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六棵大白楊。
今天不講國家為什麼要出臺“雙減”政策,嚴格監管校外培訓機構,尤其是學科類培訓機構。主要講下學科類機構自身存在的幾個問題。
一、高層管理。翻看大大小小的學科類機構的核心高管簡介,擁有教師背景並且有實際教學經驗的佔比不足2成。乍一看,覺得沒啥突兀的。可換個說法:如果哪所公辦學校的校長、年級主任如果是由雜貨鋪老闆或者水果店老闆擔任,你覺得突兀不?你能接受不?不是教師的人掌控公司發展方向,你能指望會有多好。
現在生意不好做了,一個個發文說著自己的不容易。別忘了,以前生意好的時候,他可不會發文告訴你,花錢有多爽。而且很多倒閉機構老闆的發文確實沒啥新穎的,基本上就是一個套路出來的:
1、懷揣教育情懷/夢想入行。
2、現在過得很慘(心理/身體都不好)。
3、對不起一群人。
4、餘生打工還錢。
總結起來就是:我把你們的錢弄沒了,請你們不要怪我。
二、經營模式。很多資本願意進入教培行業,更多是看中這個行業的現金流。如果你去做實業,一般是顧客交完定金,你再開始生產,等到交貨後對方再付全款。可是教培行業幾乎都是“預付款”收費方式,就是家長在正式上課前就已經把錢款全部付清。所以很多機構拿到家長的預付款後都是以下幾種處理方式:
1、有底線的。開第一家校區開始收取家長的預付款,留足所有開銷後,用利潤去投資下一家校區。這樣的機構才能做到現在正常退款給家長、合理遣散的員工。
2、沒啥底線的。開第一家校區開始收取家長的預付款,不考慮第一家校區的成本,急急忙忙去開第二家,再用第二家校區收取的預付款去結清第一家校區的成本,以此類推。只要新開的校區能一直收到家長的預付款,這個迴圈就可以一直持續下去。換言之,新開校區收不到足夠的預付款,這個迴圈就容易崩潰。仔細一想,是不是很像“龐氏騙局”,用我們老百姓的話說就是“拆東牆,補西牆”。
3、網際網路模式。前期透過各種融資,拿到足夠的錢後開始用低價去擠垮同行,吸引新客,等到同行都倒閉了,新客變成老客同時也習慣了產品,就開始漲價回本。想想之前的打車軟體滴滴和快滴,路數是一樣的。你現在使用滴滴還會有一開始的優惠麼?下雨天、高峰期用車得加錢,更氣人的是還“殺熟”。
三、課程體系。一個公司再牛,你的人才數量和質量能牛的過國家?如果說國家設定的課程體系是為了選拔人才,那大部分的校外培訓機構的課程體系就是“鑽”國家體系的空子。培訓機構為了迎合考試,鼓勵引導學生“走捷徑”。如果走捷徑成了一代人的常態思維導致社會公平遭到破壞,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四、教師培訓體系。讓你報名時說的會有專門的教師培訓基地或者培養體系。你自己聽聽就行了,可別當真。全國範圍內能清晰查得到有教師培養基地的機構有幾家?所謂教師培養基地,不在地圖上,只存在廣告裡。說個讓你跌破眼鏡的事實,很多機構的教師連基本的教師證都沒有,你想看的話會有一堆理由等著你。補課高峰期時,不是誰教得好誰教,而是誰有空誰教,更極端的是隻要你會解題,都可以直接上課。當然會不會有那種教師真的都很好的機構,這肯定有,但是基本上都是機構起步階段,一旦機構大了,校區多了,哪有那麼多好的老師可以滿足?
不管多大多小機構,如果現在要倒閉了,不是情懷敗了,只是生意敗了,跟你們家小區門口雜貨鋪經營不善關門是一個意思。
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教育在這,只是一門生意。
最後建議學科類機構的普通員工,能轉行要趁早,一個行業的紅利期已經過去了,但是生活還得繼續。至於學科類機構轉型藝術類課程的事,如果機構裝修沒改,教師沒變,我勸你悠著點,別急著交錢。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