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位總理,一生為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為大家心目中愛戴的周總理。而作為和周總理同舟共濟走過數十年風雨的毛主席是如何評價周總理呢?
1949年12月2日時,毛主席在給柳亞子的信中寫道:“周公確有吐握之勞”。周恩來“周公”這一稱呼,源於黨內外各界人士。但是“周公”一詞確實是對周恩來偉大一生的最好的註釋。
周公是周朝的賢相,曹操曾寫下“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名句,希望像周公一樣禮待賢才,使天下人心歸向自己。顯然毛主席也十分認可週恩來“周公”這一稱呼。
早在西柏坡之時,聯共政治局委員米高楊和周恩來一番交談後,對師哲等人說:“周恩來將是中國新政府一位很好的總理”
籌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時候,斯大林對中共代表團說:“你們將來一建國,就有一個現成的總理,周恩來”。
周總理一生是“只羨宰相不羨王”,為何如此多的人都認為只能當總理呢?
周總理無疑是一名鞠躬盡瘁的實幹家,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新中國的建設上,以及新中國的外交事宜上,這些光輝事蹟數不勝數。
毛主席曾氣吞山河高歌:“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昔,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將一代代天驕踩於腳下。
那麼周總理的宏願是什麼呢?
有一次周恩來和幾個警衛人員來到紫柏山,當得知山頂有一所張良的廟宇後。周恩來便和警衛人員說:“走,看張良廟去!”
旁邊的一個警衛人員問道:“周副主席,張良廟是誰呀?”
周恩來一邊爬山,一邊解釋道:“張良是古代的一位英雄,幫助劉邦打天下,建立了著名的漢王朝,咱們後人為他修的廟宇就叫作張良廟”。
在登上授書樓後,又問道:“周副主席,張良只是一個幫助劉邦打天下的,為什麼要給張良修廟呢”
還沒等周恩來解釋,另一個警衛員跟著嘟囔著:“我們那邊有很多關帝廟,關公是英雄。張良都沒有聽說過!”
聽完這句話,周恩來雙手抱著胳膊,哈哈大笑地說:“知道漢壽亭侯,不知道留候”。說完這句話,動了動身子又說道:“關公是英雄,張良也是英雄,張良比關公的貢獻大,這走廊裡40多塊碑都是對他的評價”。
然後,周恩來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講了好多張良的故事,最後周恩來放低聲音說:“漢王劉邦能夠奪得天下,主要依靠就是韓信,蕭何和張良三人。”
旁邊的警衛員又問道:“張良打過什麼仗?”
周恩來深邃的眼神,微微眯著說:“張良沒有獨自帶兵打過仗,他不是一個帥才,但是他是一個最優秀的軍師,在漢王劉邦身邊出謀劃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懂嗎?”
旁邊的警衛員都是似懂非懂的,點點頭又搖搖頭。
當一行人來到峰下華亭豎立著的“英雄神仙”的石碑面前,警衛員又問道:“張良確實是英雄,但是為什麼又叫英雄神仙呢?”
周恩來說:“當時劉邦得天下,分封群臣,讓張良選三萬戶封地,張良推辭了,只選和劉邦相會的留縣。當時的留縣,歷經戰亂,不會超過一萬戶。他不貪,他對劉邦說‘蒙皇上信任,當軍師,不過出了點主意,封萬戶候足夠了,我只想脫離人間俗世,追隨仙人赤松子去仙遊。’所以老百姓都傳言他成了神仙。”
周恩來凝望著石碑,慢條斯理地說:“張良是一個懂是非,曉事理的人,完全知道神仙是虛幻的,這麼做也是他智慧所在”。
從山上下來後,又去看了看,傳說蕭何月下追韓信的遺址,跟身邊的警衛人員講了很多他們的故事。最後周恩來說:“這些人只有跟著劉邦他們的才華才得以發揮,他們相輔相成,成就一番大事業”。
周恩來又做了一個手勢說:“從古至今,中國的歷史上,總少不了張良,蕭何這樣的英雄人物,今後也需要這樣的人物。”
此後的幾天,周恩來又到達成都,去看了看諸葛亮的武侯祠。周恩來一路風塵僕僕,從延安到成都,秦,漢,唐等歷代盛朝的皇帝他不看,只看張良,蕭何,諸葛亮等人。
他與毛主席是截然不同的性格,但是兩個人相輔相成。毛澤東高瞻遠矚的目光,周恩來謹慎細緻的執行力。這是兩人風雨同舟,周恩來對自己的定位。他多次說道:自己亦非“帥”才。後人經常評價兩人之間的合作“謀事在毛,成事在周”。
周總理在人民的印象中是,性格隨和,待人溫文爾雅,但是周總理作為新中國的第一任外交長,處理事情細緻小心不出差錯,面對各路宵小,敢於舌戰群儒,折衝千里。
進入到70年代後,新中國的的初代領導人都步入了晚年,經歷烽火歲月的他們也逃脫不了病魔的侵擾。1974年在籌備第四屆人大時,有人向毛主席建議周總理早日退居二線,安心養病。
毛澤東聽完這個建議後,板著臉,一字一句地說:“總理,還是我們的總理。”
這短短的一句話,凝聚著萬般的力量。
周總理的一生都在為年少立下的宏偉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在努力,在任職長達27年的歲月裡,為共和國鞠躬盡瘁。
1976年1月8日,這天上午,我們親愛的周總理因病與世長辭。當載送周總理遺體的車輛駛過長安街時,首都百萬名群眾自發十里長街送總理。此時,在病榻上的毛主席聽到周總理病逝的訊息後,一度失聲痛哭,久久未發一言。
你的容顏一直深存我們心中,我們永遠懷念你!願,這盛世,如你所願!願,少年不負你所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