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紅古:沈兒峪王保保大敗,隻身北逃,
他的長子率部屬家眷,將定居地命名為紅古城
這是傳奇人物!不論是在金庸小說中,還是《明史》中王保保都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經歷讓白手起家,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都很佩服,稱他為奇男子。
人們不知道的是,王保保的後裔在甘青交界處隱身了600年,“紅古”一名由他們而來。
今天,我們就講講,王保保後裔六百年間的傳奇故事!
1.包圍蘭州,王保保大反攻
明初洪武二年,定西城外,徐達率領的明軍主力,同王保保帶的北元殘餘勢力,展開決戰,是為沈兒峪大戰。最終,王保保戰敗,隻身北逃,十萬之眾四散。
這是一場最終確定甘肅歸屬的大戰。此戰之後,甘寧青三省再無元軍主力,明軍逐次收復各地。
我們多次講過王保保的傳奇!現在簡述如下:元末天下大亂,各地豪強武裝雲起,其中在中原有一支察罕帖木兒率領的武裝。王保保是察罕帖木兒的外甥、養子,察罕帖木兒去世後,王保保成了這支武裝的首領。後來,在明軍北伐中,佔據太原的王保保準備偷襲大都。誰知卻被徐達、常遇春等反偷襲太原,王保保大敗,只帶著18名護衛逃往甘肅(指今河西走廊地區)。這十八騎想必就是《倚天屠龍記》中王保保護衛十八騎的來歷吧。
王保保不僅謀略過人,而且極具號召力,經過一段時間的修養生息,實力得到了恢復,他的部眾再次達到十餘萬。
洪武二年底,王保保趁機發動反攻,進攻的重點目標是蘭州。為攻佔蘭州城,王保保試圖突襲,但駐守蘭州的明軍是久經沙場的精銳,不僅看穿了王保保的把戲,而且打了一個漂亮的反擊戰。當時,蘭州守將張溫對部下說,敵軍突然來襲,且敵眾我寡,但有利的條件是敵軍不知我軍的虛實,乘著夜色打一個反擊,然後據城堅守,方為上策。他們乘著王保保立足未穩,張溫在夜色的掩護下,殺出蘭州城外,扼殺了王保保的進攻勢頭。
2.徐達和王保保的對決
洪武三年正月,王保保見攻佔蘭州城池無望,只好繞過蘭州向東發展。試圖攻佔隴西,可惜王保保的願望沒有實現。三月,徐達再次率領十萬大軍,出安定州(今定西)。夏四月,徐達抵達平西(地名),面對老對手王保保只好採取守勢,後撤到車道峴(《明史》中的稱呼)。徐達則進佔到沈兒峪口。此時,王保保的十餘萬部眾,分散駐守在森林茂密,地形險要、交通便利的車道嶺邊。
車道嶺、沈兒峪,是平涼、天水通往蘭州咽喉,是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黃土山樑,長約24公里寬約3公里,最高處海拔2457米,如今316國道由此透過。但是也有部分專家認為,車道嶺在今天的定西巉口一帶。
徐達指揮明軍在沈兒峪同王保保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決戰。戰役初期,明軍失利,王保保選拔千餘人的精銳,利用熟悉地利的優勢,從小路而來,襲擊了明軍的東南營壘,結果明軍全線震動。徐達親率衛隊支援,才擊退了王保保的突襲,戰後追究責任東南壘趙指揮等一批軍官被執行軍法。第二天,徐達指揮明軍全線出擊,由於頭一天的剛剛執行過軍法,明軍誰也不敢落後,激戰一天王保保全線潰敗,最後,十幾位元軍高階將領被明軍俘獲,八萬多元軍投降。王保保只帶著老婆從寧夏過黃河逃往漠北。
至此,在元末舞臺上呼風喚雨幾十年的王保保終於謝幕了。北逃到大漠的王保保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雖然竭力支撐,但再無大作為。
3.金蟬脫殼,王保保隻身北逃
然而,人們想不到的是,就在王保保孤身北逃的同時,他的長子王西保卻率領殘部及家眷,沿黃河而上,一路上隱藏蹤跡,在甘青交界處隱身定居。這一定居就是六百年。他們不僅定居,而且修築紅古城,今天蘭州“紅古”區名就來自於他們修建紅古城。
從蘭州往西,有個地方,在蘭州人心中很有名,它就是窯街鎮。這裡曾以盛產煤炭而聞名。蘭州紅古區為蘭州市的遠郊區,成立於1960年。在地理上,紅古大體以享堂峽分割為,八寶川和峽外川(紅古川)兩大塊。而紅古一名的來歷,則因紅古川而得名,紅古川則來自紅古城。紅古城的修建者就是王保保的後裔。
紅古川長約百餘里,包括平安鄉、河嘴鄉、紅古鄉和海石灣。湟水從這裡流過,匯入黃河,滋養了兩岸的山川民眾。當地有俗語:“四馬二主拴者牢鰲者裝糧庫,峽外川是個搖錢樹”。
那麼,紅古川是如何來的呢?這就要從王保保的後裔們說起。沈兒峪一戰,王保保全軍潰散,參戰大軍多為為明軍所擊潰俘虜,而蘭州、河西等地的部眾,則四散而去,紛紛隱姓埋名。比如魯土司一家,就是北逃不及,被明軍截斷在河西走廊的脫歡部眾,他們順勢歸降大明後,被安置在連城。
現在,看來王保保和妻子隻身北逃,從寧夏境內乘流木過黃河,從而避開明軍追擊,實際上就金蟬脫殼之計,其目的還是為了吸引明軍注意力,掩護部眾撤離。
4.王保保後裔修建了紅古城
果然,王保保的長子率領的殘部和眷屬,選擇了和王保保逃走相反的方向,悄然離去。他們沿著黃河逆流而上來到了今天紅古區平安村一帶,化兵為民,開始了農耕生活。後來,遷移到西拉木拉(今紅古村西)的舊古城內。
原先在今紅古川境內,有一座古城,不知修建於何年。王保保部眾雖在佔據了紅古川的這座舊古城,但水源匱乏,只能放棄了。後來,他們選擇今天紅古城的地方,修建城池,開始新生活。
這個地方原先叫紅古土。等新城修建完工後,於是將其命名為紅古城。也有一說,當時取名為新古城。然而,由於當地土兵發音不準,將新字,誤讀為紅,就成了紅古城。不論那個種來歷,紅古這個名字和王保保的部眾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據地方史料記載,紅古城位於紅古鄉紅古城村,原叫“紅古土”。紅古城從明洪武年間(1368年~1388年)開始,逐年增建,城內街道呈“井”字形,人稱井兒街,有八道城門,通向城外,內城為王土司衙門及官員居住,外城為百姓,商販居住。此城四周築有十多米高的城牆,南面臨河,西面挖有壕溝,東面是懸崖峭壁,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
外城則是當地民眾和江淮移民,有“七祠八廟”之稱。即有門樓祠、汪家祠、蘇家大祠、蘇家尕祠、王家祠、何家祠、張家祠、趙家祠、上老爺廟、下老爺廟(即關帝廟)、三官殿、財神廟、土地廟、方神廟、百子宮、文昌閣,還有玉皇閣、三清閣、龍王宮、菩薩殿等,玉皇閣是城內建築規模最大的一座樓閣,分上、中、下三層,下有過亭通道南北粉牆分別寫有“樞旋北極”、“位澤南峰”大字。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紅古城被毀。上世紀60年代初內城殘垣猶存,90年代只有長5米、高1.5米左右的內城殘城牆遺址1處。
紅古城內城居住的王土司,就是王保保後裔。明軍平定甘肅後,對於北元殘餘勢力,並沒有進行大規模追捕,只要放下武器,化兵為民,就成為大明子民了,得以享受和平的生活。在一個地方上,有號召力,能為明王朝出力的,還直接封為土司。比如連城的魯土司,在歸降明王朝後,不僅能安定一方,還多次隨明軍北征,多有戰功,被賜姓為魯。
據記載,紅古城王土司始祖擴廓帖木兒,二世王西保,系擴廓帖木兒嫡長親男。明嘉靖十九年(1541年)念其為王保保後人,追授指揮籤事,封為紅古城土司。三世王世臣,系王西保嫡長親男,於明隆慶四年(1571年) 十月,承襲指揮僉事。此後,王保保後裔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逐漸發展壯大,成為當地大族之一。
1960年4月27日,甘肅省人民政府決定設立紅古區,就以這座古城為名,故取名為紅古區。從此,人們便稱這條川為紅古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