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界報道:
我們常說純國產,強調的是通訊裝置各個零部件要來自本國的供應鏈。可惜的是,中國的電子裝置暫時很難做到純國產。一部分是此前過份依賴國外供應,另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暫時確實沒有實力完全實現“國產替代”。
但蘋果的產品卻不一樣了。背靠著美國強大的供應資源和長久以來的技術儲備,蘋果的“國產化”程度遠比華為要高。當然了,這裡的“國產化”,蘋果對應的是美國,華為對應的是中國。
儘管蘋果的Top200供應鏈中,中國廠商的數量是不斷增加,去年更是達到了57%,高達114家。儘管中國供應商多,但多數供應的都是一些“邊角料”,就是不具備壟斷優勢、技術含量低的非核心元件。真正的涉及到“卡脖子”問題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價值高、昂貴的元件,蘋果都是用的自家美國產物。
專業的逆向分析機構Techinsights近日拆開了iPhone 13 Pro,並且一一對元件進行了分析。從資料來看,iPhone 13 Pro中的A15晶片、UWB晶片、、音訊放大器、電源管理晶片、音訊編解碼器全部都是蘋果自身研發的產品,另外比較重要的部件比如RAM記憶體則來自SK海力士(韓國企業),NAND快閃記憶體來自東芝(日本企業)。至於基帶晶片來自於高通,前端晶片、射頻晶片等分別來自於恩智浦(NXP)、ST、USI、Qorvo 和博通(Broadcom)。今年受到關注的“ProMotion”自適應高刷屏,是韓國名企三星提供的。
對於一臺智慧手機來說,基帶晶片、Soc、RAM、NAND、螢幕、射頻、前段都是最值錢也是最具技術含量的部件。蘋果iPhone 13 Pro的核心元件大多數來自美國,其次是韓國和日本。而中國?儘管供應了57%的零部件,但是無一是具有核心價值的。
也就是說,即使蘋果有一天要和中國供應廠商割席了,影響也不會太大。中國提供的無外乎是一些外殼、電池、代工勞動力、連線件等的產品,替代性太強了。何況最近因為國內限電停電,中國的蘋果供應商還面臨著停產風險。中國不做,還有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搶著幫蘋果做,不是嗎?
對比一下華為的供應商,目前92家供應商中,美國廠商佔據了重要的席位,包括英特爾(intel)、賽靈思(Xilinx)、美滿(Marvell)、美光(Micron)、高通(Qualcomm)、亞德諾(Analog Devices)、康沃(Commvault)、安費諾(Amphenol)等等,其餘的也多來自歐洲國家和日韓。儘管華為致力於加強產業鏈的國產化,但進度並不很快。
這麼一對比,就能看出來蘋果和華為誰的腰板更直、脊樑更硬了。
界讀環球最新科技,深度剖析行業動態
歐界原創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