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江雪》
冬天是一個非常寒冷的季節,但是因為雪花把大地都覆蓋成了白色,又有一種別樣的美感。張岱在《湖心亭看雪》中就曾經寫道:“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天地全白,在這樣的天底下的人就好像是茫茫白雪中的一點汙漬,可以說是非常顯眼了。這樣素淨的環境,往往會讓人心生愉悅,但是如果天太冷的話,可能就不會有任何的愉悅感了。
在三百多年前的明朝時期,就經歷了一個小冰期,到底有多冷呢?很多人可能難以置信,因為寒冷,導致明朝的人口銳減一大半。這是無法抵抗的天災,所以在天災到來的時候,才會讓人感覺到無所適從,只能逆來順受。
明朝在我們國家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都有可圈可點之處,但是明朝最後在公元1644年的時候就覆滅了,這其中固然有政治的原因,同時也跟天災有著很大的關係,正是因為這一場天災,讓當時很多人都餓死了或者被凍死了。
所謂的冰期也就是指冰河時期,冰河時期是一段非常特殊的時期,在冰河時期往往陸地和海洋都會被冰層覆蓋,冰封的地區是佔了絕大部分的。這也就意味著地上的氣溫將會非常非常的寒冷,海水往往不會流動,因為都結冰了。歷史上最大的冰河期也就是“大冰河時代”,在這一時代,很多的動物和植物就此滅絕了,因為整個地球三分之一的陸地面積都被冰層覆蓋了,這樣的環境下是很難有物種生存下去的。小冰期比起大的冰期來講要溫和很多,但是也會帶來全球範圍內的氣溫變低,對於人類的生存是一次極大的挑戰。明朝的時候,恰巧就遭遇了一次小冰期。
這一次小冰期起源於十五世紀初,另外有考證證明,可能是從十三世紀就開始了,這一冰期足足延續到二十世紀初期才結束,最寒冷的時候莫過於冰期剛開始的時候,這和明朝存在的時間也是非常吻合的。
為什麼在冰期會死去這麼多的人呢,首先我們要知道的就是古代的生產力水平是非常低下的,我們如今所使用的空調、取暖器等東西是肯定不會有的,那麼穿厚厚的衣物呢?實際上這雖然是一個辦法,但卻不是可以廣泛推廣的辦法,因為古代的貧窮農民往往只能穿一些粗布衣服,不要說保暖的衣服沒有幾件,就連換洗的衣服都是有限的,所以他們只能夠靠肉體抵禦寒冷,這也就導致了很多人被凍死。杜甫有句詩寫作;“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句詩鮮明地寫出了古代有權有勢的人和貧苦百姓的區別,很有可能高官達貴在屋內暖烘烘的,但是路邊全都是凍死的屍骨。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餓死。寒冷不僅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對於很多動植物也是一樣的會產生影響。我們都知道有一些作物是喜歡溫暖的環境的,現代技術的發達往往可以幫植物規避寒冷的天氣,在大棚內控制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溫度,但是古代並沒有這些技術。
根據史書記載,公元1245年的時候,廣東地區就曾經下過一場非常大的雪,這場雪持續下了三天,當時地上的積雪足足有一尺之厚,這在如今的廣東地區是已經看不到的了。
在明清時期,這樣下暴雪的天氣是經常發生的,當時鄱陽湖和洞庭湖等湖都結了厚厚的冰,田裡的農作物不僅要接受寒冷的摧殘,同時還要接受來自缺水的威脅,在這樣的環境下,又怎麼可能茁壯生長?最後也就自然是沒有收成的,古代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模式為主,如果地裡沒有產出,那麼往往就可能沒有食物,沒有食物長此以往就會被餓死。這一段真實的史料記載往往會讓我們感到心驚膽戰,即使明朝政府已經展開了救濟,仍然無濟於事,還是有很多人在這一場小冰期中被凍死或者是餓死。
現代技術的發展給了我們生活極大的便利,在遭遇寒冷的時候我們有辦法抵禦,在遭遇飢餓的時候,我們也能想到辦法果腹,所以古代的人們是真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我們應該珍惜如今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