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iPhone之所以能夠與一眾Android機型分庭抗禮,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出色的軟硬體結合能力。透過自研的A系列晶片配合iOS系統,iPhone總能帶來比競爭對手更為出色的整體流暢感。而在這一基礎上,與iOS系統深度整合的各種生態軟體和服務在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成為了蘋果收入的一大組成部分。
正因如此,蘋果方面也在不遺餘力地維護自家的生態發展。無論是在iOS中一步步加強使用者隱私保護,還是維持App Store在iOS上的“獨佔性”,又或者是第一時間督促開發者適配最新款的iPhone和iPad,這些都是蘋果加強自家生態對使用者吸引力的體現。
但是你能想到嗎?就在近日,一家蘋果的競爭對手公開地在iPhone 13系列上,展示起了自家的軟體生態。更離譜的是,他們不僅“挖蘋果生態的牆角”,而且這種行為本身,甚至還是得到了蘋果方面的許可。
沒錯,這就是谷歌在一篇官方部落格文章裡,秀出的“iPhone 13”介面截圖。乍看之下,你可能已經完全認不出這是一臺iPhone了,因為整個介面裡除了資訊、天氣和應用商店(App Store)外,其他的所有應用和螢幕小元件,全部都替換成了谷歌旗下的軟體和服務。
並且這張圖片並非經過處理,而是真實、可以由任何使用者在自己iPhone上實現的操作。因為這裡面用到的所有谷歌服務,包括Google地圖、Gmail郵箱、Chrome瀏覽器、Google搜尋、Google新聞、Google網盤、Google照片、Google健身等應用,全部都是早已在蘋果App Store裡透過稽核,合規上架的軟體。
這說明了一個什麼問題,難道是谷歌不愧是Android的“老大哥”,在編寫桌面小外掛上水平就是高?咳咳……跑題了。實際上,縱觀如今的整個手機行業不難發現,像谷歌跑到蘋果硬體平臺上推出一大票自家軟體這種操作,其實並不少見。
比如說,谷歌有在iPhone上提供幾乎全套的“谷歌服務”,而蘋果針對Android手機其實也推出了Apple Music,甚至還有幫助Android使用者向iPhone傳輸資料的“轉移到iOS”應用。
又比如說,作為曾經智慧手機作業系統的巨頭之一,微軟如今在iOS、Android平臺上都推出了自家的Office辦公軟體和Edge瀏覽器。甚至他們還在谷歌商店上架了“微軟桌面”,可以完全替換掉Android原來的桌面應用,從而將Android手機的操作體驗“微軟化”。
照理來說,這都屬於侵犯到競爭對手“生態”的行為,可無論蘋果、谷歌,還是微軟都沒有對此提出反對意見。不僅如此,甚至有時我們還能看到,微軟、谷歌的應用被蘋果商店推薦,或是Apple Music登上谷歌Play Store首頁的情形。
為什麼會這樣呢?一方面,首先是消費者有這個需求。比如原來用Android手機的使用者現在換了iPhone,很自然地就會想要在iPhone上延續此前在谷歌生態中的一些體驗(或者說賬戶內容)。又比如說,在電腦上習慣了Microsoft Office的使用者,到了手機上當然也會希望能夠繼續使用相同的軟體,實現雲端跨裝置辦公。
能以接近原生的效能(非模擬)執行Android應用,是未來Windows 11的一大賣點
面對這樣切實存在、而且數量很可能不算少的需求,無論是哪個平臺顯然都無法漠然視之。而選擇開放既能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硬體產品的使用者黏性,並非是件“吃虧”的事情。
並且從另一方面來看,對於當今整個智慧手機市場來說,主流競爭者基本上已經只剩下了iOS和Android。而在PC市場,微軟和他們的Windows又是絕對的領頭羊。
這就意味著,對於這三家的作業系統來說,他們已經不單單是各家自己的“產品”,更成為了三個承載著無數使用者日常生活、工作、學習需求的“公共資源”平臺。在這樣的情況下,只要相關廠商稍有常識,都不會選擇過於封閉的策略。
畢竟到了這個地步,“開放”就已經不僅僅是商業策略這麼簡單的事情了,而是成為了一種關乎公共道德的選擇。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