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余光中的《寫給未來的你》這首詩歌,其中一段話,幫我解開了困頓我多年的一個疑問。
“孩子,我希望你自始至終都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你可以是農民,可以是工程師,可以是演員,可以是流浪漢,但你必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童年,我們講英雄故事給你聽,並不是一定要你成為英雄,而是希望你具有純正的品格。
少年,我們讓你接觸詩歌,繪畫,音樂是讓你的心靈填滿高尚情趣。這些高尚的情趣會支撐你的一生,使你在最嚴酷的冬天也不會忘記玫瑰的芳香。”
這首《寫給未來的你》,倒像是寫給此刻困頓的我們一句最好的忠告:做人,必須要有自己的“骨氣”。
一直以來追求理想主義,就是一種在別人眼裡“桀驁不馴的異類”,因為只要所謂的變通一下,自己的利益就可以最大化。
可是依然有相當一部分人,把保留純真,當成一生的信仰。雖然很傻,但是唯有如此,才能讓自己真正的活得踏實。
理想主義者,懂得在需要的時刻撫慰自己的心靈,與自己和平相處,懂得靜心體驗生活中的情趣,那麼就算是在漫長的寒冷冬夜,轉換也只是在分秒之間。
這段時間我關注了一些育兒號專家,其中有一個叫做賤兮兮的老爸,他和女兒的相處方式極其輕鬆歡愉,他能夠接受初中的女兒每晚長達三小時,日夜奮戰的看動漫和打遊戲,用孩子媽媽的話說,她從來看不見孩子寫作業。
而他的女兒,長期以來卻都是學霸,甚至可以透過自學完成串聯50部動漫的剪輯,並且拿到英國的鉅獎,每年還能看130本書,這麼一算的話,孩子幾乎在學習上花費的時間並不多。
一度讓我覺得很神奇,怎麼可能在同一個孩子身上達到這兩種極端的程度。
結果就是因為,她的父母對孩子是徹底放手和支援,比如幼兒園,即使孩子學完一對一的鋼琴課回來一曲都不練,他們也不催孩子,只選擇相信。
有的時候,我們的理想主義是把孩子逼成我們理想中的孩子。卻忘了,孩子理想中的自己,是自由奔放,有權利規劃自己當下的統領般帥氣。
希望我的女兒也是理想主義,她透過找到自己的使命狀態,也能填滿內心的高尚情趣;我希望她修得睿智,不會為了貪圖一時利益,而迷失方向;我希望她足夠愛自己,對自己的不完美保持寬容,依舊保持現在的純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