個大膽、熱情,終究演繹了一曲愛的無奈之歌,牽動整整一生!在白髮蒼蒼之時回顧來時走過的路,才覺得一個選擇,一個愛人,才是畢生追求!
也許,人生就是如此,內心總想得到太多,為了所謂的更好,犧牲真正的幸福,當一切塵埃落定,卻發現最寶貴的東西早已如棄敝履,蒙塵太久!
唯餘嘆息聲聲:緣起緣滅緣終盡,花開花落花歸塵。活在當下,珍惜當下,珍愛身邊人,平凡且真切地活著,亦不失為一種來過人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