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青海湖萬頃碧波盪漾,天高雲淡,湖天相接—作為中國最大咸水湖,青海湖一直是遊客眼中浪漫與壯闊的化身,是長假出行的人們心之所向的“詩與遠方”。
圖為航拍青海湖。馬銘言 攝
從地圖上看,青海版影象一隻兔子,而藍寶石般的青海湖恰似玉兔的眼睛。懷抱近4600平方公里的浩瀚煙波,青海湖比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還要大一倍,它的遼闊超乎想象。
然而,大湖之“大”絕不僅限於遼闊,曾面臨資源枯竭、面積縮小、生態退化,而如今重現靜好,“高原藍寶石”—青海湖在多年修復保護中完成“蝶變”,向世人展示著她的豐富“大美”與和諧“大愛”。
圖為青海湖景區。馬銘言 攝
大湖之美:變化莫測“她的臉”
青海湖的“性情”因四時而異:秋日的遼遠恬淡正當時,水鳥的嬉戲與人群的喧囂都漸行漸遠,大湖打著瞌睡,預備著冬日的寂靜冰封;而來年春日,冰消雪融,暖橙色的夕陽給湖面“鍍”上溫柔濾鏡;到了盛夏,湖水則湛藍無邊,呼吸,彷彿能將一“朵朵”藍吸入肺中;伸手,彷彿可以擁抱一夏天的風。
大自然在這裡打翻調色盤,青海湖的“撞色”層次豐富,“無縫拼接”中又不乏活潑生氣:天藍與水藍漸次遞進,白雲“無心出岫”,悠悠盪盪;風從祁連山吹來,遼闊草原翻卷著柔軟的綠意,星星點點的牛羊四散,好似珍珠;黃燦燦的油菜花盡染山野,與湖藍相襯,置身其中,豁然開朗……
圖為青海湖景區。馬銘言 攝
除了變化不定的“性情”,青海湖還有很多張面孔:她是“西部歌王”王洛賓眼中“在那遙遠的地方”,是詩人海子筆下“青海湖上我的孤獨如天堂的馬匹”,浪漫而富有想象力;岸邊,金銀灘草原上的核武器研製基地舊址,誕生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早已淹沒在湖水之下的中國首個魚雷試驗基地,彷彿無聲地訴說著大湖深藏功與名的過往;依傍湖水,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腳踏車賽的車輪飛馳而過,吸引全國、全世界的運動愛好者來此,開啟“速度與激情”的夢之旅。
圖為青海湖邊的水鳥。馬銘言 攝
大湖之愛:我愛你,與你“無關”
儘管每天吸引成千上萬天南地北的遊客,但大湖的真正“主角”並不屬於人群,而是長久以來在此繁衍生息的野生動物們。
初夏,青海湖周邊各大淡水河河口處湟魚逐漸聚攏,它們成群結隊逆流而上,向著產卵地進發。為了保護湟魚洄游,青海官方拆除攔河大壩,修建階梯式洄游通道,幫助魚媽媽們順利上溯產卵。河道上空,棕頭鷗、漁鷗翱翔盤旋,不時俯衝向波光粼粼的河面。
距離河道不遠的哈爾蓋鎮,則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普氏原羚的棲息地。
何玉邦和孫建青在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了十幾年,每年2月起,他們會對環湖周邊鳥島、海心山等24個鳥類棲息地、15個普氏原羚種群區域每月巡護監測一次,夏季還會對溼地、物種、植被等進行綜合考察調研。
談及多年來與水鳥、普氏原羚相處的感受,二人覺得有句話最貼切:“我愛你,跟你沒關係。”
“候鳥孵化季,我們提前在棲息地佈設探頭,透過影片監控鳥類孵化、破殼的時間,”何玉邦介紹,有時,他們會根據環境變化做些必要干預,“隨著暖溼化趨勢,從前的沙地長出了草,但斑頭雁、棕頭鷗都喜歡在沙地築巢,沙子是它們的‘席夢思床墊’,”他笑著比喻,“所以,我們會提前除草。”
“我們透過監測掌握普氏原羚的生活習性、種群數量變化,但會避開發情期、產羔季,就是為了不打擾它們,”何玉邦說,“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戶拆除了自家的圍欄刺絲,我們還人工打井、修飲水池,方便它們的棲息和遷徙。”
孫建青介紹,這些年隨著普氏原羚數量上漲、棲息地擴張,逐漸與周邊人類的生活區域交疊,有時會與家養牲畜搶食。
“越來越多牧民自願減少養殖,保障普氏原羚的草場。”他說,“但這不是長久之計,我們爭取資金給老百姓補飼,未來國家公園建成後,將從機制上進行規劃、按市場價核算補償,保障牧民的利益。”
此外,青海三級檢察機關還建立首個普氏原羚保護通道,避免因國道橫穿棲息地而發生的車輛碰撞致普氏原羚死亡事件。
“遊客在公路邊看到普氏原羚,都拿出手機拍照,但對我們來說,不一定要親眼看到它或者離它很近,只要透過技術監測知道它們在自己的天地中很自由,就可以了,”孫建青說,“喜歡而不干擾,對野生動物來說,最好的親近方式,是遠離。”
據青海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監測結果,普氏原羚種群數量14年間增長約9倍,目前年均種群數量穩定在2700餘隻。
同時,青海湖的水鳥總體數量已達40餘萬隻,鳥類由1996年的164種增至目前225種,青海湖成為中國候鳥種群最為集中的棲息繁殖地,並作為中亞、東亞兩條候鳥遷徙路線的交匯點、重要停歇地與中轉站。
大湖“歸來”:尊重、平衡、共生
除野生動物外,環湖地區植被覆蓋度逐年提升,沙地、裸地、鹽鹼化土地減少,水土保持和防風固沙能力增強,溼地、草原、森林、荒漠生態系統功能顯著改善,多年來持續實施的封育、禁牧輪牧、退耕還林還草、水環境治理等綜合性生態修復措施成效明顯。
“從前,鳥島附近的旅遊公路、科研監測碼頭、停車場,如今都‘消失’在水下;”“小時候,湖水就在離家不遠的山崖下,此後多年間慢慢退去,現在又重新漫過山腳…”目睹青海湖不斷“長大”“長高”,何玉邦和孫建青都有種“大湖歸來”的感覺。
據統計,15年來青海湖水位上升3.65米,水體面積增加344.31平方公里,湖泊水域面積恢復至20世紀60年代水平。
未來,將進一步鞏固青海湖生態旅遊品牌,完善周邊鄉鎮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在環湖自駕遊、騎行遊、徒步遊以及湖泊草原觀光、觀鳥觀魚、民俗文化風情等活動基礎上,綜合利用巨大水體衍生出的生態資源稟賦,將自然教育、生態研學與旅遊深度融合。
水鳥翱翔、錦鱗淺底、河清湖宴、山青草綠…中國最大咸水湖的遼闊不止水域,還有包羅永珍的胸襟。在這片萬物和諧的天地,青海湖用自己的“成長”闡釋自然的“大美”與“大愛”,也向世人傳遞著尊重、平衡、共生的啟示。(作者:潘雨潔)
來源: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