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藍天下,青山旁,靜臥著一湖碧水。
這些天,每當天際泛白,我就來到白馬湖湖邊草地上,一邊呼吸新鮮的空氣,一邊欣賞碧水青山和青山之上天際的變化。只見遠方山脊的天空越來越亮,漸漸,雲彩變紅,把天際下一個個翠綠的山頭映襯出來。接著,山頭上冒出來一個紅點。不一會,紅點變為半個紅球,好像在害羞地撥開紅雲朝外張望。好一陣,才勇敢地露出整個臉龐,把一縷縷光芒撒向大地……
朝陽下的青山,更加秀麗嫵媚;朝陽下的碧水,像翡翠,像明鏡,無比動人。雲朵亮麗多彩,幻化出各種圖案,如駿馬賓士,似綵帶飄逸……這時,沒有山風掠過,湖面很靜,青山很靜。湖水把兩岸的青山、天上的彩雲,全攬在自己懷裡。水上是天,彩雲飄動;水面,也是天,也有彩雲飄動。
屈指算算,我在這湖畔生活了快二十年。對白馬湖今與昔、濁與清的變化,有深切的體會。
原本,這裡沒有湖,兩排高山之間,是一個長長的峽谷。峽谷裡,從遠處流來一條溪河,那是孫水河。孫水匯入漣水,漣水注入湘江。最終,匯入洞庭、長江,流入大海。在那個意氣風發的年代,為了解決婁邵盆地數十萬畝良田的灌溉問題,山民們在黨和政府的組織下,從十里八鄉來到這裡,安營紮寨。人們滿腔豪情壯志,用鋤頭扁擔等原始工具,築起了一道百餘米長、幾十米厚、十數層樓高的土壩,將兩邊的大山連線起來,截斷了這條千百年來流淌在山谷裡的孫水河……於是,兩排青山之下,出現了這個水面達一萬多畝的大湖。平日,可用水力發電,點亮千家萬戶;農忙時,湖水又可流入田土,澆灌莊稼。
上世紀九十年代,一批作家捐出數萬冊圖書,在水庫邊設立了一個鄉村圖書館,被人們稱為“作家愛心書屋”。那些年,畫家、攝影家、書法家、作家紛紛來到這裡,寫生、攝影、寫作,把這裡的碧水青山請進他們的作品,好不熱鬧!
伴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廣闊湖面喧鬧起來,上有水上飛機,下有快艇穿梭,水上餐廳一家挨一家,遊客紛至沓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湖岸的人們,有的搞起了網箱養魚,有的拉起了圍網,劃佔一塊水域來放養魚蝦。緊接著,漁業公司也進駐了。然而,為了追求效益,漁業公司時常把大量飼料撒入湖中。魚肥了,但幾年下來,一湖碧水也濁了、黃了。
這時,人們才驚醒:這是在殺雞取卵啊!得到了短期利益,卻帶來了長期汙染。
2010年起,當地政府痛下決心,進行整改。先是把粗放式開發引來的水上飛機、快艇等遊樂設施全部遷走,接著將水上餐廳、湖邊賓館、遊樂場所統統關掉。工作人員依法依紀,耐心做工作,也依法給予補償。有些戶,有些人,上門十次不行,就上門二十次、三十次,反反覆覆給他們講解政策,推心置腹和他們分析利害關係。要給子孫留一座青山,留一湖好水啊!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工作,湖面上沒有了快艇穿梭,沒有了網箱和圍網,湖岸邊更沒有水上餐廳了。
白馬湖水濁與清的演變,在我的腦海裡迅速地閃過。這個變化,不正反映了人們價值觀的變化,反映了人們生態觀念的進步?
太陽昇高了,陣陣山風掠過,湖面上泛起一層層的漣漪,陽光下,微波如碎銀般跳動。這時,岸邊草地上,有藝術院校的師生端坐,正對著近處的碧水和遠處的青山,認真地寫生呢!只見一塊塊寫生板上,一幅幅漂亮的畫作正在繪成。一些攝影家也來到了這裡,舉起長長短短的相機,把藍天、青山、碧水,引進鏡頭……
一湖碧水復又回,一湖碧水入畫來!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30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