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山海情》,相信有不少人跟我一樣,忍不住豎起大拇指,由衷地誇讚一句“良心好劇”。
沒錯,這是近年來少有的一部沒人打低分、給差評的主旋律電視劇。年初追了一遍後,覺得不過癮,最近又一口氣連刷3遍,每一遍都會被感動,明知後面的劇情,仍然會為劇中的人物“揪心”。
劇中令人共情之處有很多,幾乎每一集都深深地牽動著觀眾們的心,每當他們遇到困難時,都恨不得鑽進電視去幫他們一把,相信有這種想法的絕不止我一個。
儘管有很多感人的片段和細節,但真正讓我感動的,還是這三處,每次都看得我心潮澎湃。
一、一分錢難倒英雄漢,少一戶人,全村跟著“摸黑”
吊莊移民政策剛出臺時,領導班子們挨家挨戶地去做思想工作,勸村民們積極參與移民建設。
好不容易有那麼幾戶人家,鼓足勇氣走出深山,卻又因為條件的艱辛,當起了“逃兵”,給吊莊移民工作帶來巨大阻礙。
經過2年多的艱苦奮鬥,湧泉村的村民,在馬得福的勸說和鼓勵下,克服重重困難定居金灘村,雖然仍舊過著沒電缺水的生活,但他們好歹有個盼頭。全村村民忍著苦瘠,盼著村裡能湊出60戶人家,這樣就能通電照明,擺脫“黑暗”。
然而,生活總能想方設法地跟我們開玩笑,金灘村就差那麼一戶人家,而達不到供電標準,這讓張樹成和馬得福傷透了腦筋。
為了村裡人能用上電,馬得福死皮賴臉地去找供電所所長,天天帶著饃饃堵在供電所門口,只為見到所長,給他說句好話,讓他給自己行個方便,先把電通了。但“剛正不阿”的所長,說什麼都不同意,一切只按規定辦事。
因為這一戶人家,馬得福沒少吃閉門羹,更沒少看人臉色,一邊被村民抱怨,一邊被供電所的人另眼相待,箇中滋味相信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體會。
每次看到馬得福因為通電的事被為難時,我都恨不得穿越時空去幫他一把,讓自己成為那個第六十戶,只要能讓村裡通上電,一切都好說。相信有不少觀眾在看到這一幕的時候,都跟我有同樣的想法。
正所謂:一分錢難倒英雄漢。金灘村因為少一戶人,整村59戶人家都用不上電,這既是劇中的高潮也是一大轉折。
這個問題的誕生,進一步說明了移民戶的辛酸,也突出了他們堅韌不屈的向上精神,同時也讓我們相信,黎明總在至黑至暗的後面。
二、種蘑菇觸動著“老母親”的心
不知道大家在看到得寶種蘑菇的時候,有沒有一種既激動,又緊張地“老母親”心情。
自從得寶在黑煤窯遭了大難,回到金灘村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再像從前那樣天真活潑,只想腳踏實地地幹一番事業。
於是,他成了村裡第一個跟著凌教授種蘑菇的人。
一開始,他因為讀書少,聽不懂關於種蘑菇的那些專業詞彙,更受不了蘑菇料的味道。看到這樣“可愛”的得寶,一度以為他會中途放棄,或是無法種出蘑菇。
哪曾想,他不僅種出了蘑菇,還把蘑菇種得非常成功。看到他採蘑菇的時候,彷彿比自己採蘑菇還要激動、有成就一般。
看著一顆顆蘑菇裝滿筐子,又不禁替他擔心,畢竟蘑菇最開始出自沿海城市,在大西北還少有人見過,更沒人吃過,這要是賣不出去又該怎麼辦。
結果,得寶的第一茬蘑菇,不僅豐收還大賣了,著實給了觀眾一個大大的驚喜,得寶也因此摘掉了“不著調、不靠譜”的標籤。
自從得寶開始種蘑菇,就有不少觀眾預測到,蘑菇會致富也會滯銷,因為種的人多了,勢必會擾亂市場,而當局者的得寶和村民們卻看不到這一點。
從種蘑菇、賣蘑菇再到蘑菇滯銷,這既是整部劇的重點,也是整部劇的高潮,因為種蘑菇這條路,的確讓一批先種蘑菇的人富了也來。
直到後期打通銷售渠道,這個種蘑菇的環節,都一直牽動著觀眾的心,生怕出點什麼岔子,讓所有人的努力功虧一簣。
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村民們靠著努力奮鬥,擺脫貧困過上小康生活,也讓觀眾這顆激動又緊張的心,逐漸趨於平靜。
三、尋根問祖
俗話說:不破不立,破而後立;大破大立,曉喻新生。湧泉村之所以世代貧窮,寧願吃黃沙、喝苦水也不願離開,除了天生的懶惰思想外,最重要的是舍不下根。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馬得福從一個剛畢業的學生,一路奮鬥成閩寧鎮的鎮長,在這段時間裡,他的官途並非一帆風順,全是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走出來的。
故事的開始,他從吊莊移民的工作做起,直到電視劇的結尾,他還在做搬遷移民的工作。從這點可以看出,並非移民工作難做,而是老一輩的思想太過頑固。
在老一輩的眼裡,只看得到祖宗的基業,他們舍不下祖先留下的房屋和墳地,總認為離開之後,就是忘祖。殊不知,真正的根應該給後代一個好的出路,而不是幾代人守著一塊貧瘠的土地,吃一輩子苦。
正如得花在廣播裡面喊的那樣:你們光顧著先人,那我們這些後人呢?村裡連個學校都沒有,生在這窮地方,就要一輩子在這地方嗎?讓你們的子子孫孫和你們一樣受苦受窮才願意是不是?
得花的這一席話,打動了村裡所有的老頑固,也讓他們明白是自己的固執,阻礙了年輕一輩的發展,也因為他們的固執,讓扶貧工作難以開展。
既然先人已經不在了,即使世世代代守著那一抔黃土,依然改變不了貧窮的現狀。想要擺脫貧窮,唯有摒棄老舊思想,給後人一個走出大山,迎接新生的機會。也唯有後人有出息了,才能尋到新的根基,給後代創造更輝煌的未來。
為什麼吊莊移民的工作,被馬家父子做起來那麼難?因為他們骨子裡也有著老舊的思想,有些話不敢說得太直白,更不敢得罪村裡的老前輩,因為那都是對他們有恩的人。
而得花的話,恰好戳中的他們的痛點,也揭開了他們不敢面對的現實,村裡窮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只知道守著祖宗的地,卻不敢接受新的“根”。
得花的話,不僅戳中了湧泉村老一輩人的痛點,同時也指出了現實中的很多問題。
如今,有很多人都在誇讚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而真正深入到農村去,你會發現那裡依然有很多孤寡老人,一年到頭守在自己的老屋裡。而這一群人,便是湧泉村“頑固派”的真實寫照。
他們寧願在家幹活,也不願到大城市去和子女同住,有人是習慣了老家的生活,有人是舍不下那幾畝地,還有人是想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不給子女添麻煩。
也正是這樣的一群人,讓我們看到老一輩艱苦卓絕的精神,也正是這種精神,引領我們不怕困苦,創造出繁榮富強的今天。
寫到最後
在《山海情》的最後,馬家眾人帶著孩子們一同回到湧泉村的畫面,恍如隔世又令人激動不已。
若不是大山深處太窮、太苦,實在不宜居住,或許湧泉村在某個時間對他們來說,也是一個不錯的歸宿和退路。
又有多少人和我一樣,在看到結尾處的綠水青山時,想到了自己生長的老家,如今也成了人煙稀少的青山一片,回到村裡除了破舊的老屋之外,再不復兒時的熱鬧與“生機”。
所以,離開並不意味著忘祖,而是為了紮根別處,更好地生活,即便身在他鄉,也忘不了自己的根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