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尹琳
分享兩個操作性很強的方法供你參考。
有的育兒專家說要多多陪伴孩子,多關心孩子,有的育兒文章說不要讓陪伴變成了打擾和妨礙,影響孩子的發展。我都看糊塗了,我不知道我這樣天天跟孩子泡在一起,是打擾還是關心,該怎麼判斷呢?
回答:
謝謝你的信任。
關心和打擾,看起來區分很簡單,其實並不容易。同樣一個行為,在不同的關係中意義差別很大。喜歡你,打擾可以是關心,“別怕打擾我噢!”不喜歡你,明明端的是一顆熱誠的心,對方也會覺得你很煩。
判斷孩子喜歡你的關心和陪伴,或者視你為打擾,不妨問問你們的關係。
怎麼問關係,簡單的方法就是了解自己的身體感覺,問問自己的情緒感受。你開心嗎?感覺心裡暖暖的嗎?舒服嗎?你也可以問問孩子,或者觀察孩子,TA的表情和身體語言是什麼樣的?敏感一點、坦誠一點,你會發現許多細微的跡象。有些時候,你和孩子相處甚歡,你的接近就不是打擾,而是陪伴和關心;有些時候,你覺得不舒服,孩子也嫌你煩,那就多留個心眼,先試著調整一下兩個人的空間。
當然,你還可以從更系統、更直觀的方式來觀察你和孩子的相處模式,判斷我有沒有幫助孩子生活在一個既能感受到關心和陪伴,同時也享有不被打擾的權利的家庭空間中。
花點時間詳細記錄一下每天你和孩子都做了些什麼,從幾點到幾點,你們在做什麼。給每一個小小日程加上兩種備註:一,完成這件事情時是單獨一人、他人在場、他人積極參與還是他人激烈參與;二、標註自己和孩子在做這件事情時的情緒指數,從非常愉悅、愉悅、一般,到不爽、非常不爽。你們的相處模式和陪伴關係會在這份表格中呈現出來:你是關心不夠,還是過度打擾,或者倆人相處頗為自在舒服。
如果孩子每天既有自在的獨處時光,也有你以不打擾的姿態在場的時候,還有你們積極互動、愉悅相處的時刻,當然不可避免也有爭執時刻,只要佔比很少,那麼,這應該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平衡的親子相處模式了。
作者簡介:
尹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發展心理學碩士,相信“痛苦的背面是力量”。
本欄目以公開回信的方式回答讀者有關親子、情感、自我成長等問題,您可寫下自己的困惑傳送郵箱:[email protected]。我們將對來信進行匿名處理,並隱藏關鍵隱私資訊,以分享給有類似困惑的朋友,若您實在不願公開發布,請在來信中註明。
責任編輯:陳華
校對:張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