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降兵,亦稱“傘兵”,是以傘降,機降方式投入地面作戰的兵種或者部隊。空降兵一般屬於陸軍,由統帥部直接掌握使用,由步兵,裝甲兵,炮兵,工程兵,通訊兵等部隊,分隊組成,能進行空中快速機動,實施遠端奔襲,突然出現於敵後,以配合正面部隊作戰。其主要任務是奪取並扼守敵縱深內的戰略要地,破壞敵人指揮機構。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有國家組建了空降兵部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空降兵得到迅速發展,並被大規模使用。中國對於空降兵的發展也十分重視,新中國建立之後,最先組建空降兵部隊的是粟裕,主要是用於攻臺戰役。
1950年4月,粟裕在進行攻臺準備的時候,組建瞭解放軍第一支空降兵部隊—空軍陸戰第一旅,下轄狙擊,坦克等7個營和高射機槍,工兵等7個連隊,另外還設有1個教導隊。但當時這支部隊只有5000人,兵力太少,對於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起不到太大的作用,12月,陸戰第一旅擴編為空軍陸戰第一師。空軍又專門組織了一個運輸機團,專門來為傘兵旅的跳傘訓練服務。
1959年,林彪擔任國防部長之後,十分重視空降兵部隊的發展。他對眾人說:“空降兵軍的組建,是應當從陸軍部隊調戰鬥英雄、模範功臣來,要調一個戰鬥經驗最多、仗打得最好的軍改成空降軍。”
經過認真地挑選和籌備,1961年3月,中央軍委從全軍中抽調出三主力軍,分別是第一軍,第38軍,第15軍,交由空軍司令劉亞樓挑選一支,改建為中國第一支空降兵軍。這位上將選擇了15軍,理由是:“15軍是個能打仗的部隊,他們在上甘嶺打出了國威,不僅在中國,而且全世界都知道有個15軍。”
其實這三支都是軍中的絕對主力,第一軍的前身是中國工農紅軍第2 軍團,西北野戰軍第1 縱隊,張宗遜上將是這支部隊的首任司令。第1軍在戰爭年代,共湧現9個戰鬥模範營、 10個戰鬥模範連和劉四虎、周黑子、朱慶濤、王福、苟福榮、趙繼華等許多戰鬥英雄。
第38軍的前身是東北野戰軍第一縱隊,李天佑上將是這支部隊的首任司令。38軍112師的前身是彭德懷所率領的湘軍獨5師第1團於1928年發動平江起義建立的工農紅軍第5軍,在各個戰爭時期,這支部隊都立下了赫赫戰功。尤其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期間,38軍殲滅美軍1.1萬人,繳獲坦克14輛,大炮200餘門,汽車300餘輛。一舉扭轉了整個朝鮮戰局,彭德懷稱這支部隊是萬歲軍。
15軍相比於第一軍和38軍來說,這支部隊的背景並沒有那麼好,這支部隊的前身是中原野戰軍第九縱隊,該縱隊是由抗戰期間太行軍區的部分地方武裝改編而來的,首任司令員是秦基偉。解放戰爭期間,中野九縱和中野一縱,三縱,四縱,六縱等部隊相比,有一定差距,各場戰役也一直都是擔任著配角,這支部隊之所以能被改編為空降兵軍,能在這些戰績卓越的部隊中脫穎而出,要歸功於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就是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美軍高層認為志願軍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為了扭轉局勢,必須採取小規模的進攻行動,使對手陷於被動的防守地位。為此,範弗利特制定了所謂的“攤牌行動”,決定用美軍步兵第七師和南朝鮮軍第2師的兩個營,在200多架飛機和280餘門大炮的掩護下,用五天的時間,以付出200餘人的傷亡代價,拿下上甘嶺地區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
上甘嶺是志願軍中部戰線戰略要點五聖山的前沿陣地,位於五聖山主峰南4公里處。五聖山位於金城、金化、平康這一三角地區的中央,主峰海拔1061.7米,是戰線中部地區的最高峰。它西鄰平康平原,東扼金化經金城到東海岸的公路,南距“聯合國軍”佔據的金化只有7公里。駐守597.9高地的是志願軍第15軍第45師一三五團的九連和八連的一個排,為一個加強連的兵力,駐守537.7高地的是志願軍第一三五團一連。
守衛上甘嶺地區的15軍屬於後入朝的一支部隊,所以在很多武器裝備上,要比兄弟部隊好很多,主要裝備為蘇械裝備,步兵使用的輕武器中步槍和衝鋒槍各佔一半,但即使是這樣,與美軍的差距還是很大。在火炮方面,15軍全軍配屬5門122毫米榴彈炮,24門75毫米山炮,36門90毫米加農炮,12門57毫米無後坐力炮,54門82毫米迫擊炮,162門60毫米迫擊炮和144門37毫米迫擊炮。
而當面美軍第七師一個師就擁有6門114毫米多管火箭炮,24門155毫米榴彈炮,72門105毫米榴彈炮,36門107毫米迫擊炮,54門81毫米迫擊炮,54門75毫米無後坐力炮,81門60毫米迫擊炮,美軍第七師的火力遠遠強於15軍。
1952年10月14日,美軍正式對上甘嶺地區發動進攻,美軍以320門大口徑火炮、47輛坦克、50餘架飛機對十五軍30公里防禦正面開始火力準備,其中對五聖山前沿597.9和537.7高地的轟擊特別猛烈,使用了300門火炮、27輛坦克和40架飛機,火力密度高達每秒落彈六發。如此猛烈的火炮,使得坑道里的志願軍部隊就像坐在小船在大海上漂泊。
炮火準備結束後,美軍和南朝鮮軍開始向我軍陣地發動衝鋒,15軍守備部隊拼死抵抗。美軍還多次呼叫B-26轟炸機支援,對上甘嶺地區投擲凝固汽油彈和重磅炸彈,進行地毯式的轟炸。第一天的戰鬥,九連和一連就消耗了40萬發子彈,以及一萬多枚手榴彈,爆破筒,打壞10挺蘇式轉盤機槍,62支衝鋒槍,90支步槍。
之後戰鬥的程序完全出乎雙方的意料,不論是美軍,還是志願軍,都沒有想到這場戰爭打成了一場傷亡慘烈的消耗戰,雙方的傷亡都很大。前五天的戰鬥,第15軍第45師投入的十幾個連隊,全部被打殘,最多的一個連僅有30餘人,最少的連隊連一個班都湊不齊。戰役進行到一個月左右,秦基偉把自己的軍部警衛連都派了上去。
上甘嶺戰役從10月14日血拼到11月25日,歷時43天,敵我雙方反覆增兵。美軍投入1685門火炮,3000多飛行架次的飛機,向僅為3.7平方公里的兩個高地傾瀉了190萬炮彈,5000多枚航彈;志願軍也投入了抗美援朝戰爭以來最大的炮兵力量,共投入11個炮兵營,火箭炮24門,75毫米以上火炮110門,發射炮彈40萬發,解放軍在這場戰役中的彈藥總消耗量為5514噸,平均每天消耗128噸。志願軍在此戰傷亡1.56萬人,聯合國軍傷亡2.5萬人,其中美軍5000人。
戰後,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說道:“死人太多,在鐵三角的猛烈戰爭,事實上成為了美國曆史上最不得人心的戰爭。”
上甘嶺戰役期間,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炸藥包,爆破筒和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碉堡,堵槍眼的英雄事蹟,比比皆是。15軍湧現出英雄集體200餘個,以特等英雄黃繼光為代表的三等功以上各級戰鬥英雄共有12347人,15軍從一支默默無聞的二等部隊變成了一等一的王牌部隊,一支到後來成為了中國第一支空降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