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香港《南華早報》10月7日文章,原題:中國的經濟奇蹟只是在轉型,並沒有停滯的危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政府推出4萬億元的刺激計劃應對,減輕危機對本國的影響,並幫助穩定全球經濟。此後,中國的經濟一直遵循著房價上漲、信貸擴張和房屋建設的增長模式。近年來,這種信貸和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的缺陷已暴露無遺。
此外,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對國家經濟增長的制約越來越大。中國在2019年進口了全球48%的礦物,在2020年進口了全球26%的石油。中國還承諾到2030年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因此,中國現在推動增長模式的轉型。針對開發商的“三條紅線”是政府去槓桿化政策的最直接體現。
中國還一直大力投資於科技創新。2020年,中國在研發方面的投資是2013年的兩倍。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專利申請國,佔全球高科技出口的最大份額。在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榜單上,中國排名第12位。
快速的科技進步和大規模的商業應用將推動更高質量的增長,但這種經濟轉型伴隨著風險。
中國恆大集團可能違約甚至倒閉就是這樣一種風險。許多人擔心恆大危機是中國的“雷曼時刻”,但實際上,該公司的困境並不影響投資者對其他開發商的土地儲備價值的信心,恆大也不處於金融網路的核心。
有一種普遍的看法稱,由於可能出現的資產泡沫破裂和人口老齡化,中國將陷入長期停滯,就像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那樣。然而,這兩個因素不一定會導致經濟停滯。
中國完全有可能避免資產價格的突然暴跌。透過減少未售房屋數量等措施,中國的房地產庫存已從2015年相當於6個月的房屋銷售量下降到目前相當於3個月左右。
長遠來看,一個使國內人口遷移與土地使用相匹配的系統將確保更平衡和有效的土地供應,同時保住1.2億公頃可耕地的政府“紅線”。更合理的住房價格也將有助於穩定生育率。
相比於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今天的中國擁有更多的農業勞動力和更高的工業自動化水平,因此勞動力短缺問題不那麼嚴重。2020年,中國有1/4的勞動力仍受僱於農業,而1990年的日本只有7%。
此外,中國的製造業工作正逐步實現自動化。中國平均每萬名員工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瑞士和法國,但仍是韓國的1/4,是日本的一半。
更關鍵的是,中國有一個充滿活力的創業生態系統和資本市場。當前,中國的創新經濟進入了自我驅動的週期——從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到收入增長和財富激增。每年,數百萬的學生從中國的大學畢業,數十萬學生從海外學成歸國,他們當中很大一部分人選擇自己創業或加入創業公司。
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充滿活力。2005年,滬深300指數首次釋出時,前四大成分股是鋼鐵、火電、交通設施和煤炭開採。而今天,前四大成分股是金融、電子元件、醫療和電氣裝置。就這樣,經濟資源不斷地流向處於國家科技前沿的公司和部門。
實行改革開放40年後,中國的經濟奇蹟繼續令人驚歎。如果最新的轉型取得成功,它將開啟一個新的篇章。(作者Fang Zihao,陳俊安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