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名將軍見證新中國成立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是振奮人心的一件事,標誌著新中國的成立。
然而在當時,還有一項亟待解決的事情,當時軍隊進行軍銜評定。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中央軍委工作重心是抗擊日本侵略,是解放全中國。關於軍隊的職等建設是相對落後的。
因此,新中國成立後,日常工作的重心就轉移到軍銜的評定與實施。這在當時尤為重要。
在時任軍部領導彭德懷的領導下,羅榮桓、宋任窮、徐立清、譚政等軍部領導幹部,在中央的授意下,首次開始軍銜的評定與實施工作。
根據,中央和軍部的協商一致,國家主席毛主席簽發了《軍官服役條例》。
條例中明確地規定了現役軍銜,總共分為14級,主要的軍銜有帥、將、校等。然而,由於此事關係重大,對名單的審議必須慎之又慎。
軍隊高層對於將帥人選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討論協商,直到1955年9月,備受關注的《將級軍銜名冊》最終敲定。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十大開國元帥,彭德懷將軍、黃公略將軍、羅榮恆將軍等。這一年,中央一共為1048名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開國元勳授銜。
這其中包括10大元帥10大將、55名上將、175名中將還有798名少將。
後來這個名單陸續增補,到1965年增至1360人。
然而歲月變遷,時光流逝,到如今,第一批授銜的1048名將帥,僅有2人仍然健在了,他們分別是誰呢?
放牛娃裡出將軍:鄒衍
新中國成立時期,大部分的將軍都出身貧困的農民家庭,他們有的依靠山裡微薄收成,有的在水邊艱難捕魚,還有一些長年幫地主種地。
在這中間,有一位將軍就是放牛娃出身。
這個人就是鄒衍將軍。
1,耳濡目染,接受革命理想的少年鄒衍
1915年,鄒衍將軍出生在在江西一處貧苦的農民家庭。
鄒衍的父母最初是支援他去讀書的,所以,鄒衍在年少時有過一陣求學經歷。
但是後來,隨著國內環境日益惡化,使得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鄒衍只好放棄了自己的學業,開始了放牛娃的生活。
1928年,鄒衍13歲。
由於紅軍戰士的到來,放牛娃鄒衍終於迎來了春天,從此開始,一步步成為了赫赫有名的“鄒將軍”。
許多年後,鄒將軍依然能夠記得當時紅軍戰士來到當地的情形:“紅軍戰士來到鄉里,就到處貼標語,喊口號,告訴大家紅軍戰士就是來幫助鄉親們打倒土豪,打倒劣紳。聽到這些話,當地鄉親們對於紅軍戰士的工作積極支援參與,因此革命工作進展得十分順利。”
不僅如此,當地不少農民也開始逐漸加入革命隊伍中,他們秘密組成了農民協會,與反動勢力做鬥爭,其中鄒衍的家就是農民協會的秘密據點。
大人們在家裡開會的時候,通常會讓鄒衍去外面放哨,鄒衍深知自己的職責重大,堅守崗位一刻也不放鬆。
就這樣,在這種革命思想的薰陶下,鄒衍耳濡目染地接受了黨的洗禮,沒過多久便加入了工農紅軍,開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2,臨危不懼,堅定革命信念的青年鄒衍
鄒衍加入工農紅軍之後,由於個人能力凸出,後來被調到中央紅軍總政治部擔任通訊班長的職務,這在當時是一項極為重要,又極其危險的職務。
他的日常工作,是往返於總部和中共主要領導人之間,傳遞重要的情報。
而敵軍特務,對於我軍情報人員開展了跟蹤,追捕,暗殺等恐怖行為。
鄒衍的生命安全也經常受到威脅,但他總是臨危不懼、機警處理各種突發時間,確保情報的安全傳遞。
1935年,鄒衍跟隨中央紅軍進行了萬里長征中最艱難的一段時間。
在強渡大渡河之後,中央紅軍一路長途跋涉,艱難穿過了藏區,最終來到夾金山腳下,下面他們面臨的是高不可攀的雪山。
鄒衍將軍每每回憶往事,過雪山這段歷史都讓他記憶猶新。
有一次他面帶悲切地說:爬雪山是他經歷過最煎熬的一段時間。高山上氣溫非常低,大家棉衣短缺,好多同志都凍傷凍死。還有的因為高原反應導致呼吸困難、頭暈目眩,不小心就掉下山澗。紅軍傷亡巨大。在這段艱難的過程中,大家互相鼓勵、互相支援著渡過了這生死之關。
3,屢任要職,擔任保家衛國的中年鄒衍
抗戰勝利後,鄒衍將軍屢屢擔任要職。
首先他跟隨解放軍部隊轉戰陝北地區,主導和參加了當地的土地改革、剿滅敵匪等多場重要運動。
隨後又參加瞭解放吉林、解放長春等惡戰,在淮海及平津兩大戰役裡也有他的身影。
1949年,鄒衍擔任了央公安總隊政委的職務,負責保障第一次政治協商會議和開國大典的順利舉行。
他這項工作完成的極其出色,當時境外反動勢力,和國民黨殘餘勢力對新中國的誕生萬般不願,他們企圖破壞開國大典,暗殺中央領袖等破壞祖國的和平統一。
但是這些恐怖行為,都被鄒衍及其領導的共和國衛士一一破壞,鄒衍可謂功不可沒。
1955年,鄒衍被授予少將軍銜。
鄒衍將軍退休後,依然沒有閒著。
除了日常讀書看報以外,鄒衍將軍還經常會經常去部隊、學校等地為作報告。
鼓勵大家一起學習老一輩優秀的革命傳統,銘記前輩們為新中國的成立所做犧牲,為弘揚革命精神繼續做著自己的貢獻。
最年輕少將之一:楊永松
除了鄒衍將軍以外,還有一位至今健在的將軍楊永松。
楊永松1919年出生在廣東省梅州的一戶貧困人家,1955年他被授予少將軍軍銜時才36歲,是新中國最年輕的少將之一。
1,早期革命時期的楊永松
楊永松和他的二哥楊鶴松都是先進的青年分子。
兄弟兩人一起參加了“百侯暴動”,哥哥主要負責串聯,和組織工作,楊永松則主要負責後勤工作。
由於當時革命力量還勢單力薄,這場運動遭到了國民黨當局迅猛的反撲,這場轟轟烈烈的暴動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之後,憤怒的國民黨當局開始了四處抓捕參與暴動的革命黨人。
無奈之下,楊鶴松和楊永松逃出百侯,從此背井離鄉。
在逃脫追捕後,年輕的楊永松偽裝成農民,一邊給地主放牛,一邊維持生計,並伺機尋找新的革命機會。
在1930年,楊永松接觸到了自己心心念唸的革命組織——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開始了更加光明的共產主義革命歷程。
2,長征時期的楊永松
1934年,楊永松所在部隊向福建永安地區進軍。
楊永松因為身體原因留在蘇區休養,然而當時國民黨部隊對中央蘇區進行了多次“圍剿”。
楊永松只好和戰友進行戰略轉移,路漫漫其修遠兮,他們經過長途跋涉,頂著疾病,飢餓,穿過敵軍的封鎖線,毅然和戰友踏上了尋找紅軍主力部隊的路。
經過了多日征途,最終他們勝利找到了組織,紅一軍團,接著就留在師部養病。正是這一決定,使得楊永松成為萬里長征路上的一份子。
在長征路上,有部隊同志同情楊永松堅持帶病行軍,問他要不要提前回家,被他嚴詞拒絕。
他誠懇地說:“我的兄弟,我的家人們都在戰鬥,都在參加革命,這時候我要是回去,肯定會被他們笑話,我不願意回去。請組織相信,我能跟上部隊,因為我是一個工農紅軍,有著鋼鐵一樣的意志。”
就這樣,楊永松依靠堅定的意志,跟著所在三團隊伍,走在團部最前面,一路爬雪山,過草地,一步一個腳印踏上了長征路。
由於年紀小,再加上病未痊癒,楊永松偶爾會掉隊。
每當此時他就默默地跟在部隊的後面走,一路走過坎坷崎嶇,直到雙腿浮腫,雙腳磨爛,他都咬牙堅持下去,因為長征沒有退路可言。
其實長征路上,最難耐的還不是身體的疲憊,和眼前的艱難困苦,而是需要不斷掩埋犧牲戰友的遺體。
每當這時,楊永松都能真真切切感受到,革命竟如此艱難。
但他依然沒有任何退縮,他相信這些犧牲是值得的,終有一天勝利一定會到來。
就這樣,楊永松跟隨著部隊,一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
走過了兩萬五千裡,走過無數窮山惡水,戰勝了敵人的圍追堵截,也戰勝了路上的艱難困苦,最終走到了吳起鎮,順利完成了長征生涯。
3,抗戰時期的楊永松
1937年,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國共雙方達成一致,以民族大局為重,共同抗日救國。
楊永松當時所在的紅二師也開往山西,奔赴抗日前線。
當時楊永松才剛滿十八歲,組織考慮到他年紀小,頭腦靈活,學習能力強,就給他安排了政訓處技術書記的工作。
也就是因為這件事,他和羅榮桓將軍產生了一段故事。
後來每每回憶此事,楊永松總是對羅榮恆將軍豎起大拇指,稱讚他真是平易近人的大將軍。
羅榮桓將軍來到抗日的前沿陣地,親自鼓勵戰士們要勇敢戰鬥。
這也是楊永松第一次見到羅將軍,然而由於距離太遠,他只能遠遠望著羅將軍。
後來,楊永松因為不願意任職政訓“秘書”鬧情緒,被羅榮桓將軍叫去談話。
羅將軍並沒有生氣,只是問他:“聽說你不願意參加政訓處工作?有什麼想法,直接說出來吧。”
楊永松把他心裡真實所想告訴了羅將軍,原來他不想留在後方,想去前線抗擊鬼子。
羅榮桓將軍便耐心向他解釋說:“雖然去前線抗擊鬼子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如今的抗戰形勢十分嚴峻,機關需要的不僅是敢打敢殺的戰士,也同樣需要機智過人的秘書。你是參加過長征的老同志,組織上這樣決定,也是因為信得過你,才交給你的,這工作的重要程度不亞於多殺幾個鬼子!”
羅榮桓平易近人地將革命分工問題向楊永鬆解釋明白,於是他便答應了下來。
不過後來,楊永松還是獲得了機會,開赴前線,四處征戰,跟隨部隊打下了很多硬仗。
4,新中國成立後的楊永松將軍
在解放戰爭時期,楊永松擔任了更加重要的角色——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副秘書長的職務。
這個職位已經不僅僅是一名戰士,而是一名軍隊規劃師。
他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中國人民軍隊的機械化和正規化的程序中,並做出了更加突出的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的開國大典上,楊永松參與組建的機械戰車師表現突出。
整編隊的坦克部隊整整齊齊地穿過了天安門廣場,向世界各國展示了我國的機械化部隊,並接受了國家最高領導人和人民群眾的檢閱。
在1955年的授銜儀式上,楊永松被授予了少將軍銜,這是對他革命一生的重大肯定。
直到1978年,59歲的楊永松才退居二線。
時至今日,最年輕的楊永松將軍也成為了年過百歲的老人,卻依舊精神很好。
他不僅每天都會收看新聞聯播,還依舊一如既往關心和支援著人民軍隊的發展和祖國的建設。
並表示,只要國家需要,隨時都願意再次掛帥!
將軍雖已逝,精神永流傳
隨著時間推移,開國的千名將軍到現在仍健在的僅剩鄒衍和楊永松兩名將軍。
然而無論是仍然健在或是逝去的將軍,還有那些為了新中國建立付出過自己的青春、熱血、生命的革命前輩,他們的名字將永遠被留在共和國的豐碑上永不磨滅,他們的精神也將被世世代代相傳下去、永不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