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脈:康熙帝與避暑山莊》 [美]魏瑞明 著 朱子儀 譯 中信出版集團
冷枚作《避暑山莊圖》(區域性),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創作於清康熙年間,把康熙三十六景中的三十景囊括其中,反映了康熙時期避暑山莊建築的圖樣。
相比於頤和園、蘇州園林這樣地處黃金地段的景點,同為中國古典園林精華的承德避暑山莊,算是《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裡“熟悉的陌生人”。然而,在18世紀,它是整個大清帝國的重要權力中心,清朝宮廷每年約有半年時間移居此處。美國學者魏瑞明的《龍脈:康熙帝與避暑山莊》一書,透過闡述避暑山莊的選址、營造及其象徵意義,對康熙時代的政治願望及其相應的藝術表現提出了新的見解。
四方的“拴馬樁”
如今從北京乘火車朝東北方向行進,很快就會穿越人口密集的城區和郊區,進入位於首都和內蒙古之間的山脈。幾個小時後,就到了河北承德。清朝初年,承德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建制,被稱作“熱河行營”,簡稱“熱河”。
按照當代中國的標準,承德是個相對較小的城市,當地最著名的景觀就是避暑山莊。避暑山莊又稱“熱河行宮”,始建於1703年,建成於1792年。它的面積相當於兩個頤和園,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1994年,避暑山莊及其周圍寺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避暑山莊的營建,主要集中於清康熙、乾隆兩朝。如今,裡面有樓、堂、殿、閣等各類建築120多組。著名的有康熙帝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以四字題名的36處景點,稱“康熙三十六景”;還有乾隆皇帝以三字題名的36處景點,稱“乾隆三十六景”。
“一座山莊,半部清史。”避暑山莊見證過許多清朝歷史大事件。1771年,乾隆帝在此接見了剛剛從國外歸來的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1793年,乾隆帝在這裡接見了英國第一個來華使團。1820年,嘉慶帝猝死在避暑山莊,道光帝繼位。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咸豐帝在煙波致爽殿批准了《北京條約》,並最終在避暑山莊病逝。1861年,慈禧太后聯合恭親王奕訁斤發動“辛酉政變”,也就在這一年,清廷以同治帝的名義釋出上諭,宣佈停止熱河的一切未竟工程。
《龍脈:康熙帝與避暑山莊》提出,今天我們在探討避暑山莊的過程中,除了造園藝術之外,另外一個不可忽略的地方在於:它的選址所代表的清代統治者的地理觀及其對中國歷史的意義。
所謂“龍脈”是我國古代堪輿學的重要術語,傳統堪輿學認為中華大地有三條龍脈,皆發源於崑崙,而泰山的龍脈是“中龍”之脈。為了從堪輿學角度論證清朝政權的合法性,康熙帝專門寫了一篇名叫《泰山山脈自長白山來》的文章,將滿族興起的長白山定性為泰山輸送風水能量的根源。
康熙帝在文中指出,沿著大興安嶺的走勢,從東北偏北,蜿蜒向南,穿過熱河,一直延伸到華山;同樣,阿爾泰山也經由熱河,成為以長白山為終點的一道大弧線的西端。據此,魏瑞明認為,避暑山莊的位置可被解讀為四方的“拴馬樁”、清朝地理的軸心,它將關內和關外聯結為一個整體。“龍脈”的背後,是康熙帝對安邦定國、四方和諧的種種考量。
私人化的社交平臺
早在1681年,清廷就在熱河地區建立了季節性狩獵營地,到了1702年8月,又開始在熱河流域開發一個永久性的皇家建築群。
那年夏天,康熙帝在熱河停留了18天,接待了一批上層人士,走訪了周邊的鄉村,並進行了狩獵。8月下旬離開熱河後,皇帝立即向工部發布命令,指示測量師勘測並標示一塊可建造大型建築群的土地。官員們也開始了招募工人和準備材料的工作,包括從山東和直隸招募勞工,從木蘭圍場採伐木材,考察工地周圍的山脈和岩石,以及建造窯爐等。
從1703年初開始,工部和內務府承擔了以上各項任務。那年夏末,康熙帝花了三天時間前往位於熱河下營稍北一點的洪泛平原,也許是為了視察規劃工作的進展情況。宮廷文書將這處建築稱之為“熱河上營”,這個名稱沿用到了1708年。
1711年,康熙帝親筆書寫的“避暑山莊”銅匾掛上了大門。兩年後,山莊外牆和附近的兩座寺廟也完工了。
有意思的是,幾乎與康熙帝同時代的印度奧朗則布、法國路易十四和德國彼得大帝,都把宮殿和園林景觀用作顯示自己權威的中心舞臺,突出強調等級制度,而避暑山莊則定位於皇帝與臣民親近和交流的場所,反其道而行之,刻意消除君臣之間的社會差異。
從1711年至1717年,康熙帝經常會到熱河。夏天關外的活動季開啟後,康熙帝要在避暑山莊停留約三個月。隨後前往木蘭圍場,狩獵一個多月,又在熱河停留一段時間,再返回北京。到了農曆十一月和十二月,康熙帝通常會進行一次額外的北巡,在此期間也要到熱河停留兩天。
康熙帝北巡時,避暑山莊是主要的統治中心,他每天要會見官員,處理國家事務或賞賜大臣。在木蘭圍場之旅中,會見基本停止,更多的是蒙古各旗的首領前來朝覲皇帝。這類活動的核心是賜費,即由皇帝單方面賞賜臣民。
在熱河,賞賜物品範圍很廣,包括馬匹等牲畜、肉類、水果、毛皮、紡織品、貴重金屬和其他精製物品。朝廷官員偶爾還會收到皇帝的墨寶、畫作、圖書或其他雅賞物品。在魏瑞明看來,就像皇帝把自己打到的獵物賞給臣下是變相展示其武功一樣,上述賞賜品既是物品的交換,又構成了其文才的公開表演。
康熙帝有意透過避暑山莊的活動場景,拉近臣屬與帝王的關係。1708年夏天,作為康熙隨行官員中的一員,張玉書前往熱河,參加了皇帝一年一度的夏季巡遊,張玉書對此有過詳細描述。
康熙帝親自帶領客人從正門進入,翻過一座小山,來到位於行宮中心的湖區。人們走過一座小橋,來到了“芝徑雲堤”,皇帝登上一座小亭子,向聚集在一起的客人介紹他新建的園林。
眾人繼續前往中心的島嶼,參觀了康熙帝的私人住所,然後在宮苑中游覽。他們從如意洲乘船渡湖,在樹木遮陰的岸邊徘徊,走訪了熱河山谷的溫泉。宮苑遊覽中還有戲曲表演和宴會款待,臣子們獲准在那裡享用御膳。
九天後,官員們再次前往遊覽,這次是徒步穿越園林西邊的山麓。在康熙帝的帶領下,這群人體驗了宮苑的許多景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玉書的原始敘述裡,主客之間的親密感更加生動,可見,他非常享受這段備受優待的遊程。在紫禁城裡,大臣們活動的區域主要是在外廷,且總是小心翼翼,而在避暑山莊,皇帝甚至允許他們一睹自己的起居住所,著實是前所未有的體驗。
魏瑞明認為,從本質上說,在張玉書對遊覽行宮的體驗和描寫中,這個政治威嚴的象徵性景觀被歸入了精英社交的場所,皇帝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士逗留於此,一起穿行於園林之中。避暑山莊拉近了君臣關係,起到了紫禁城所不具備的作用。
“無限次的邀請”
在中國古代,對皇家園林的描繪和描述相當罕見,避暑山莊卻是例外。
1711年,康熙皇帝正式啟動了一個專案:編纂《御製避暑山莊詩》。
康熙帝一生勤勉好學,博學多才,能詩善文。他親自從避暑山莊中選出36景,每景作詩一首,並命大臣為其詩逐句註釋。此外,每詩附一圖,可謂詩情畫意,相得益彰。
康熙帝為避暑山莊各處景象題取景名時,對古詩詞廣徵博引。如長虹飲練和雙湖夾鏡,取意李白《秋登宣城謝眺北樓》的“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水流雲在,取意杜甫《江亭》的“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風泉清聽,取意孟浩然的“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香遠益清,出自周敦頤《愛蓮說》。這些充滿詩意的題名,恰切地點出了景點的特色,景點名稱亦即詩之題名,詩題之下,均附有介紹本景點的小記。
魏瑞明認為,在某種程度上,《御製避暑山莊詩》構成了一種模擬的遊覽形式,是一種藉助文字和圖畫,對避暑山莊佈局和構成的再現方式。“透過一系列形式、影象和物質的複合手段,這種模擬性將這本書和書中的圖景與對山莊的真實的和知覺的體驗聯絡起來。”
這是一種由皇帝自己對景觀的感知,來塑造並反映出來的體驗。莊重而具體可感的言辭,將御製詩的藝術和思想意蘊融入帝國執行的寓意系統中,表現出康熙帝文化交融、民族和諧的執政理念。
中國歷史上,許多皇家園林曾對公眾開放。在唐代,廢棄的皇家狩獵園可供公眾使用;北宋時期,在某些季節性節日,公眾可以進入汴梁的金明池,觀看皇家的龍舟競賽和觀賞園林;在明代,有足夠社會地位的人能進入皇家園林。
清朝顯然對皇家園林的管理更加嚴格。康熙年間,不直接為皇帝服務或不參與避暑山莊維護的人,想進入參觀的可能性不大。《御製避暑山莊詩》的印製,使得更多人有機會了解這座皇家園林,相當於皇帝給了他們“無限次的邀請”。
魏瑞明認為,《御製避暑山莊詩》並不是單純描繪這座宮苑,也不是單純再現在帝王引導下游覽熱河的體驗。“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特的景觀,透過它,宮廷構建了皇帝身份的綜合視覺呈現,並試圖將其傳達給讀者。御製詩畫冊頁集一般慣例和創新形式於一身,從皇帝的角度傳達每一景的視覺、感官、情感、行為、知識和文化元素,創造一種親密感。”
所有這一切,都是避暑山莊早期開發建設的特徵。按照康熙帝的意願,避暑山莊類似於現代城市中的私人花園空間。它是世界中的世界,一座沒有圍牆的花園,一個超越物質和時間界限的景觀。
來源:齊魯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