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兒子聊天,聊到了小男孩最喜歡的話題:恐龍。
吐槽一句,我發現《小豬佩奇》特別寫實,佩奇的弟弟喜歡恐龍,這也是所有小男孩的最愛,我沒有見過一個不喜歡恐龍的人類雄性幼崽。
一說恐龍,就自然聊到恐龍的滅亡,兒子向我科普了一個我一直了解,但是從來沒有意識到的知識點: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能量密度更高。
體型巨大的恐龍之所以能夠存在,一個重要原因是,裸子植物的葉子是更細嫩多汁的,能量密度很小,再加上食物鏈只有10%-20%的傳遞效率,所以植食恐龍的體型必須巨大,因為它要吞嚥更大規模的食物,才能維持生存,實際上,體型巨大的恐龍,它的體型主要是為了儲存進食的植物,這是一個進化迴圈,更大才能吞嚥更多,吞嚥更多導致體型更加巨大。
恐龍開始逐漸消失的時代,植物開始從裸子植物進化到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能量密度更高,但是葉面也更粗硬緻密。這就給那些體型巨大的恐龍,帶來一個問題,他們必須吃被子植物。
但是,這就跟龐大的身軀形成了悖論,他們找不到足夠的細嫩葉子維持體型。而那些體型較小的恐龍和哺乳動物,他們大部分也不吃被子植物的葉子,它們選擇直接吃比葉子能量更高密度的食物,被子植物的果實和種子。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型植食動物,長頸鹿和大象,其實也同樣吃被子植物細嫩的樹葉,但是是因為食物的限制。
嚴格意義上來說,恐龍沒有滅絕,我們所見到的鳥類都是恐龍,我們每天都在吃恐龍,我們吃的雞鴨都是恐龍,真正滅絕的是大型恐龍。
小型恐龍,有充足的時間進化出攝取更高能量密度食物的能力,或者說本來就以更高能量密度食物為主,所以自然適應了進化。
這讓我意識到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決定了動物的體型?
能量密度,進食的能量密度。
也就是說,跟我們的習慣認知相反:
進食能量密度越低,越肥大粗壯;
進食能量密度越高,越瘦小纖細。
我們以往的減肥理念都是錯的,因為以往的減肥理念,都在告誡我們,要吃粗糧,要吃細嫩的葉子,吃肉也要吃魚蝦,牛奶都要喝脫脂的,要清清淡淡,才能減脂。
然而,全錯了。
人類能夠攝取的食物中,能量密度最高的,就是脂肪,放棄吃能量密度最高的食物,選擇吃能量密度最低的食物,結果就是,雖然在人的一生中,人不可能再進化,不可能出現更高大的身高,但是長期來看,越吃越肥只是遲早的事,短暫的體重降低,只是攝入能量的減少,稍微正常飲食就會反彈。
生物如此,大型組織也如此。
巨頭往往是效率最低的,因為巨頭意味著,它可以把「能量密度」最低的流量來源都用上。
這也就要求它進化成一個巨獸,來適應這種把低能量密度的「食物」加工成產品的能力。
因此,巨頭其實也隨時在倒下的邊緣,因為供應鏈環節上的任何問題,都可以導致整個能量傳遞鏈條失效。
同理,我們自媒體行業,最頭部的內容一定最差,它的流量來源,一定良莠不齊,泥沙俱下。
因此,頭部永遠缺流量,越是流量大,越是缺流量。
因為它的流量,只要稍微進化,就會棄他而去。
所以對於小型組織小型「恐龍」和個體而言,最重要的是,選擇高能量密度。
想要討好大眾,幾乎不可能,因為同樣的認知水平,同樣的精品消費,永遠是少數。
大組織管理強調敏捷,因為任何的不敏捷,都會導致能量傳遞鏈條不通暢。
小組織和個體最重要的事是,「輕盈」,任何的臃腫,都會導致小恐龍難承其重。重資金、高成本,都是小恐龍的大忌。
如果說大組織還能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小組織不夠輕盈的結果,就是風停了的豬。風停了,如果你還沒有輕盈到變成飛豬,可以飛起來,你只會第一個掉下來。
輕盈,應該是個體崛起最重要的態度,不僅僅是組織態度,更應該是生活態度,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