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廢棄已久的子午古道,又融入了牛背梁的自然風光。秦嶺大山深處,每一處都值得你放下塵俗瑣事,縱情地投入它的懷抱,享受無時無處不在的自然、人文美景。
牛背梁,是秦嶺終南山的至高點,也是秦嶺東段的最高峰。站在海拔2802米的“牛背”處,不但能環顧群山,感受“一覽眾山小”,還可以遠眺長安,以最廣博的視角發現十三朝帝都的美。
來牛背梁,不是偶然,而是蓄謀已久的。由東到西,走了秦嶺中眾多的古道新途,無論是推行在潼洛路上時,還是沿312國道藍關去往武關再下荊楚時,心心念唸的,都是牛背梁這處地方。也許不因為它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不因為它曾因某年而轟動過,只單純地想親近一下這方山水,以足印輕撫一下羚牛谷的清溪,用眼神與六尺嶺進行一次深度的交流。
▲ 昨晚,宿在了朱家灣村頭的水廠邊。抬頭,是隻能看見山腳的大山,低頭是一澗碧波,於是又在無端感慨中,多斟了半斛。但,這絲毫不影響今天早早起來,赴一場早有期約的會晤。
▲ 一餐簡單而可口的早點,解決了諸多問題。不但飽了肚腹,還從熱情的老闆那裡得知了很多山上的情況,包括哪裡值得多多駐足,哪裡需要留意野獸,哪裡的錢是不必花的等等。想必,這是一頓很值得的早餐。
▲ 先從這張導遊圖中,大體明確一下行動軌跡。圖中大致把景區大體作了劃分,其中牛羚谷是距離當前位置最近的,也是最幽靜的。再向上時,便是以看山為主的一段。當你在網路中搜索了”牛背梁“後呈現出的眾多影象時,其中大部分壯闊的山景都來自於這裡。還有一段路,這圖上沒有展現,也是景區不提倡遊客涉足的。原因眾多,走到那一步時,再作解釋。
▲ 牛背梁的山門,毫不奢華,與眾多同類別景區比起來,似乎還有些寒酸。但這似乎與景緻好壞並無關係,也影響不到收取一張最大面值的紙幣。
▲ 拿到入場券時,身邊的遊客還沒有服務人員多。一路走上來,相伴左右的是那些早聽得習慣了的鳥鳴,還有各種毛色的小鼠子不時從谷裡竄上樹頂,或從樹上竄下來。這時刻,想必大批遊客還在趕來的途中吧?
▲ 山谷間,沒有一絲風響,卻清涼異常,大致是與濃濃的樹蔭和清澈的山泉有關。進入溪谷後,不得不拉好防曬服的拉鍊,一件薄薄的防曬服,對這股直沁肺腑的涼意絲毫不起作用。
▲ 購票時大致看了一下關於羚牛谷的介紹,標有名稱的就有三峽、六園、八瀑、十橋、三十六潭之多。一路走下來,路過太多的橋、澗,主要的地方也都會立上一塊大石,大大地刻上它的名字。但,如此繁多,又怎麼記得住?索性不去分別它們,只記錄美就完了。
▲ 依水而建的棧道,時而與山泉並行,時而跨溪過澗。一路上又穿插了許多各式的橋樑,行走起來並不覺得腳下的路呆板,反倒在每一時刻都泛起了念頭——下一座橋,又是怎樣的呢?
▲ 是這種中規中矩的吧?
▲ 還是這種被賦予了動聽名字的吊橋?
▲ 再或是這種極力想融入大自然的倒木橋?
▲ 而這種橋上橋,就有點讓人搞不懂了。是否定了第一方案後又在上面建了另一座橋?還是我理解不了匠心?
▲ 個人覺得這種吊橋還是不錯的。既解決了行路問題,又營造出了氛圍。忍不住又來了幾句順口溜。
雲接溪水近
樹掩遠山高
不肯輕移步
怕得景動搖
▲ 對這種蘑菇狀的踏步石,甚是惶恐。那光溜溜的表面,很難讓我說明自己相信它們並不滑。第一次吃這種光滑石頭的虧,是在蜀南白沫江邊的石堰上,一腳下去,連人帶衣服(這麼表達是不是有點錯誤?)全都落入水中,引得江南塞北的大量遊人一片唏噓:你看看,年紀輕輕的,就這麼……不小心[捂臉]
今天這個,比白沫江石堰上的,還要險。白沫江的石頭,並不懸空,而這個則是立在一根石柱上的。此刻,除了抓緊旁邊的鐵索外,便是暗自祈禱建造它們的工匠是極具良心的。
▲ 也有被人為堆砌在一起,卻並沒有實用價值的石頭。它們只是憑著人們的審美而被硬生生地擺在一起。下面的託著上面的,上面的壓著下面的,這種排列很隨機,只憑工匠們的心思,並沒有大的一定在下邊的規則要遵守。
▲ 山谷中,更多的便是水了。水多的地方,會有魚。看介紹說這裡有“大鯢”,這是國家二級兩棲保護動物,俗稱娃娃魚。丹江河中,曾釣起過一次,趕緊手忙腳亂地放了回去,這東西,咱不會吃。對了,那個字讀作“泥”,不讀“妮”。所以,不能叫“大妮”,儘管旅遊旺季時,羚牛谷裡不缺大妮,但這是兩碼事兒……
水多的地方,一定是蚊蟲較多的,這是一條我奶奶告訴我的真理。如果你想時時停下來戲戲水,那麼建議你還是隨身攜帶一瓶風油精。儘管味道並不可口,但總比一身紅包要好得多。
▲ 一條本質上沒有差別的山溪水,在經過不同地形時,所呈現出的姿態是完全不一樣的。
使它從高崖跌落時,它是歡快的。或許它摔下來時也是知道疼的,只是它並不情願成為死水,於是只能逼著自己超脫,在一次下墜中得到涅槃,成為下一種姿態的水,去完成後面的使命。
▲ 有些水,靜靜地集結在某一處,緩慢地舒弄著身體。是在休息,也是在享受這一刻的安寧。
▲ 更多時候,它們是在不急不緩地流動著,在前面夥伴的吸引和後面夥伴的推動下。
▲ 羚牛谷,不算長。稍微有些感到體溫升高時,也差不多走出來了。沒有遇到羚牛,並不覺得遺憾,我的知識面告訴我這種海拔與這個季節,在這樣的環境中是不易見到野生羚牛的。
所以,羚牛谷中並沒有羚牛,如老婆餅裡沒有老婆、心海里沒有不含血紅細胞的水,是一個道理。
▲ 出谷時,已是中午時分。我的記述大約到這裡就要告一段落了。做過功課的大概會問:為什麼這就結束了呢?我的牛背梁呢?我的六尺嶺呢?我不要只看水!
一切,源自於昨日發此文時,不明原因的,竟無法發出……
試著從多個角度進行了修改,最終在用盡了五次修改機會後,以失敗告終。今天,想著分段發出來,並沒有其他意圖,只是想借此自查。我,或者是文字,再或者是圖片,究竟在哪裡出錯了。
合著慣例,做個總結(所說這種有頭有尾的表述,會堅定條君為我增加展現量的信心):羚牛谷,真的很美,多帶一件衣服,一瓶風油精,魚竿就不要帶了,因為沒有魚,也不必期望與羚牛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