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軍隊誕生的前28年裡,由於敵情撲朔迷離,鬥爭形勢複雜嚴峻,我軍並沒有機會實行軍銜制。所有的指戰員只有職務上的大小,沒有軍銜上的高低。抗日戰爭時期,二次合作得以成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被改編進國民黨軍隊戰鬥序列,朱德和彭德懷等高階將領被蔣介石授予了相應的國軍軍銜,但卻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
在沒有獲得全國政權之前,人民軍隊鮮有機會同外國軍隊進行互相訪問,新中國建立後,一切都步入了正軌。若有外軍來訪,基於國際交往禮節考慮,我國理應派出擁有對等軍銜的接待人員,以此表示對來訪國家的尊重。在抗美援朝期間,中朝兩國軍隊一個有軍銜,一個沒有軍銜,在統一指揮排程的問題上,難免發生一些磕碰和扯皮的事。因此,為了加快軍隊正規化和現代化建設程序,同時也為了方便軍隊參與外事活動,實行軍銜制很快提上議程。
在最初評銜時,以元帥為最高軍銜,級別上分為2級,分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元帥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毛澤東主席是黨的創始人之一,是人民解放軍和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他領導廣大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他不僅是中國人民的領袖,更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按照毛主席的功績,授予大元帥軍銜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實際授銜時,毛主席拒絕了大元帥軍銜。他雖然指揮過千軍萬馬,但卻不願意穿上大元帥制服。
按照毛主席的話說:“讓我穿上大元帥制服,多不舒服啊!到群眾中去講話、活動,多不方便啊!”老百姓自古有怕官畏兵的思想,雖然解放軍是人民子弟兵,軍紀嚴明無出其右,同廣大人民群眾有著密切的血肉聯絡,但若是穿上大元帥制服,必然會讓群眾心裡產生一些隔閡感。
毛主席親切愛民,在億萬人民中有著無可比擬的巨大聲望,他樂於跟人民打交道,他是第一個喊出“人民萬歲”的國家領袖。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是毛主席恪守一生的信念準則。除此之外,也許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考慮,自古田會議以來,黨指揮槍變成了一條鐵律。如果最高領袖還擁有最高軍銜,那麼很有可能會模糊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國家也會被有心人冠上軍人政治的大帽子,這對於開展國際交往極其不利。
毛主席自己不要大元帥軍銜,他還提議轉業到地方工作的同志也不評銜為好。大家非常熟悉的程子華同志,早年同徐海東一起領導紅二十五軍長征。他們帶著一群娃娃兵,衝破敵人數道封鎖線。本著為革命大計著想,紅二十五軍不顧自身安危,切斷西蘭公路長達18天之久,大大牽制了敵人的有生力量,策應了中央紅軍北上。
解放戰爭時期,程子華出擊東北,塔山阻擊戰一役讓其名聲傳遍白山黑水。程子華時任13兵團的司令員,按照戰功和資歷來講,授予大將都沒問題。畢竟同期的兵團司令員也大多處於這個梯隊,他早年的搭檔徐海東曾長期臥病在床,後來還是被授予大將軍銜。若是程子華沒有調任山西省委書記,依舊留軍任用,那麼一個大將軍銜是跑不掉的,最次也是上將。
除了程子華這樣的高階將領之外,在醞釀評銜之初,周恩來、劉少奇和鄧小平同樣被列入元帥的考慮人選之中。周恩來領導和發動南昌起義,是人民軍隊的建立者和領導人之一,在早年的土地革命時期,周恩來曾是最高的軍事負責人之一。
建國以後,周恩來主抓政府工作,同時展現了驚人的外交天賦,開創了中國特色的外交路線。因為長期負責政府工作,所以不參加授銜也是情理之中。劉少奇資歷很高,但對於軍隊接觸較少,可鄧小平不同,他長期在軍隊中工作。
彼時,鄧小平從西南調到中央工作,主陣地是黨務和政府方面,原則上可以不授銜,但他若是參加授銜,必然會是元帥軍銜。因為他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曾建功卓著,那麼在眾多元帥之中,鄧小平可以排在第幾位呢?
旅法入黨,少年投身革命
1904年,鄧小平生於四川廣安縣。他出生時取名叫鄧先聖,進學唸書以後,取學名為鄧希賢,想來有期許他以後賢能通達的意思,後來那個廣為人知的名字“鄧小平”是在大革命失敗後才改的。
鄧小平在廣安縣完成了中小學的基礎教育學習,五四愛國運動爆發之後,全國各地風起雲湧,學生、工人紛紛登上歷史舞臺。當年秋天,鄧小平著手準備留法事宜。當時的法國,剛剛艱難贏得一戰的勝利。由於戰爭的破壞,法國喪失了眾多勞動力,出於戰後重建的考慮,法國對於勞工有著極大的需求。
基於這個前提,法國國內可以提供不少勤工儉學的崗位,這對於家庭條件不佳的寒門子弟來說,可謂是個不錯的機會。相比於留美和留日,赴法留學在花費上會少很多。更何況,法國曆代先賢輩出,各種先進的思想映照在整個歐洲上空,大革命的餘暉,巴黎公社的輓歌,無不激勵著追求真理的年輕學子們。
千難萬苦不足為懼,他們毅然前往法國,走上了勤工儉學之路。比如覺醒年代中催淚無數的陳喬年兄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青年周恩來,鄧小平也是其中之一,他們很多人後來都成為了中國革命的領軍人物。
1920年10月,16歲的鄧小平跟隨眾多赴法留學生一起踏上了法國的土地。他一邊學習,一邊做工賺取學費和生活費。他先後在鋼鐵廠、橡膠廠和汽車廠做工,並加入了旅歐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不久之後,正式轉為中國共產黨員,從此開始了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
鄧小平在法國一共待了五年時間,在這片異鄉土地上,他積極投身革命,多次組織華人聲援國內的反帝運動,他不僅開拓了眼界,還錘鍊了自己的意志品質,為後來的獨當一面積攢了寶貴的鬥爭經驗。
在五年留法學習結束之後,鄧小平轉道東進,踏上了蘇聯領土,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這算是一座國際學校,可稱為中蘇合作的產物,它由蘇聯出資,冠以中國國父之名。在中國近代的歷史上,莫斯科中山大學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一大批中國有志青年在這裡得到培養,他們回國後大多成為中國文化界和軍政界的風雲人物,在國共兩黨中擔任要職的大有人在。
領導百色起義,建立紅七軍
鄧小平在蘇聯只待了一年左右,回國以後,他奉命到西北軍閥馮玉祥麾下工作。第一次國共合作為期短暫,它輝煌的成果被國民黨右派竊取,強加給共產黨人的只有無情的屠刀。
在看到國民黨已經墮落成新軍閥後,共產黨認為要想推動中國革命發展,就不能寄希望於旁人。只有自己獨立掌握部隊,才能透過武裝鬥爭的方式改變舊中國一盤散沙的落後面貌。南昌起義之後,各地革命熱情高漲,起義運動方心未艾,革命火種已散佈大江南北。1929年,鄧小平作為中央代表,帶領幾名共產黨員遠赴廣西,準備跟桂系軍閥展開合作。
當時蔣桂戰爭剛剛結束,桂系的實力被大大削弱,北方的馮玉祥、閻錫山瞅準機會,開始蠢蠢欲動,南京政府跟其他新軍閥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為了穩固後方,蔣介石任命俞作柏和李明瑞主政廣西。俞李二人跟蔣氏存有矛盾,為了鞏固自身地位,他們希望引入強援。於是大開監獄之門,主動釋放了不少共產黨員,想要藉此展示誠意,謀求同共產黨的合作。
鄧小平和張雲逸抵達廣西后,同俞李二人加強聯絡,將不少共產黨員安排進地方政府和軍隊中。張雲逸擔任廣西警備四大隊隊長,爭取到了不少軍隊領導權。就在廣西革命形勢大好之際,俞李二人迫不及待公開反蔣,結果形勢急劇惡化。面對錯綜複雜的革命形勢,鄧小平等人決定加緊籌備起義工作,依靠手上現有的部隊,發動兵變。
鄧小平安排四大隊籌集兵員糧彈,將軍用物資儘可能集中到百色。他計劃發動武裝起義,並制定了四項任務報請中央批准。1929年11月,中央批准了鄧小平的計劃並任命他為前委書記,負責武裝起義的一切事宜。
在鄧小平和張雲逸的領導下,百色武裝起義正式打響,以原先的警備四大隊為基礎,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鄧小平任紅七軍前委書記。紅旗正式飄揚在百色山城上空,在廣州起義失敗兩年後,鄰近的廣西迎來了革命熱潮。百色起義是中共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武裝起義的偉大嘗試,它成功打擊了桂系軍閥中的反動勢力,將革命之火傳遞到了西南山區,給廣大貧苦農民帶去了希望。
除了成功領導和發動起義、創立紅七軍之外,鄧小平還建立了右江革命根據地,建立了地方蘇維埃政權,這幾點功績足以讓鄧小平擁有授予元帥軍銜的資格。
挺進大別山,解放大西南
紅軍長征以後,鄧小平先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後調任紅一軍團宣傳部長、政治部主任,他長期擔任軍團級別的職務,做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抗日戰爭爆發以後,鄧小平協助王稼祥處理八路軍政治部的工作,後到129師與劉伯承搭檔,擔任政治委員,在並肩作戰中相互磨合,為之後的長期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他們在太行山區開闢根據地,放手發動群眾,開展廣泛的敵後抗戰。
1943年,抗戰來到了最艱苦的年份,在長期的對峙下,日軍已經漸露敗相,也是因為這一點,他們的進攻才會更加瘋狂。鄧小平擔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全面主持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他黨政軍一把抓,在艱苦的環境下,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不僅抵住了日軍的頻繁掃蕩,還擴大了根據地的影響力,部隊也得以快速發展。
抗日勝利以後,蔣介石一意孤行,執意發動內戰,置全國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於不顧。為了儘快解放人民,減輕戰爭痛苦,劉鄧大軍奉命挺進大別山,在國民黨統治腹地插上了一把尖刀。戰略反攻的序幕,便由這次進軍中原的行動掀開,國統區危而不安,國軍主力為此疲於奔命。挺進中原可以破壞敵方的兵員系統和經濟基礎,讓江北的華東野戰軍獲得了寶貴的發展機會,為後來聲勢浩大的淮海戰役做足了鋪墊。
淮海戰役時期,中央軍委批准成立總前委,鄧小平擔任總前委書記,他和粟裕等人齊心協力,打好了這場驚世之戰。國民黨敗亡以後,除了蔣介石潰退到臺灣等島嶼之外,在西南諸省還盤踞著相當規模的國民黨反動勢力。
他們企圖憑藉複雜的地形和盤根錯節的封建勢力實行西南聯防,等待可能到來的反攻時機。為了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消滅反動派,中央命令鄧小平等人組成中共西南局,發起解放大西南的戰役。在人民解放軍的大迂迴包抄戰術下,不到兩個月時間,國民黨反動派的90萬大軍煙消雲散,川、康、滇、黔四省迎來了解放。
在席捲大西南之後,鄧小平根據中央指示,集中力量剿滅土匪,為禍西南千百年的土匪徹底退出歷史舞臺。“土匪不肅清,大軍不收兵。”為了西南的長治久安,那些罪行累累的土匪被鄧小平堅決消滅了。
1954年軍委委員名單是重要依據
鄧小平為解放西南和建立地方政權做出了突出貢獻,憑此戰功足以讓他獲得元帥軍銜了。鄧小平獲得元帥軍銜無可爭議,那麼他可以排名第幾呢?
在1954年秋,中央軍委共有11位委員,他們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構成了新中國軍事方面的最高決策層。在軍委委員的名單上,鄧小平排名陳毅之後,羅榮桓之前,居於第7位。
這個排名算是相當中肯,畢竟前面六位不僅戰功彪炳,在軍中擔任正職的時間也更長,他們居於鄧小平之上算是合情合理。
後來鄧小平轉為黨務和政府方面工作,11位軍委委員去掉他之後,恰好便是新中國的十大元帥,從這方面來講,也可印證他排名第七有著充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