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認為,兩國透過多次接觸,雙方越發能夠理解彼此期待。這一變化在談判背後可能比公開資訊更明顯。雖然國內政治會影響談判者的立場,但雙方見面次數越多,相互理解就會越多。
當地時間10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同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沙利文在瑞士蘇黎世舉行會晤。
這是今年以來,中美高層第三次面對面。
前兩次會面,一次在美國的安克雷奇、一次在中國的天津,中美兩國各選一地。第三次選擇的會面之地瑞士,其地理位置距離美國和中國都約8000公里,雙方時差都只有6小時,頗有“對等”之意,而這個歐洲國家長久以來還是國際公認的“永久中立國”。
雙方在蘇黎世的會談長達6個小時,外界觀察認為,此次會談與阿拉斯加那次“激烈交鋒”的會面氣氛大不相同,這從中美隨後的新聞稿中可見一斑。
中美雙方均在官方訊息中確認,此次會晤是“落實9月10日兩國元首通話精神”,雙方也都再一次確認了下一步會繼續保持接觸對話的意願。
新華社在10月7日的報道中提到,“雙方同意就重要問題保持經常性對話和溝通。”白宮10月7日的宣告也表示,“美方會繼續同中方保持高層接觸。”
“長達6個小時非同尋常的漫長會晤表明,雙方都在為改善關係做努力。”中國海洋大學國際關係專家龐中英說。
“此次會晤更多是關於安全和政治關係,而不是貿易。雙方正在尋求落實拜登總統與習近平主席最近以穩定為導向的討論,以緩和近期雙邊政治的緊張局勢。”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高階國際研究學院代理院長肯特·凱爾德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接觸越多,理解越多
今年以來,中美領導人有兩次通話。
2月11日中國農曆除夕上午,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拜登通電話。兩國元首就中國牛年春節相互拜年,並就雙邊關係和重大國際及地區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兩國元首都認為,此次通話將向世界釋放積極訊號,雙方同意就中美關係和共同關心的問題保持密切聯絡。
9月10日上午,習主席應約同拜登通電話,就中美關係和雙方關心的有關問題進行了坦誠、深入、廣泛的戰略性溝通和交流。雙方一致認為,中美元首就中美關係和重大國際問題深入溝通對引領中美關係正確發展非常重要,同意繼續透過多種方式保持經常性聯絡,將責成雙方工作層加緊工作、廣泛對話,為中美關係向前發展創造條件。
除領導人通話之外,包括10月4日的楊潔篪與沙利文會晤,中美高層今年迄今共有三次面對面會晤。
3月18日,楊潔篪、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安克雷奇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沙利文舉行中美高層戰略對話。雙方圍繞各自內外政策、中美關係以及共同關心的重大國際地區問題進行了坦誠、深入、長時間、建設性的溝通。雙方認為對話是及時的、有益的,加深了相互理解。
7月26日,王毅在天津會見美國常務副國務卿舍曼。同日,外交部副部長謝鋒與舍曼舉行會談。王毅表示,舍曼訪華是中美接觸對話的組成部分,雙方應透過不間斷對話增進了解,消除誤解,防止誤判,更好管控分歧。他提出了中方堅守的三條底線,包括美國不得挑戰、詆譭甚至試圖顛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制度;美國不得試圖阻撓甚至打斷中國的發展程序;美國不得侵犯中國國家主權,更不能破壞中國領土完整。
謝鋒則向美方提出了兩份清單,一份是要求美方糾正其錯誤對華政策和言行的清單共16項,另一份是中方關切的重點個案清單共10項。會談持續了4個多小時。雙方認為會談坦率、深入,願繼續保持這種開誠佈公的溝通。
凱爾德表示,兩國透過多次接觸,雙方越發能夠理解彼此期待,並具有現實性。這一變化在談判背後可能比公開資訊更明顯。雖然國內政治會影響談判者的立場,但雙方見面次數越多,相互理解就會越多,雙方也開始建立更多的人文交往。
“如果有更多時間,雙方可以更多地解決實際問題。這是我基於自己做過一些實際外交工作經驗的推測。這也是為何我比許多觀察家更看好美中關係的演變,不過前提是雙方避免在最具爆炸性的問題上進行試探。”凱爾德表示。
對華貿易政策謹慎且小心
在中美蘇黎世會晤兩日前,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就拜登政府處理中美雙邊貿易關係的方式發表演講,並提及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等問題。
戴琪說,美國政府以前處理對華經貿問題的手段未能解決美方根本關切,拜登政府將尋求以“全新、全面和務實”的方式處理對華經貿關係。她同時稱,美國將聯合盟友制定“公平”的國際貿易規則,並利用所有政策工具保護美國經濟不受“不公平”競爭行為的傷害。
戴琪表示,美方將啟動針對性的關稅豁免程式,允許美國企業申請豁免某些中國輸美商品的加徵關稅。
她在講話中提出了“再掛鉤”(re-coupling)和“持久共存”(durable coexistence)等新措辭引發關注。這與特朗普3年前對華發動貿易戰後,單方面再三要求兩國脫鉤的論調大有不同。
復旦大學泛海國際金融學院經濟學助理教授焦陽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從戴琪演講的實際基調來看,比較溫和並略偏積極。
在談及關於“第一階段”協議,戴琪表態稱,要和中國方面對話,討論協議的履行進展情況。她還提及這一協議使美國的農業出口受益,並且中國在一些方面執行了協議,使美國一些商業團體受益。
焦陽注意到,除了關於“第一階段”協議要和中國展開對話,戴琪的演講提到的第二件要做的事情是啟動對中國部分輸美產品的關稅豁免。
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就有2000多項產品得到關稅豁免,但這些關稅豁免有期限,大部分在去年底就已到期。而美國進口企業和民眾對於很多中國的產品還存在較大需求,難以從其他地方獲得,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就存在著繼續要求關稅豁免的需求。
“這些動作主要是以美國國家利益為考量,但是也會對部分中國出口企業有益處,從中方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偏友好的姿態,符合互利共贏的雙邊關係定位。”焦陽表示。
焦陽稱,目前的研究表明,特朗普時代對華加徵的關稅基本上都由美國進口商或消費者“埋單”,這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值得注意的是,10月4日戴琪公開拜登政府處理中美雙邊貿易關係的方式後,美國商務部最新公佈的貿易資料顯示,隨著醫藥產品、玩具、服飾的進口大幅增加,美國外貿逆差8月擴大至歷史新高,其中,對中國貿易逆差創下最高值。
不過,焦陽認為,雙方在氣候變化和一些區域問題等合作的需求,以及美國目前面臨的高通脹、高債務等經濟問題,為雙方關稅議題的破題提供了契機。
“戴琪講話提到要做的第三件和第四件事情,算是老生常談了。無非就是說中國非市場經濟,強制智慧財產權轉移等,然後要和中國討論這些問題,並且要和盟友們一起努力,制定21世紀的貿易規則等。”焦陽表示。
“戴琪的表態謹慎且小心。她似乎想避免進一步激化微妙的美中貿易關係,同時也希望透過大幅退出特朗普政府的立場,包括在關稅問題上的立場,來避免美國國內的政治爭議。”凱爾德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拜登政府用了數月時間才提出對華政策,這期間,拜登政府面臨了來自美國大型企業的諸多遊說壓力。
《華爾街日報》10月6日的一篇分析性文章指出,從戴琪的講話中可以得到的主要資訊是,“未來一年最有可能出現的結果仍是維持現狀,即凍結衝突”。
10月8日,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是互利共贏,貿易戰沒有贏家,對於兩國經貿關係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應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協商的精神妥善加以解決。希望美方同中方一道努力推動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趙立堅說,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形成和發展是市場規律和企業選擇共同作用的結果。人為地推動產業轉移脫鉤違背經濟規律和客觀現實,不僅無法解決自身面臨的問題,而且嚴重損害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安全。中美要合作不要脫鉤,要對話不要對抗,這是包括工商界在內的中美各界的強烈呼聲。美方應認真傾聽這些呼聲,多做有利於中美經貿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事。
本文源自國際金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