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是尋常的一年。
這一年,張軒松在福建福州出生了。
這一年,他的哥哥張軒寧1歲了。
後來他們一起創辦了永輝超市。
2018年是張軒松和張軒寧兄弟創立永輝超市的第18年,也是永輝超市上市的第8年。
但這一年卻是兄弟倆的滑鐵盧。永輝超市股價在這年1月31日創下了11.08元的歷史新高之後一路下行,之後一直在7-10.11元低位波動。
在股價低迷的同時,2018年永輝超市的淨利潤也開始出現負增長,淨利潤同比增長率為-18.52%。而此前兩年的淨利潤同比增長率為105.18%和46.28%。
上市公司淨利潤的負增長、股價的長期低迷困縛之下,一起創業近三十年的兄弟之間看似牢不可破的關係也出現了“裂痕”。
2018年12月份,張氏兄弟因在公司發展方向、發展戰略等方面存在較大分歧,解除一致行動人的關係,各自獨立依照自身意願獨立行使股東及董事權利。
雖然兄弟倆有些不合的傳聞早已有之,但是兄弟倆最終分家,而且以這種方式“分家”,還是讓外界頗感意外。
01
在解除一致行動人關係前,張氏兄弟二人共持有永輝超市22.17%股份,為第一大股東。解除一致行動人關係後,牛奶有限公司持股19.99%,為第一大股東;張軒松和張軒寧分別持股14.70%、7.77%,位列第二和第三大股東。
多年來,張軒寧在外界幾乎是個“隱形人”。提到永輝超市,大家知道董事長張軒松,但外界很少有人知道張軒松還有個同為創始人的哥哥張軒寧。
當然,這也和張軒寧的性格有關。他為人低調、不喜歡社交、不愛張揚,很少代表公司出現在公眾場合,所以外界知道他的自然就很少。
不過低調的張軒寧卻是弟弟創業路上的領路人。
上世紀90年代初,張軒寧帶著弟弟一起做啤酒生意,以此完成了原始資本的積累。
之後,兄弟二人又攜手進入零售行業。
2001年,藉著福州市“農改超”的機會,兄弟二人切入生鮮領域,創辦了福州首家“農改超”超市——福州永輝屏西生鮮超市。永輝超市就此誕生,並開創了全新的零售業態“生鮮食品超市”。
兄弟齊心,永輝超市發展也順風順水,2010年成功上市。
一直隱身在弟弟身後張軒寧是個有著超前想法和創新精神的人,永輝超市的幾次轉變,背後都有張軒寧的身影。
為了更好探索和實踐自己對零售創新的想法,2013年張軒寧將自己辦公室從永輝超市福州總部搬到上海。在他看來,上海作為國際化的大都市,不論是在零售模式、理念、人才,還是創新上都處於行業前沿,更有利學習和探索零售新模式。
搬到上海的張軒寧開始了自己的新零售試驗,這樣成了兄弟倆後來分歧和分家的伏筆。
當時O2O概念大火,各種零售創新模式也不斷被推出。張軒寧在2013年和2014年也先後推出了生鮮電商平臺“半邊天”和“永輝微店”APP。前者透過電話訂購,按月或年預定;後者更進一步實現了線上訂購、支付、送貨上門或門店自提。
雖然踩到了風口,但是兩個專案都沒有成功。
2015年,張軒寧探索出了包含超級物種、永輝生活、永輝APP的新零售業態永輝雲創,開啟新零售擴張的步伐。其中永輝生活介於便利店和社群超市之間的小型門店,與APP聯動進行配送;超級物種則對標盒馬,主打”零售+餐飲+APP”的體驗式消費。
張軒寧也首次從弟弟身後走向前臺。
2015年,永輝生活首家門店在上海開業。2017年1月,首家超級物種在福州開業。
搭上了新零售的快車,永輝超市也成了傳統零售業實踐新零售的標杆,獲得資本的追捧,一時風光無二。2017年永輝雲創先後獲得今日資本和騰訊的投資,永輝超市也得到了騰訊的入股。
不過新零售的故事雖好,現實卻很殘酷。想要借新零售風口彎道超車的永輝雲創,卻因擴張而虧損不止。2016年-2019年分別虧損了1.16億元、2.67億元、9.45億元和12.83億元。
永輝雲創虧損的直接結果是上市公司永輝超市的業績被拖累。
資本都是嗜血的,資本需要故事,更需要利潤。用新零售故事掙來的股價,又被虧損的業績給打回了原形。
永輝雲創寄託著新零售的故事,卻又“反噬”業績和股價。
要業績和股價,還是要新零售的故事?兄弟倆面臨著兩難的選擇,分歧也越來越大。
剝離永輝雲創或許是最佳的選擇。既能解決兄弟二人的分歧;又能將虧損的包袱從上市公司報表甩出去,獨立融資;最重要的是還能夠保住上市公司的業績,給資本一個交代。
所以就有了兄弟二人“分家”。兄弟二人解除一致行動人關係後,就不存在利益輸送及同業競爭的問題,解決永輝雲創剝離在從法律上的風險,剝離永輝雲創也就順理成章。
張軒寧接手了永輝超市持有了20%的永輝雲創股份,成為持股29.6%的大股東。
有些人走著走著就散了。面對資本,曾經親密無間的一起“打江山”親兄弟,最終沒有再共坐“江山”。
02
作為永輝超市董事長,張軒松活躍在聚光燈前,領導視察接見、對外演講等事務都由他負責。
但相對於理念超前的哥哥,卻顯得相對保守。
在過去高速發展時期,兄弟二人兩人理念上的恰好能夠形成互補,促進公司穩健發展。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難。面對上市後股價和業績的雙重壓力,兄弟二人理念差異帶來的互補性越來越小,而分歧越來越大。
其中最大的分歧就是關於超級物種。張軒松覺得可以緩,但作為操盤手的哥哥想快。而且對超級物種重點發展方向,兩人的意見也完全不同。
在2018年6月的一次股東交流大會中,張軒松曾說,“對於超級物種,我和CEO張軒寧有分歧。他看好偏重餐飲,我認為重心應該做到家。”
如果股價和業績穩定,一切都還好說。但偏偏永輝雲創的虧損造成永輝超市利潤下滑,股價也跟著變臉。
永輝雲創沒掙回面子,還丟了裡子,最終分歧難以彌合的兄弟二人 “分家”。張軒松用剝離這招棋,既給了資本市場交代,也讓哥哥有了獨自“施展”的空間。而且永輝雲創沒有完全脫離永輝超市體系,退可攻、進可守。
永輝超市業績也迅速回暖。2019年半年報顯示,永輝超市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9.71%;淨利潤同比增長46.69%。
只是業績好了,但資本市場並沒有買賬,兄弟之“爭”沒有因為業務剝離而結束。
張軒松另起爐灶推出了永輝買菜APP和永輝mini,分別對標永輝生活APP、永輝生活小店。從而發展他可以自主掌控的到家業務,同時彌補剝離永輝雲創帶來的業務流失。
不過讓張松軒尷尬的是,自己親手打造的永輝買菜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而福州大本營卻後院“失火”。
最初並沒有被他們重視的樸樸超市,採用“線上運營+前置倉配送”模式,因為配送時效快、質量好,很快出貨量達到永輝的五倍以上。
或許是為了遏制樸樸,或許是因為對永輝買菜APP的失望,此時張軒松縮小了對永輝買菜的投入,反過來又加強了永輝生活APP的推廣。
或許此時,張軒松心裡已經有了將永輝雲創從張軒寧手中收回到上市公司的想法。
如果說當時只是有了想法,那麼2020年的疫情則加速了他將這個想法落地。
疫情刺激了線上買菜、社群團購等業務的快速發展,美團、拼多多等紛紛入場社群團購,永輝生活和永輝買菜也都增長迅猛。特別是永輝生活,從除夕到正月初六,在福州地區的訂單增長超過450%,銷售額增速超600%。到3月份,永輝生活APP在到家業務中的佔比上升到至56.86%。
受此影響,永輝超市股價也一路飆升,永輝雲創對上市公司的價值再次凸顯出來。
這對張軒松是好訊息,但對掌舵永輝雲創的張軒寧來說未必是好訊息。永輝雲創對上市公司價值越大,意味著張軒寧失去自己一手孵化的專案掌控權的可能性越大。
但掌控整體節奏的是張軒松,而不是張軒寧。縱使張軒寧有再多的想法,也還是得跟著整體節奏走。因為他是上市公司股東,但只是第三大股東。
2020年3月6日,張軒松在卸任永輝超市董事長一年多後,再次擔任董事長,投資併購等決策權又回到了他手中,為永輝雲創迴歸上市公司做好了鋪墊。
果不其然,到7月31日,永輝超市釋出公告稱,與永輝雲創創始人張軒寧簽訂股權轉讓協議,張軒寧向永輝超市轉讓永輝雲創20%股權。永輝超市在永輝雲創中的持股比例由26.6%增加至46.6%,成為第一大股東和控股股東。
兜兜轉轉,永輝雲創又回到了上市公司體系。
在永輝雲創,創始人張軒寧在的股份下降到14.4%,又一次從實際控制人變成了第三大股東。這意味著他的話語權開始削弱,無法再決定永輝雲創這艘船駛向何方。
一放一收,張軒松又主導完成了永輝雲創的權利交替。這次權利交替依舊不是為了兄弟情義,而是資本意志主導下的上市公司利益。
畢竟資本市場和商業利益是無情的,在它們面前,兄弟情義也要讓步,即使是曾經一起創業打江山的親兄弟。
就像陳小春代言某遊戲的廣告詞被網友惡搞後的那句話:是兄弟就來砍我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