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貴妃的名字叫楊玉環,她生於公元719年,死於公元756年。但她是否真的死於公元756年,尚是一樁疑案。
楊玉環原籍是華陰,後來遷到蒲州永樂。她的父親叫楊玄琰,做過蜀州司戶,所以有人認為楊玉環是四川人。所謂司戶是一個管理民戶的官員,類似現代的民政局長。因為楊玄琰早死,楊玉環就跟叔叔楊玄璉生活。楊玄矽任河南府士曹,這也是一個地方官的佐官,級別也不高。楊玉環小小年紀,先在成都生活一段時期,又到洛陽生活一段時期,儘管生活不甚安定,可是卻讀了不少書,她通曉音律,能歌善舞,人又生得美貌,體態豐盈,是一個多才多藝的美人胎子。
一次,唐玄宗的寵妃武惠妃到洛陽去,見到楊玉環,認為她才貌雙全,便有意納她為自己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不久,一道詔書傳到洛陽,於是十六歲的楊玉環就奉詔到長安,成為李瑁的正妻,即“壽王妃”,時為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5年)。
唐玄宗李隆基是在嚴酷的皇室鬥爭中登上帝位的。他登基後,任用姚崇、宋璟等人為相,出現了“開元之治”,生產有所提高,人口有所增長,從而詩歌、音樂、繪畫、書法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唐玄宗本人也深通音律,可稱為帝王中僅有的一位音樂家。他曾選樂工三百人,宮女數百人習音樂舞蹈於梨園,稱為“皇帝梨園子弟”。後世戲曲演員奉玄宗為祖師爺,戲班稱為梨園,可見其影響之大。
當玄宗見到楊玉環後,深為她的美貌及能歌善舞的才華所傾倒,簡直到了寢不安眠,食不安味的程度。如果楊玉環是一個民女或某個官員的女兒,那很簡單,召進宮就是了,但他偏偏是自己的兒媳,總不能不顧名分,強行佔為己有吧。經過一番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那就是叫楊玉環自上表文,求為女道士,先從名分上割斷她與李瑁的夫妻關係,這樣,以後的事情就好辦了。當楊玉環得知此訊息時,驚詫異常,縱然十分不願,但君命難違,只好照辦。此表文一上,皇帝當然批准,於是賜名太真,將南宮改為太真宮,讓楊太真住在裡面“修行”。這是第一步。楊玉環“出家”不久,玄宗就令她還俗,封為貴妃。這是第二步。另一方面,玄宗也沒有忘記兒子李瑁.將左衛郎將韋昭訓的女兒冊立為壽王妃,算是一種補償。在整個過程中,李瑁是敢怒而不敢言,況且生性懦弱,對發生的一切只好聽之任之了。
後人曾說“髒唐臭漢”,所謂“髒唐”,大約就是對唐高宗娶父妾武則天為妻,庸玄宗佔兒媳楊玉環為貴妃等事的評價罷。
李隆基初登位時,治國有方,曾出現過開元之治,但自從寵信李林甫、楊玉環、楊國忠後,國事每況愈下。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馬嵬驛,隨行將士處死宰相楊國忠,並強迫楊玉環自盡,史稱“馬嵬驛兵變”。軍士誅殺楊氏兄妹是由於積憤的一次總爆發。這次事變代表軍方意見出面的是陳玄禮,在背後起作用的還有太子李亨。
關於楊貴妃之死,據說當時就有人懷疑。比楊晚生五十三年的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就有“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屍處”的詩句。按《長恨歌》作於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距楊貴妃死時大概有半個世紀,時間不長,詩裡所反映的情況比較可靠。詩不是歷史,但從中可以看到一些訊息。如前面提到的兩句,一般的解釋是,在馬嵬坡一片泥土中,不見貴妃只見她慘死之處。但詩句明明說的是“泥土中”和“空屍處”,是否可以解釋為屍首不見了。
詩中的“海外仙山”也是有所指的。《列於・湯問》:
“渤海之東……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 ,五曰蓬萊……所居之人,皆仙對之種。”
又《史記・秦始皇本紀》:
“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於是秦始皇派徐市率童男女數千人人海求仙。按“市”字讀“扶”音,此字與“市”字寫法不同,當中豎直通上下。徐市,徐市即徐福。傳說徐福後來到日本,並在那裡定居,至今還有不少日本人說祖先就是徐福那一批人。《列子》中指出的瀛洲在渤海之東,在地理位置上指的應是日本,而後來“瀛洲”就成了日本的別名,當時,日本遣唐使已多次來中國,但船小風大浪高,航行困難。李白的詩已不像《列子》、《史記》中那樣作神乎其神的描寫,而是聽到航海者在談去瀛洲的艱辛。看來李白所說的瀛洲,指的應是日本。
綜上所述,白居易詩中的“海外仙山”,用的當然是《列子》、《史記》中的典故,在這裡,他用這個典故來暗示楊玉環已東渡日本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關於楊玉環的傳說有下列幾種:一種說當時縊死的不是楊玉環而是一個宮女,楊在高力士指引下逃跑。另一種說法是楊逃亡後淪為妓女。還有一種說法是楊玉環縊而未死,經人救護後,來到揚州,由日本遣唐使救援東渡日本,並在那裡留下後代。
據近來報刊報道,日本學者渡邊龍策在《楊貴妃復活秘史》一文中,提出更為具體的說法。他說楊貴妃出逃並非用調包計,而是死而復生,她是得到舞女謝阿蠻與樂師馬仙期的幫助,逃出馬嵬驛的。後來輾轉到了揚州。在揚州她會見了日本遣唐使團團長藤原刷雄,藤原很同情她,建議隨他們同去日本。楊貴妃開始仍思念唐玄宗,後明白大勢已去,才決定搭日本使團回國大船,終於在日本久津登陸,時間為公元757年。
她到日本後,有的說,她與楊氏後裔隱居民間,繁衍後代,日本現在還有自稱為楊貴妃後代的人。有的說,楊貴妃抵達久津後,此地開始出美女了。1963年,日本一個少女在電視上演出,自我介紹是中目楊貴妃的後裔,並出示古代證件。
在日本,的確存在幾處有關楊貴妃的遺蹟。在山口縣久津,有一處“楊貴妃墓”;在亥山附近,也有“楊貴妃墓”。
《楊貴妃外傳》一書對此有較詳細地描寫。其主要情節如下:
楊貴妃被縊“死”後,宮女文鬱用對口呼吸的方法將楊救活,在宮廷舞女謝阿蠻及內侍張韜光等幫助下,用布棉等物做了一個假人下葬,從而瞞過眾人,一行逃離馬嵬驛。在路上又遇到宮廷樂師馬仙期,幾個人千里流浪,最後輾轉到了揚州。
一行人在揚州暫居後,馬仙期遇到了楊國忠的長子楊喧的次妻徐氏。徐氏是與兒子楊瘦在得知楊國忠與楊暄被殺後,在逃亡時遇到日本遣唐使使團留後人員的。他們受到副使藤原刷雄的照顧,並隨使團來到了揚州。
原來藤原刷雄與楊家有私交,他出身於當時日本大貴族藤原家族,該家族是實際的執政者,所以他敢於承擔風險,保護了楊家後代。
由於謝阿蠻的聯絡,徐氏來到莊院拜見楊貴妃,並帶來了藤原刷雄勸請楊貴妃東渡日本的意見。經考慮後,楊貴妃終於決定隨使團東渡日本。
楊貴妃一行於公元757年在久津登陸。她到日本後受到隆重接待。後來與李隆基尚有音信相通。
在國內從不幹政的楊貴妃,在日本卻得到了稱德女天皇的信任,參與重要決策。據說日本皇室遷都到平安京時,她仍然活著。
如果說日本有楊貴妃的後代的話,那應該是她的侄孫楊歡的後代。
馬嵬驛兵變距今已一千幾百年了,楊玉環之謎的謎底還未揭開。但願今後能發現過硬的證據,使這個千年之謎的真相能夠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