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家小朋友哭了。為什麼哭呢?因為明天要進行鋼琴考級,這是一個八歲的小朋友,第一次考級。雖然平時學琴,都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鼓勵,但是她沒有經歷過考級,心裡緊張,害怕失敗,擔心考級不合格媽媽不讓她學了,她喜歡彈鋼琴。
人生的目標究竟是什麼呢?難道只有成功一條路嗎?人生能不能容得下失敗?什麼是成功路上的鋪路石?
最近讀了一本書《認知驅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其中有一個重要的詞語叫“試錯”,讓我茅塞頓開。回頭看看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不都是在不斷的試錯當中度過的嗎?
本書的作者周玲,是新生代作家,三年出了兩本書,深受讀者歡迎。
認知驅動出發點,是追求一生做成一件對他人有用的事,這是大善之舉。周嶺親力親為踐行這個大善,他對素不相識的讀者詢問,都是耐心解答指教。
他在書中提出,要提前建立試錯意識和試錯空間的理念,對想做事又暫時沒有成事的迷茫人群,不好用指路明燈來比喻,起碼起到了成功路上的小桔燈作用。沒有反反覆覆地試錯,就沒有成功可言。我要趕緊讓我家小朋友明白這個道理,這樣下次考試的時候,她就不會嚇哭了。
什麼是試錯?試錯就是根據你現有的經驗,去嘗試達到成功的各種可能,試錯的意義,就在於透過錯誤找到正確的途徑。
美國現代傑出的心理學家愛德華.李.桑代克,首先提出了試誤的理念,與周嶺試錯意識是同一個概念。桑代克是動物心理學的開創者,他在對動物的研究當中,發現動物的基本學習方式是試誤學習 :反覆練習―準備行動―得出結果。他認為,人類本質上也是動物,所以試誤的理念,同樣可以用於人類的學習。
那麼,試錯需要什麼條件呢?哪些成功人士,是在不斷的試錯當中,最後取得成功的呢?
最典型的試錯成功者,比如愛迪生。他反覆試用了1600種材料,進行了7000多次試驗,才發明了電燈。
在今年的奧運會和全運會上,14歲的小姑娘全紅嬋,在100米跳臺,一舉跳出多個滿分, 創作了“水花消失術”的奇蹟,讓外國人滿世界找水花。
但看她成功之前的付出就明白,成功之前的每一次訓練,都是在試錯。她7歲練跳水,每天要練陸上跳200-300個,練水上跳120多個,整天泡在水裡,頭髮都浸泡黃了,也因為207C總跳不好哭鼻子。所以說沒有試錯的過程,就沒有成功。
但是,人生短短几十年,難道都用來試錯嗎?如果總看不到成功的曙光,該多麼沮喪啊。
彆著急,周嶺老師提示我們,要把有限的生命,給予合理的分割。他採用李笑來“七年一輩子”的新生計算法,教我們把7年看作一個“生命空間”,用7年時間去做一件事,又可把7
年中的1-2年拿來試錯,即使失敗了,也可以很快調轉船頭,進行新的目標嘗試。況且,沒有人能夠保證試錯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失敗的結果也是一種成功,它告訴你―此路不通,趕緊轉行。
既然試錯的結果,有成功也有失敗,說明試錯也是有條件的。
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不可盲目。比如,有的孩子數學理解能力很差,家長非要孩子當科學家就不現實。而要挖掘他悟性最高的領域,而後,按照7年一新生的目標去培養。孩子悟性高的領域,他接受的比較快,學的快就容易激發興趣,越有興趣學習就越自覺,能夠很快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這個時候,家長和老師就可以放心了,不用你催,不用你河東獅吼, 他就興致勃勃地朝著目標奔跑了。
其次,試錯要有勇氣,要有犧牲精神。一個人在明確了目標,但不知道方法的情況下,要像認知驅動一書中,那些找活路的蒼蠅,
在瓶子裡亂飛亂撞,尋找突破口,說不定就逃出牢籠見晴天了。這種試錯適用於沒有找準成功路徑的情況下,其實需要極大的勇氣,這種勇氣叫向死而生。
在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升空的過程中,“火藥雕刻工”徐立平,堅持30多年用刀具為燃料整形,他要在幾百公斤燃料的包圍下,雕刻出誤差不超過0.2毫米的火藥藥面。他的身體因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而扭曲,頭髮也因頻繁接觸火藥而稀少。但他的反覆試錯,最終把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推上天空。
我們普通百姓,對待自己的小愛好,也要有孜孜不倦的勇氣和毅力,才能玩兒的更有意思。
90後小夥楊東,他學的是會計專業,但那是媽媽的秋褲,他並不喜歡。畢業後他愛上攝影,第一次拍長城得了小獎,讓他明確了人生目標。他從此天天想長城,拍長城,5年拍30多萬張長城照,行程約10萬公里。為拍攝,他會翻山越嶺,頂酷暑冒嚴寒,有時還要拼命跑“搶天光”。他堅持力行一生“只幹一件事,幹好一件事。”最終他的長城照片被博物館收藏。
總結一下,從周嶺老師的這本《認知驅動―做成一件對他人很有用的事》中,我們瞭解了要成功,首先要試錯,百分之一的成功,需要百分之九十九的試錯;試錯要有明確的目標,有給試錯的空間,不做自己認知能力之外的事情;試錯要有勇氣,要在舒適區的邊緣行動,隨時都可以衝出舒適區。試錯的最終結果是發現自己的能力範圍, 做更好的自己。
這本書還講了許多實用的知識,感興趣的朋友快看看吧。反正我要把它用到培養孩子的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