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國
朝鮮戰爭爆發後,美軍憑藉空中優勢,對北朝鮮的重要車站、交通樞紐、物資集散地進行重點封鎖,狂轟濫炸,對鐵路運輸造成嚴重威脅。中央軍委決定,調鐵道公安裝甲團赴朝參戰,擔負守護鐵路隧道、橋樑的任務。
一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恢復、建設新中國的鐵道事業,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第六支隊擔負起修復大同至太原的北同蒲鐵路的任務。
1950年8月,當從大同修復到朔縣時,由於當時國民黨殘餘及土匪活動猖獗,直接威脅鐵路運輸和沿線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上級命令第六支隊接受新的戰鬥任務,由大同開赴北京西直門車站,改編為鐵道公安裝甲團,組成6列鐵甲列車,每列為1箇中隊,每列車上配備有山炮、野炮2門,重機槍2挺,輕機槍4挺,“六〇”炮2門,高射機槍1挺等武器,立即開赴柳州、歸綏、包頭等地執行護路剿匪任務。
部隊火力配備齊全、戰鬥力強、機動靈活,哪裡有敵情,就抓住戰機迅速出擊。短短几個月,便剿滅了大量殘匪。
部隊接到赴朝參戰的命令後,於1951年7月中旬,把柳州、歸綏、包頭及唐山的鐵甲列車集中到瀋陽車站,做戰前的準備工作。為了適應入朝行軍和戰鬥的需要,首先將老弱病殘精簡復員;其次進行輕裝,把山炮、野炮及炮彈等重武器留在列車上,將“六〇”炮、重機槍、高射機槍及彈藥全部上繳。
接著,清理個人物品,因部隊常年駐在鐵甲列車上,一切行動都是隨車行動,過去不存在徒步行軍及背揹包的問題。
如今,幹部、戰士的個人物品也多起來了——除部隊所發的被服外,排以上幹部還發毛毯、皮鞋,有的戰士發的布鞋平時捨不得穿,這次也同多餘物品一起清理掉,統一集中交留守處保管。為了戰爭需要,部隊重新配備了以步兵為主的裝備。
1951年9月1日,部隊接到赴朝的命令。列車經過兩天兩夜的執行,9月3日凌晨,突然停了。前方線路嚴重受損,近期不能通車,為了儘快到達目的地,決定徒步行軍。這對常年駐在鐵甲列車上的部隊來說,的確是一項艱鉅任務——在鐵甲列車上,行軍是隨車行動,用不著背揹包,每日行進幾百裡,還能觀看沿途風光,並不感到行軍時的苦和累。
志願軍透過英勇奮鬥,挫敗了美軍“絞殺戰”,正向戰場開赴列車運送物資。
現在可不同了,因入朝前部隊的武器裝備都配備齊全,又發了棉大衣、棉衣褲,無法打揹包,只好把棉衣穿在身上,棉大衣另捲一捲放在揹包上面,每人又自帶小米、炒麵各5斤,總重量在70斤以上。
白天,敵機不斷出現在空中,只要發現有人、車的蹤影,便掃射轟炸。白天行動是根本不可能的,只好白天休息,黑夜行軍。
太陽落山後,部隊開始行軍,走的雖是公路,但因系山區,道路崎嶇不平,有的路段遭敵機轟炸破壞,坑坑窪窪,有時還要冒雨趕路。
經過8天行軍,終於到達了守護區,成川郡三德一號、三德二號隧道及新成川一號橋樑。
前方部隊的戰備物資主要靠鐵路運輸。美軍倚仗其“空中優勢”,對志願軍後方供應線實施嚴密封鎖,實施“絞殺戰”。鐵道公安裝甲團的主要任務:一方面保護進入隧道的各種車輛的安全;另一方面保護隧道及附近線路的完好無損,保障橋樑暢通。
新成川是鐵路的樞紐地區,也是敵機重點轟炸封鎖的目標。美軍定期派飛機進行轟炸,這個地區一段73公里的公路,4個月中彈3.8萬多枚。敵機的轟炸一般是在白天進行,有時兩三天,有時三五天,很不規律,每次出動飛機二三十架,投彈四五十枚,破壞相當嚴重。
到了夜晚也不安寧。當地的情況很複雜,每當夜晚車站編組、調動車輛時,就有敵特在附近山上給敵機打訊號彈。敵機見訊號彈後,便開始掃射轟炸。有時,敵特用衝鋒槍、手榴彈襲擊執勤崗哨,對部隊造成很大威脅。
鐵道公安裝甲團還不能駐在守護區:一是附近房屋都被炸燬;二是駐在附近易遭敵機轟炸,不安全。一般都選擇在距守護目標不遠、較隱蔽的山溝內,不管白天黑夜,不管嚴寒酷暑,有時還要冒著敵機掃射轟炸的危險,按時上崗執勤。
不管白天黑夜,鐵道公安裝甲團對進入隧道的人員都要進行嚴密的盤查,以防敵特進行破壞,並不斷對附近線路進行檢視,特別在敵機轟炸後更要及時檢視,一旦發現被炸,要立即進行搶修。
執勤戰士每天都要在隧道內來回走動,因機車白天在隧道內停留,有時線路被破壞要停留三五天,機車所冒黑煙把隧道燻成了黑洞。過不了幾天,剛穿上的新棉衣就變得黑一片灰一片,戰士個個都像煤礦工人。
二
為打破美軍的轟炸封鎖,保證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鐵道公安裝甲團在志願軍總部的指揮下,同工程兵、高射炮兵等兄弟部隊一起,在戰地後方與敵展開了頑強的反轟炸封鎖、反“絞殺戰”的鬥爭。在作戰實踐中,創造出了防空哨這一特殊的戰鬥形式。鐵道公安裝甲團以守護任務為主,有時也協助後勤部隊擔任夜間防空哨的任務。
防空哨看似簡單,但完成好卻不容易。不僅要有英勇頑強的戰鬥精神,還必須有熟練的業務技能。執勤戰士在戰火磨鍊中,很快掌握了一套防空本領。不論飛機、汽車有多少,聲音多麼嘈雜,也不論寒風呼號、雨雪交加,都能準確地辨別出敵機與汽車的聲音,辨別出敵機的型別,懂得其效能、活動規律及對公路運輸的危害程度,從而機警熟練地掌握鳴槍報警時機,達到報警及時準確。
鐵道公安裝甲團接防時,美軍正在前線發動所謂“秋季攻勢”,上甘嶺戰役正在進行。為阻止志願軍人員及軍用物資運往前線,敵人加緊對鐵道公安裝甲團守護區——新成川車站及附近隧道、橋樑進行重點轟炸封鎖。
敵機的這種重點轟炸封鎖,一般情況下是一次性投彈,投擲後立即返航。為了及早修復通車,鐵道兵、朝鮮鐵路員工、守護部隊和當地老百姓晝夜不停,一齊出動,冒著敵機再次轟炸的危險進行搶修。
部隊在附近山上佈置了防空哨,一聽到敵機的馬達聲即鳴槍報警,所有人員就地隱蔽,敵機飛走後馬上搶修,那種狀況並不比親臨作戰一線輕鬆安全。特別是冬季天寒地凍,一個深2米、上口直徑為3米的彈坑,要填起來是很困難的,因無法取土,只好用些石塊和枕木墊平,再鋪設枕木、鋼軌。
敵機每隔三四天轟炸一次,有時上次破壞的還沒修復好,又被轟炸破壞了。鐵道兵英雄楊連弟就是在搶修清川江大橋時,遭敵機轟炸,壯烈犧牲的。不管敵機轟炸破壞得多麼嚴重,都要隨炸隨修,直至修復通車。
鐵道公安裝甲團經過多次觀察,掌握了敵機的一些規律:敵機在轟炸封鎖時,都是二三十架的機群,不但有戰鬥機也有轟炸機,戰鬥機飛行速度快,轟炸機速度慢。敵機在守護目標上空俯衝投彈,俯衝下來的高度很低,同時四面是山,投彈後又要立刻拔高升空,而此時的高度就在步槍、輕機槍的射擊範圍之內。
經研究決定:在守護目標的山頭上方,挖單人坑道及輕機槍掩體。為了輕機槍轉動靈活,及時捕捉目標,大家開動腦筋,把工事挖成圓形,中間留一土臺,土臺上裝一個可轉動支架。把輕機槍架在活動支架上,轉動起來非常方便靈活。
又因敵機在空中飛行,飄忽不定,俯衝、拔高、盤旋,速度、角度各不相同,很難命中目標,這就要在瞄準射擊時,根據各類飛機的飛行速度、方向,掌握正確的射擊要領,增大命中率。接著,便組成有數挺輕機槍、10支步槍的對空射擊組。
第一天,對空射擊組人員吃了早飯便進入陣地,但只有幾架巡邏機在高空掠過,沒有戰機。第二天又進入陣地,上午8點左右,20多架敵機飛臨上空實施定點轟炸。
與此同時,高炮陣地上的“八五”炮、“三七”炮、高射機槍以及對空射擊組一齊開火,只見空中散佈著幾百朵炮彈爆炸的煙雲,有架敵機被擊中起火,拖著濃煙栽到3.5公里外的山溝。因是低空飛行,飛行員來不及跳傘,隨著一聲巨響,敵機和飛行員立刻粉身碎骨。
三
部隊在後勤方面也很艱苦。
入朝後的第一個國慶節要改善生活卻沒白麵,司務長設法在附近某師衛生隊借了一袋白麵。沒有肉、菜,只好在老百姓家中買了幾斤豆腐,自己到地裡挖野菜,吃了一頓素餃子,總算改善了生活。以後供應,還是以高粱米為主,有時也能領到一些白麵。
青菜很缺,有時只好用僅有的口糧到老鄉處換些南瓜之類的菜吃。副食方面主要供些鹹菜乾、豆豉,及少量豆腐乾、花生米等。
由於部隊長時間吃不到蔬菜、肉類,大部分同志得了夜盲症,一到天黑就看不清東西,上下崗還需有一名眼睛好些的同志帶領,削弱了戰鬥力,直接影響到守護任務的完成。團部發現這一情況後,給部隊發放了一些維生素丸,又從國內買來豬肝、牛肝來補充。後來,團部也從國內買些白菜、蘿蔔之類的蔬菜分配給各連隊,但少得可憐。
連隊做飯無處買煤,只好燒柴。朝鮮樹木雖多,但為了愛護朝鮮的森林資源,不能隨便進山砍伐樹木,只好到山林內拾些乾枯的樹枝。冬季來臨,為在大雪封山之前備足一冬天的燃料,每人250公斤的任務,只有突擊完成,每天走出三四里,爬很高的山,拾好一捆,扛在肩上,因山林茂密很難行走,每背一次都要付出很大力氣,連續奮戰五天才完成任務。
部隊在住的方面也很困難。因朝鮮北部屢遭敵機轟炸,較大的村鎮已不復存在,在守護區附近也難找到完整的村莊,只好在守護區兩三里外的山溝內找幾間房居住。房子不足,只好在山坡上挖防空洞棲身,夏天尚可,冬季就不好過了,因為朝鮮北部冬季寒冷,滴水成冰,而部隊所住的房子四面透風,又沒取暖裝置,每人只有一條被子、一件棉大衣。
數九寒天,脫衣睡覺是一大難題,因脫了衣服鑽入被窩如鑽進冰窟,只好人擠人地挨個躺著,互相用身體取暖。哨兵在簡陋的工事內執勤,頭戴棉帽,腳穿棉鞋,身穿棉大衣,也只覺得和穿單衣一樣,冷風吹來,凍得渾身發抖。每班執勤兩小時,只有不停地走動,以防身體被凍僵。
部隊後勤供應渠道也不暢通:沒有牙膏,只好用鹽水漱漱口;沒有香皂,只好到小河邊用毛巾抹一把臉了事;衣服髒了沒肥皂洗,只好在河水中搓一搓、涮一涮。
1952年12月21日,部隊奉命回國。
從1951年9月1日由瀋陽啟程赴朝作戰到1952年12月21日奉命回國,鐵道公安裝甲團與兄弟部隊密切協同作戰,使後方鐵路、公路線成為“炸不垮、衝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保證了作戰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打破了美軍“空中優勢”的神話,勝利完成了所擔負的各項任務。
本文為《黨史博覽》原創。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等。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