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要挑戰美元的霸權了?
事情是這樣的,9月5日,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執行長亞歷山大·久科夫稱,本月開始,往返中俄的飛機加油費,將用盧布和人民幣結算,不再繼續使用美元。
並且,久科夫還表示到2021年底,基本就能將中國所有航空燃油的支付都轉換成人民幣。
這個決策的背後,是俄一直以來試圖擺脫美元依賴的情結。只不過在美元霸權下,這個過程異常的艱難和緩慢。
直到2015年,90%的中俄貿易結算依然是美元,人民幣和歐元、盧布佔比,基本都可以忽略。但也就是在這一年,事情開始發生了變化。
2015年,國際貨幣基金會舉行了5年一次的貨幣特別提款權權重檢查。結果顯示,中國的權重高於日元和英鎊,位列第三。
2016年,人民幣成為繼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之後,第五個國際儲備貨幣。從此,中俄貿易結算中,美元的比例快速下滑。
2020年第一季度,中俄之間的美元結算的比例已經從5年前的90%跌至46%,人民幣結算的比例已經從“忽略不計”提升至17%。
不要小看這17%。在國際交易中,國際儲備貨幣權重每提升1%,都是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的體現。
而中國經濟規模增長也確實迅猛,2020年,中國以24.2萬億美元,取代美國20.8萬億美元,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顯示,2013-2018五年間,中國在全球經濟增長中佔到28%,是美國的2倍多!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最新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1》也顯示,人民幣超越英鎊和日元,成為世界第三大國際貨幣。
然而,人民幣的崛起,觸動了其它4大老牌國際貨幣、尤其是“老大”美元的利益。因此,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人民幣的國際地位。
前美國財政部長Jack Lew直言:人民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還差得遠!
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認為“只有處於主導地位的大國才有能力穩定全球經濟體系。”
也就是說,只有在世界貿易格局中擁有支配地位的國家才能對國際貨幣進行改變。
那麼人民幣如何才能提升到和歐元、英鎊同等地位,甚至在未來有望去跟美元分庭抗禮呢?
01
最早成為國際貨幣的是英鎊。
英鎊的成名之路,離不開三個關鍵詞:泥腿子、海盜,工業革命。
進入15世紀,歐洲新生的資本主義覺得國內市場滿足不了他們的胃口,於是坐著遠洋船隻,向世界各地開闢新的貿易市場,大航海時代正式拉開帷幕。
此時的英國,只是一個被海洋環繞的閉塞島國,被歐洲鄰國親切的稱呼為“泥腿子”。由於窮,他們沒有能夠跟上其他強國的步伐,在起步階段掉了隊。
但是,鄰居西班牙人每次出門,都會成噸成噸的往家裡帶黃金和白銀,這引起了英國人的嫉妒。
但當時的英國並不強,沒辦法像西班牙那樣直接去產地運貨,於是他們想到了一個抄近道的好辦法:直接搶西班牙人。
由於效果出奇的好,英國甚至以國家名義扶持海盜。於是,“皇家海盜”誕生了。
在黑吃黑的過程中,英國開始逐漸壯大起來。
先後打敗了老牌海上霸主西班牙、葡萄牙,又打敗了稱霸海洋一個世紀之久的海上馬車伕荷蘭,封閉了法國人的海港,最終掌控了世界主要航運節點。
18世紀中期,蒸汽機在英國流行起來,由此誕生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工業革命。機械大規模的替代人工,生產效率得到極大的提升。
生產的商品一下子變多了,然而國內的市場並沒有隨之增長。於是,在蒸汽機的推動下,英國開著軍艦拎著槍,四處搶佔殖民地。
在我的地盤裡,當然就得用我的貨幣交易。不用?揍你。
同時,隨著英國殖民地的不斷擴張,英鎊的使用範圍也隨之擴張。
慢慢的人們發現,身邊的人都在英鎊進行交易,想買的東西只能用英鎊才能買到。無論你願意與否,都不得不加入到英鎊的陣營中。
於是毫無懸念的,英國成為全世界經濟中心。
促使英國開啟大航海時代的直接原因是黃金,英鎊的錨定物也選擇了黃金。
長達幾百年的時間,英鎊保持了相對穩定的黃金匯率。“存英鎊,等同於存黃金”,成為當時的共識。
於是,國際貿易商都跑來倫敦開設戶頭,全世界的黃金都在倫敦交易。
做生意,就離不開借款、融資和匯兌等業務,就得用英鎊。
不用?我的銀行照樣能“揍”你。
為了進一步鞏固英鎊的地位,英國金融機構在殖民地設立分支機構,而殖民地的銀行則在倫敦開設辦事處。
19世紀後期,儲備外匯已經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做法,而英鎊就是首選的儲備外匯。
不僅如此,英國還透過短期國債和長期國債,為投資者提供了流動性資產。這樣一來,英格蘭銀行就有了進行公開市場操作的工具。
一通操作下來,英格蘭銀行能夠透過買賣國債將外匯利率穩定在一個合適的水平上。
而英國的國債也成為了可供外國政府和中央銀行選擇的資產,進一步的將各國的經濟,和英鎊牢牢地繫結在一起。
例如在20世紀初,英日訂立同盟協議後,日本銀行便在英國發行了以英鎊計價的日本國債。
在日不落帝國的巔峰期19世紀,英國佔據了20%的世界收入,控制全球出口40%以上,而英鎊,成為了貨幣之王。
當時的1英鎊,大約可以兌換近10美元。
然而,世事難料。德國以一己之力,將歐洲各國兩次拖入世界大戰的泥沼中。
尤其是二戰之後,歐洲各國都遭受了極其慘痛的重創,以至於包括曾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和美國簽署“租借法案”。
在“租借法案”實施了四年、向歐洲盟友運送了價值500多億美元的貨物和勞務後,美國一躍成為貿易順差大國,黃金儲備從1938年的145.1億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億美元,佔到了世界黃金儲備的59%。
此消彼長。兩次世界大戰,再加上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國際貨幣金融關係已經陷入極度混亂和動盪的狀態。
而英鎊的國際地位更是下滑得停不下來。牛津大學經濟學副教授瑞·佩德羅·埃斯特維斯評價說:“過去一個世紀英鎊兌美元基本上一直在大踏步地、一往無前地走下坡路。”
此時的日不落帝國,就好像是被廢了武功的武林霸主,第一次體會到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感受,英鎊再也無法支撐起國際貨幣的王冠。
功力大減的英國,儘管內心萬般不樂意,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美國替代了英國成為全球金融中心,美元替代英鎊成為新的國際貨幣,並建立了比英鎊更加牢不可破的美元霸權體系。
但是,美元霸權的建立過程,卻比英鎊要曲折很多。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算不上“美元”,只是“美國券”。
那麼美元是如何實現鹹魚翻身的呢?
02
趁你病,要你命。
1913年以前,美國連中央銀行都沒有。
在美國壟斷資產階級和金融寡頭佔據主導地位的時代,作為“事實上的美國央行”,華爾街的約翰·摩根銀行是整個美國的金融霸主,就連美國政府缺錢都得找摩根的銀行去借。
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讓美元實現了第一次躍遷。
在此之前,在英鎊霸權的威懾之下,美元在國際貨幣和金融事務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戰爭阻止了資金進入倫敦市場。英國作為參戰國,不得不限制倫敦對外提供貸款,黃金交易也被迫中斷。
於是,國際貿易只好調轉船頭,駛向美國。
美國銀行順勢開始提供信用貿易融資等金融業務,並透過美元,向那些身處戰爭中的國家,出售武器和戰爭物資。
僅僅在一戰期間,美國就從一個淨債務國,變成了一個淨債權國。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英國對美國的戰爭債務達到了50億美元。
此時的美國雖然又是世界GDP第一強國、又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牢牢佔據老大的位置,但美元一直沒有辦法成為國際貨幣。
戰爭期間,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於購買軍火,並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
1931年,英國徹底退出金本位制,英鎊從此在貶值的路上發足狂奔。其他國家如夢初醒,紛紛對英國實行報復性的關稅壁壘和貨幣貶值。
而在大洋彼岸才確立金本位不久的美元,卻始終維持了金本位,並保持美元和黃金的平價不變。
儘管美元堅挺起來了,然而此時的世界,還沒有完全脫離英鎊霸權的威勢。
更讓美國雪上加霜的,是被稱為“大蕭條”的經濟危機。
大蕭條期間,美國出口下降至1929年的47%,大批美國銀行破產,其他國家對美元剛剛建立起來的信心,眼瞅著就要徹底崩塌。
此時,來了一個雪中送炭的人:德國。
美國這輩子最感謝的人,恐怕就是德國人了。他們不僅為美國“輸送”了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工程師等人才,更是間接成就了美元霸權。
1944年,歐洲戰場硝煙瀰漫。協約國和同盟國殊死相拼,戰區百姓流離失所,艱難度日。這使遠在戰場之外的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佈雷頓森林郡,顯得格外的安寧。
7月1日,45個國家的730多位全世界最頂級的經濟學家,齊聚佈雷頓森林郡華盛頓山度假賓館。
這群經濟學家在接下來的18天裡,展開了激烈的辯論,甚至每天最多隻睡5個小時。
最終,佈雷頓森林體系橫空出世,各個國家達成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新體系的共識。
佈雷頓森林體系的作用,很有點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味道。
為了讓英鎊早點退位,美國開始大力推行去殖民地化。
英鎊霸權的基礎,是建立在遍佈全球的殖民地之上的。
在日不落帝國時代,誰不用英鎊,英國就可以揍誰。在二戰後期,英國自己都被揍的爬不起來,根本沒有能力去管束自己的殖民地。
作為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英國女王曾將印度比喻為“大英帝國皇冠上最為光亮而珍貴的寶石”,丘吉爾甚至認為,失去了印度的英國將“永遠不能再稱為一個強國”。
最終在美國的“幫助”下,印度成功獨立。
二戰後,英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土崩瓦解,將英國恢復日不落帝國榮光的念想徹底擊碎,也標誌著英鎊霸權時代的徹底終結。
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元就此順利的搶佔了英鎊的空位。
作為曾經輝煌過的老牌強國,歐洲國家也不想看到美國這個年輕的後生一上來就成為社團老大。正如現在美國不願意看到人民幣的崛起,是一個心態。
法國戴高樂將軍就批評“美元霸權”把全世界變成了美國的倉庫,事實也正如他所言。
美國可以說是一個被戰爭滋養起來的國家。
1950年後,失去戰爭訂單的美國經濟開始出現疲軟。而為了應對朝鮮戰爭、美蘇冷戰,美國向歐洲六國借款200億美元。
恐慌的市場,掀起了一股拋售美元搶購黃金的熱潮,史稱“美元危機”。
1968年,美國的黃金儲備只有100億美元,已經無力兌現佈雷頓森林體系規定的黃金承諾。
1971年,美國官方短期負債達到250億美元。
至此,美元與黃金完全脫鉤,佈雷頓森林體系宣告失敗,離美元霸權只有一步之遙,卻也馬上要一腳踩空。
不過,美元很快就找回了方向感——黃金不行,就換個錨定物。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機爆發,尼克松政府當即下令,停止外國政府或中央銀行可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
在此之前,尼克松給新上任的美國財政部部長William Simon下達了一個“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死命令。
這個死命令的結果就是,中東的沙特獲得美國的軍火、裝置、資金支援,成為中東的軍事大國,而沙特作為石油輸出國組織中的最大產油國,同意用美元結算石油。
說實在的,這個死命令肯定能實現。沙特如果不同意,美國可以扶持以色列、伊朗等沙特敵對國。美國做得出來。
最終,石油也取代了黃金,成為了美元的錨定物。
至此,才真正意義上的開啟了“美元霸權”時代。而這距離英鎊退位,又過了幾十年。
然而近年來,卻不停的有唱衰美元的聲音出現。美元的霸主地位,也似乎出現了一絲絲的裂縫。
最顯著的表現,是美國跟沙特之間,開始鬧彆扭了。
起因是,奧巴馬不顧沙特的反對,解除了仇人伊朗的經濟封鎖,這一手讓沙特心裡老大不痛快。
沒想到,美國緊接著在2016年出其不意的公佈了沙特持有美國國債的數量。
最初沙特之所以同意簽訂協議,其中關鍵一條就是美國口頭承諾了要對沙特持有美國國債的數量“嚴格保密”。
如果這兩刀捅下去,沙特還能勉強原諒美國的“背叛”的話,那麼美國從中東撤軍,尤其把先進的“薩德”反導系統也帶走,就真的讓沙特坐不住了。
於是,前腳美國剛從阿富汗撤軍,後腳沙特就和俄羅斯簽訂了軍事合同。
美國的石油本位體系,有點後院冒煙的意思。
除了內部的鬆動,美元霸權又將面臨一個外部的推手:人民幣的崛起。
03
美國是先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和最大貿易國後,美元才成為國際貨幣。這一點,和中國當前的狀態也有點相似。
如今,中國GDP全球佔比超過美國,全球第一,是日本的4倍多,是英國的近9倍。
如果按照ICP中的購買力平價計算,甚至在2017年中國就超過了美國。
中國在全球的貨物貿易佔比也接近15%,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一大經濟體。
而且。中國還是全球最大的順差國家,擁有最多的外匯儲備。
然而,中國在國際支付市場的佔比從來都沒超過3%,在2%附近徘徊了多年時間。
這跟美元取代英鎊之前的處境也很像。
不同的是,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凡是與我國經貿關係發展順利、經貿合作增長較快的國家,其經濟發展也往往較為活躍。
僅僅在21世紀剛剛開始的10年間,我國同周邊國家貿易額由0.1萬億美元增至1.3萬億美元,為帶動鄰國經濟增長起到了帶頭作用。
尤其是今年疫情,全球工業停擺,只有中國依舊能夠開足馬力生產所需物資。
以至於南非媒體發出感慨:我們比任何時候都需要中國的幫助。疫情期間,美國自己裝備都不夠,而只有中國不僅能夠滿足自己的需求,甚至還可以孜孜不倦的向別國提供產品。
在這種狀況下,使用人民幣來進行結算,對中國、對他國,顯然都更加划算。
別國可以直接使用人民幣,購買中國生產的商品,無需進行二次兌換,也避免了因匯率問題產生的損失。
目前,“一帶一路”沿線涉及60多個國家,都認可使用人民幣進行結算。
如此大規模、頻繁的跨境交易,離岸人民幣清算就很不方便。
於是在2015年,中國獨立開發了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即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簡稱CIPS。
該系統允許全球銀行直接在岸結算跨境人民幣交易,而不用透過離岸人民幣中心的清算銀行。
該系統成立以來,中國的人民幣跨境支付體量快速增長。
2019年,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處理業務188.43萬筆,金額33.93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0.64%和28.28%。日均處理業務7537.15筆,金額1357.02億元。
截止2020年6月,96個國家和地區的約980家金融機構已使用該系統。
包括日本的30家銀行、俄羅斯的23家銀行和來自非洲國家的31家銀行,都在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基礎設施專案接收人民幣資金。
為了鼓勵在貿易結算中使用人民幣,中國進行了一系列的佈局。
2018年3月,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正式上線原油期貨合約。
上海原油期貨推出的頭一年,表現就比老牌原油期貨之一的布蘭特原油要好。
諮詢公司JTD Energy的主管John Driscoll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如果在開始交易的第一年內,一項新交易品種相對兩個舊品種實現6%的市場份額,那是相當不錯了”。
不過,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居安思危”,越是發展好的時候,越要為潛在的風險做好準備。
2001年,美國貨幣市場意外關閉,在美國貨幣市場投資的外國銀行陷入了流動性危機。
為此,美聯儲以本幣互換額度向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和歐洲央行提供至多900億美元的貸款,這些央行隨後將向本國的銀行放貸,一場全球性危機得以避免。
2013年,貨幣互換額度被設定為美聯儲與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歐洲央行和瑞士央行之間的常備便利安排。
雙邊本幣互換透過提高兩國的外匯儲備,以平衡兩種貨幣的供需,穩定匯率,防止(特別在金融危機條件下)出現外匯市場的混亂。
2019年,中國已與21個“一帶一路”國家簽署了本幣互換協議。
2021年年初,中國人民銀行與加拿大銀行續簽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互換規模為2000億元人民幣。
在此之前,我國還與日本、韓國、俄羅斯、土耳其、新加坡、阿根廷等近40個國家簽署了人民幣互換協議。
如今,人民幣互換的規模已經達到了3.47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一大互換貨幣。
它帶來的最直觀感受就是,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頻率、作為外匯儲備的數量在逐步提升,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
尾聲
如今美元一家獨大的局面,存在著巨大的隱患。
英國央行行長卡尼在傑克森霍爾全球央行年會期間明確表示,美元在全球金融體系的主導地位,增加了超低利率和疲弱經濟增長所造成的流動性陷阱風險。(通俗語言怎麼解釋?)
比如,如新興市場國家佔全球經濟活動的份額從2008年金融危機前的約45%,升至2018年的60%,但使用美元結算的國際貿易仍佔到全球貿易總額的50%以上,是美國在全球進口占比的五倍。
如此一來,美國經濟一動盪,全世界都要跟著遭殃。因此,提高其他貨幣,尤其是人民幣的國際化佔比,顯得尤為重要。
一個真正的大國,它的貨幣必然是全球通用、全球認可,甚至在不需要宣告共識就能夠成為國家之間貿易的貨幣。
不同於英鎊霸權和美元霸權,人民幣天生不帶“霸權”的基因。
建國以來,中國要的是經濟發展,不是霸權擴張,因此人民幣的天然使命是讓國際貿易環境更加平衡,對抗風險的能力更強。
人民幣距離和美元、歐元分庭抗禮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中國政府正在穩紮穩打的朝著這個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