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總在孩子的身上寄予厚望,巴不得孩子長大以後都能考上北大。北大教授卻戳破了家長們的美夢:想讓孩子考北大,不妨先去測測智商吧。
北大和清華是我國頂級大學,不少家長很後悔自己當年沒機會考北大,卻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以為自己傾盡所能的培養,給孩子找最好的老師,補最貴的課就能有機會把孩子送入北大。實際上,想要考北大沒那麼容易。
“學生智商不達標,就別幻想考北大了”,北大教授的言辭引發爭議
北京大學不光歷史悠久,辦學實力強勁,在國際上都享有盛譽,與清華大學並肩位列QS世界名校前20名。對於這樣的知名大學,學生只要能考上就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然而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姚洋教授的言辭,戳穿了不少家長的美夢。
家長們望子成龍的心願難能可貴,但也要注意不要不切實際。北大每年招生名額再擴招也不是想念就能念得到的。能考入北大的學生,幾乎是各省市的文理科狀元。狀元級別以下的考生想要進北大都困難,何況是一般考生。
如果說高考分數500分和600分的差距源於努力,那麼600分和650分的差距,就源於天賦了。高考試卷上分為基礎題和拔高題,所謂的拔高題能在短時間內找到解題方法的都不是一般學生。
家長雖然都不想承認自己家孩子比別人家孩子笨,但是智商水平確實是客觀存在的。智商高的學生確實能用更短的時間內去理解、記憶和解決更多的難題和知識點。智商一般的學生想要達到同樣的目標,就需要花費2倍甚至3倍以上的時間和精力。
姚洋教授表示,往年能考入北大的學生平均智商都在110,“瘋人院”的數學專業學生的平均智商可高達140以上。如果家長想讓孩子努力考北大,不妨先去測試一下孩子的智商。
姚教授表示:“學生智商不達110,就別幻想考北大了”。即使學生透過名師指點等途徑僥倖被錄取,也很難順利拿到畢業證。
按照常理來講,即使是高考狀元也不完全靠天分,還需要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辛勤的努力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績,與智商何干?姚教授的說法在網上引發激烈討論。
1%的天分和99%的汗水哪個更重要?
從小就有不少學生把愛迪生的名言當作座右銘:天才是由1%的天分和99%的汗水組成的。根據老師的解讀,不少學生都認為努力遠比天賦更重要。實際上這句名言還有後半句,意思是說沒有1%的靈感,努力的汗水將都是徒勞無功。
這1%看似微不足道,卻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有不少學生為了提高成績學得廢寢忘食,甚至不惜到衡水中學這樣近似於嚴苛的環境下逼自己激發潛能。正當大家都以為北大的學生都是透過這種方法考進去時,卻有大一新生反饋,真正北大學子與我們印象中的學霸完全不同。
真正親臨北大的校園之中,你會發現這裡的學生完全不似想象中那樣都是死氣沉沉的只會讀書的學霸,與之相反的是這些學生都博覽群書多才多藝,從上下五千年到動漫小說無所不知。
平日裡打遊戲、追劇、睡懶覺一個都不少,校園活動期期不落,體育運動不甘人後,考試成績照樣門門優秀。普通學生只能望而興嘆:人和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呢?
不得不承認智商高的學生,在各方面都很優秀。學啥都快,還能融會貫通。那些透過死讀書僥倖考上北大的學生,大學四年為了跟上其他同學的學習進度,只能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繼續像高三一樣起早貪黑的努力學習,方才能勉強畢業。稍一放鬆就有延期畢業的危險。
不少家長一直鼓勵孩子,給孩子灌輸只要努力就沒有辦不成的事。結果高考後就打臉了,制定目標一定要符合實際情況,把目標定得過高,不僅很難達成目標反而給學生和家長都造成很大的困擾。
考不上北大清華就沒出息嗎?
良好的教育方式講究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特長。家長想要孩子有出息,就要接受孩子的平庸,並且努力發現孩子的優勢揚長避短。明知道孩子沒有學習數理化的天分,還硬逼著孩子學習,這樣反而容易適得其反。
大學雖然一直在擴大招生比例,事實上即使上了大學也不一定會找到理想的工作。反而那些在自己擅長的領域一直努力專研特長的學生,更容易被一些對口的大學破格錄取,在專業的老師帶領下,走出一片新的天地。
條條大路通羅馬,北大清華只是屬於一小部分學生的舞臺,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說,即使無法站在這個舞臺,也肯定會有更適合你的那個舞臺。
今日話題:你覺得學生考北大與智商有關係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和收藏!更多精彩內容就在下一期。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