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文雙春
一
不時聽到有家長甚至中小學老師這樣激勵學生:“現在努力學習,將來考個好大學,前途就一片光明瞭。”
在我們周圍,絕大多數人把上中小學的目標定為考個好大學。顯然,人們普遍堅信,考個好大學等於將來有個好工作,幸福的日子不是百分之百也十有八九將是千年萬年長了。
世俗眼中,名牌大學算得上好大學,而好工作大致是掙錢多、職位高的工作。如果是這樣,那麼不幸的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上個名牌大學就有好工作,是個神話——姑且稱之為名校神話。
也就是說,認為上名校能提升一個人的職業成就的想法,被科學證明是種幻想。
最具影響力的研究是數學家Stacy Dale和經濟學家Alan Krueger合作於2002和2014年先後發表的兩篇論文。
兩項研究追蹤的物件分別是1976年和1989年進入大學的學生,它們本質上回答同一個問題:如果人們在社會經濟背景、學術能力、動機指數(例如學習動機、職業動機)等方面相當,那麼上名牌大學(例如哈佛)的人比上一般大學的人在成年後會掙更多錢嗎?
結論是,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看,讀名牌大學都不會比讀一般大學帶來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
德國圖賓根大學Richard Gollner等人2018年發表在《心理科學》雜誌的一項縱向研究考察了在高選擇性學校(highly selective schools,也就是人們爭相報考的學校,算是名副其實的名校)就讀對生活歷程(life-course)——例如11年後和50年後的生活的影響,得到的結論比Dale和Krueger的更具顛覆性:那些上非選擇性學校的人不僅心理健康,而且比上選擇性學校的人掙錢更多,更有可能從事所在行業高地位的工作。
儘管科學反覆證明上名校等於將來有個好工作是個神話,但現實中迷信這個神話的人依然絡繹不絕,這是為什麼?主要原因是,人們太相信眼見為實。
人們的確看到了一個不爭的事實:相比於一般大學,名牌大學的畢業生總體上更可能找個好工作、取得高收入。
然而,人們沒有或很難像科學家那樣區分相關性和因果關係:上名校跟找個好工作和取得高收入有關,但這並不意味著上名校是找個好工作和取得高收入的原因。
其實,即使從常識看,決定好工作的,也絕不是單一因素。如果控制了背景因素,比如父母收入、個人能力和成就動機等,那麼一個人上什麼大學就沒啥區別了。
極端的例子如愛因斯坦不管當年讀的什麼大學,都可能成為愛因斯坦;億萬富翁的兒子不管上什麼大學,將來也可能一年的小目標是掙一個億。
更常見的例子,一個積極進取的人,儘管本科上的是名不見經傳的大學,但從讀大學到讀研讀博,一路拼搏,最終也有不亞於名牌大學畢業生的好工作、大成就。
名校神話如果說有積極的一面,那麼顯然,它是激勵中小學生特別是高中生“拿出半條命來”努力學習的最強動力,姑且不論這種努力學習有多大意義——普遍共識是,這其實是一種內卷。
二
作為大學老師,我關心的是,名校神話對大學教育有什麼影響?
當今大學,本科生“掛科”現象司空見慣,因“掛科”影響畢業的學生不少,有些甚至早早退學。
大學師生都心知肚明,有些課程,老師如果不適當“放水”,掛科現象會更嚴重。
與此同時,從本科生到博士生,各類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增多,因此休學、退學甚至自盡的學生也時有所聞。
有家長不解:“孩子從小學到中學學習成績一直很好,進入大學後為什麼突然不會學習了?”“孩子上大學前一直正常,進入大學後怎麼就心理或腦子出現問題?”
學生出了問題,大學固然職責難逃,但若依“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問題的種子也許早早就埋下了,大學只不過恰恰處在問題的爆發期。
美國心理學會的一項調查顯示,現在年輕人的焦慮、抑鬱和自殺率都創下了歷史新高,高中生是美國壓力最大的人群,其中83%的人將壓力歸因於學校。
過度追求卓越的壓力(主要來自考名校),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四大“高危”因素之一。
任何一個社會,絕大多數人是平凡人,但現實是,很少有人相信這點。幾乎每個孩子從出生就被寄予上名校的期望。這樣的期望且不說結果能否如願以償,單單過程就很摧殘人。
研究表明,強調外在價值觀(與被認為是成就標誌和公眾看得到的回報,例如成績、獎盃、榮譽、金錢和高階職位有關)比強調內在價值觀(與生活中的樂趣和意義、體面、樂於助人和真正的友誼有關)的家長更容易使孩子痛苦。
事實上,統計顯示,高選擇性學校的學生比普通學校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焦慮、抑鬱和藥物濫用率。
更要命的是,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Suniya S.Luthar和其同事的系列研究表明,上高選擇性學校所帶來的有害影響不僅在當下,還延續到畢業後多年。
我說這些的目的並不是出於在什麼山頭唱什麼歌,要從科學上讓人信服大學生進入大學後突然不會學習和/或出現心理問題都是中小學教育內卷種下的,因而與大學無關——儘管確有這種主觀願望,主要目的是想讓大學生特別是大學新生明白,如果僅僅是為了找個好工作,那麼不管你現在上的是什麼大學,無論一流還是一般,真的無關緊要。
緊要的是什麼呢?如果模仿為了考個好大學倒推最好怎麼讀中學的思路,你自己都很容易倒推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好工作青睞什麼?美國大學協會2021年一份關於僱主對高等教育看法的報告(2021 Report on Employer Views of Higher Education)指出:通識教育或者不只為某個特定工作作準備的教育,提供了對職業成功至關重要的知識和技能;學習的廣度和深度是長期績效的基礎;個人能力和思維方式對職業成功起重要作用;大學期間完整的主動和應用性的學習經歷,也使求職者在招聘過程中具有明顯優勢。
總之,衡量能否找到好工作、取得大成就的指標,指向的都是人,而不是學校。
當然,這並不是說大學不重要。
大學可以作為一個終點,但它更是一個起點,尤其是一個更靠近未來職業的起點。對大多數人來說,讀不讀大學對找到自己滿意特別是世俗眼中的好工作有決定性影響。
但好工作看重的一切指標,你在任何大學都不可能自動或更容易取得。所以,無論你讀什麼樣的大學,將來能否找到好工作,都取決於你在大學投入了什麼,也就是你怎麼讀大學。
http://blog.sciencenet.cn/u/SoSoli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