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李小白
策劃:趙清建
監製:光明網科普事業部
日本戰略縱深較小,尤其重視海上作戰力量的建設;另一方面,本土資源不夠豐富,也使得日本嚴重依賴海上運輸通道。上世紀80年代,日本現有的戰機已經無法滿足愈加複雜的海上防衛作戰需求,開始著手討論擔負對海支援作戰任務的後繼機型。
新型戰機不但要具備突出的作戰能力,還要與日本自衛隊的作戰體系相融合。在對未來戰爭及新型航空器技術進行研究後,日本放棄了引進國外機型與現有機型改進的方案,試圖自主研發一款雙發、雙垂尾的新型戰機。
迫於壓力放棄自主研發
自主研發新型戰機同樣也是日本內部呼聲最高的選擇。自主研發能夠極大促進日本航空工業的發展進步,使日本逐漸具備自主研發先進噴氣式戰鬥機的能力;再者,自主研發戰機可以完全按照日本預設的效能指標研發,更加適合日本自衛隊的需求。起初日本新一代戰機的方案“FS-X”是採用雙發動機、雙垂尾的鴨翼佈局設計,擁有較大的荷載與作戰半徑,注重對海支援作戰,並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
然而,美國的強勢干涉打破了日本自主研發的計劃,在美國的巨大壓力下,日本不得不重新權衡利弊,修改新型戰機方案,選擇在F-15或F-16基礎上研發改進。最終日本決定FS-X由三菱重工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以F-16 block 40為基礎聯合研製,這也是日、美兩國首次開展戰鬥機聯合研製專案。
設計與配備
F-2的氣動佈局與F-16相似,單座、單發、單垂尾的設計,採用機腹進氣道。機身長度為15.52米,翼展約11米,高4.96米。相比F-16,F-2加長了機身,增加了武器掛載與內部燃料。機翼進行了重新設計,翼尖可以發射空空導彈,翼面積增加了25%,翼面積為34.84平方米,機翼後掠角度與水平尾翼外形都與F-16有著明顯的不同,有利於提升飛機的荷載與航程。F-2的機身與機翼使用了大量的複合材料與新型製造工藝,既能減輕自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飛機的雷達散射截面積。
座艙參考了F-16的設計,油門杆在左、推力杆在右,便於飛行員操作。儀表板設有三塊多功能液晶顯示屏,提供武器、導航、電子戰、飛行控制、目標等資訊。F-2是首款裝備主動相控陣雷達的戰機,雷達罩也比F-16雷達罩直徑更大、長度更長,具備更佳的搜尋速度與搜尋範圍,並提升了訊號處理能力。此外,包括資料、通訊、導航在內的大量航空電子系統也均採用了日本國產裝置。
F-2戰機空重約9.5噸,最大起飛重量約22噸,使用一臺F110-IHI-129渦扇發動機,作戰半徑可達833公里。F-2設有11個外掛點,並配備一門備彈512發、口徑20mm的JM61A1機炮。可以發射美製AIM-7“麻雀”中程空空導彈與AIM-9“響尾蛇”近距離格鬥彈,也可以發射日本AAM-3近距離格鬥彈、AAM-4近距離格鬥彈、AAM-5中程空空導彈。在空對艦武器方面,F-2可以使用ASM-1與ASM-2反艦導彈。在對地方面,F-2戰機擁有GCS-1制導炸彈、JDAM聯合制導攻擊武器、RL-4/7火箭彈等對地攻擊武器。
青出於藍,不勝於藍
儘管是脫胎於F-16,但兩者仍具有諸多的不同。F-2的設計源於日本自衛隊的實際需求,強調對海支援作戰,注重大荷載與大航程,在執行對海支援任務時可以同時攜帶四枚反艦導彈與兩枚近距離格鬥彈。
相比F-16,F-2在沒換用更強勁發動機的情況下增加了翼面積,提升了空重,從而降低了機動性。大量國產航空電子裝置的使用,同樣給F-2戰機造成了困擾,尤其是J/APG-1火控雷達也並未達到預期的效能,甚至出現過丟失鎖定目標的問題。F-2雖是一款近乎全新設計的飛機,但衍生發展的潛力有限,加之其極為昂貴的價格,F-2最終只生產了98架,其中還包括4架原型機。
美國參與F-2設計研發的最初目的是限制日本,加之考慮到F-16的外銷不受影響,美國人註定會在研發過程中作出不少保守設計,這也是限制F-2綜合性能的原因之一。
回望F-2的研發歷程,展望日本下一代戰機的研發。日本自始至終都在期望透過自主研發的方式獲得一款滿足自身需求的先進戰鬥機,步入世界先進噴氣式戰機俱樂部。然而,在骨感的現實面前,日本的野心能否實現還要畫個問號。
軍事小詞典
雷達散射截面積,Radar Cross section,縮寫為RCS,是衡量目標在雷達波照射下產生回波強度的物理量。
作者簡介
李小白,中國航空學會會員,軍事科普作者,在國內多家知名軍事期刊與知名網站發表上百篇文章,文章曾被國際性智庫CSBA引用。長期從事青少年國防教育科普工作,曾獲中國航空學會“創新杯”第八屆全國未來飛行器設計大賽一等獎。
來源: 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