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接續春秋時代演出的大史劇中,其令人瞠目的豐富內涵的蓄積與膨脹,乃有戰國後期緣邊各國齊頭並進國土開拓的大事業展開,奠立中國世界統合期更廣大的中國文化圈再弘布基點。
秦國開發陝西省北部、甘肅省南部與成都所代表的四川省,楚國建設長沙為中心的湖南省以及周圍貴州、江西一帶,都是最堪舉證的中國文化驚人效率的模式,以此為跳板而中國勢力繼續伸入包含了東南沿海地區與再南方粵江流域山嶽地帶的百越(粵)之地,以及今日地理上大西南地區的西南夷分佈地。
趙國領域,同樣以北方經營成功,而推展到內蒙古的沿黃河北岸。燕國已橫掃察哈爾、熱河南部農耕地,沿渤海灣向今日“東北”地理範疇內廣大的未開發地進出,以及越過鴨綠江,支配圈擴大到朝鮮半島大同江流域。
東漢末年以來政局演變到三國鼎立,對中國的統一性固系反動,而相反方面,從集中北方的中國勢力分散意義,漢族勢力與文化,卻也因此得分三個中心與三個方向各別堅實發展。
魏國向朝鮮半島與日本海方面推進的東方事業,蜀漢自長江上流域與吳國自江南的發展方向,同樣對漢族中國領土內非漢族諸種族的開化具有重大貢獻。所以,三國時代政治上呈現分裂,對落後地區的經濟、文化開發而言,則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漢族勢力膨脹時代。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以遼東郡為中核的公孫氏獨立地方政權,全有遼河流域與朝鮮半島大半,勢力並渡海向山東半島進出,渤海灣南北以及鴨綠江內外的廣大地域,統一於此一迅速強盛而以“燕”為國號的王國支配之下。公孫氏政權自公孫度,歷康、恭、淵,計祖孫三代四世五十年,238年被三國成立時統合北方黃河流域的魏國消滅。燕國包含半島樂浪、帶方兩郡的領域,全體轉移入魏國主權。
燕國的消滅對其附庸高句麗並非佳兆,魏廢帝正始五年(公元244年)大將毌丘儉的大攻擊來臨,高句麗遭遇空前嚴重的致命一擊,丸都陷落被屠城,兵鋒下高句麗東川王輾轉逃亡,先至半島東海岸的東沃沮,再回頭渡越圖們江避入北沃沮,最後北走牡丹江、烏蘇里江方面通古斯系肅慎諸種族界內,才得逃脫。
諸葛亮《出師表》名言“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以及流傳廣遠的七擒七縱,德服南蠻王孟獲民間故事,所代表便是蜀漢南向瀘水地區,對雲南、貴州方面征服與開拓成功史實。中國西南內地,今日以四川、西康、雲南為中心,西向出緬甸可通印度,東向則貴州省與廣西的廣大地域,所居住異民族,包含藏、泰等諸種族,司馬遷《史記》給以“西南夷”此一概括的名詞。三國蜀漢事業,便踏襲以及加大漢朝的西南夷開化軌跡。
三世紀吳國當三國分三個方向開拓中國北、西、南,鑄定最早的定向性南方開發形勢時,其著眼是全面的。三國吳國的路線與物件,包括浙江、福建、廣東方面,秦、漢時代的南越或百越,以及湖廣南蠻。
吳國呂岱的士氏討滅與西南經略,餘勢愈向南伸,推展中國聲威遠播中南半島南部與南海。吳國海上發展而影響久遠的大事,又是中國一大地理發見的臺灣最早印上漢族足跡。《三國志》吳書孫權傳黃龍二年(公元230年)條: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與亶洲。
爾後的兩次大分裂期間,中國每一次都有領土邊際的過分突出部分,於分裂形勢展開後,以地理位置特殊而未能隨中國再統一回復原狀。第一次是五胡亂華期的極東方朝鮮半島,第二次便是五代十國時代的極南方越南。
漢武帝之後兩漢逐漸收縮朝鮮半島事業,集中精力經營大郡樂浪。樂浪郡屹立朝鮮半島四百年,迄於中國大分裂變局中的晉愍帝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散發其政治、經濟、文化充沛的合成活力,而“樂浪時代”光輝熠熠於史。
自公元300年以來至漢化匈奴人攻陷晉朝國都洛陽,中國激烈的大變亂一發不可收拾。“五胡亂華”導致了中國歷史上最大、最久的混亂局面展開,中國北方全面崩解形勢成立,政治急激陷入最低潮,鑄定了中國勢力從四面八方總撤退的形勢。
高句麗是從中國東北南下進入朝鮮半島的,而非南方韓人建立的國家
國力漸漸回覆充實的高句麗,隨其同種族漢化鮮卑人共同獲得奮起契機,樂浪郡背後今日朝鮮東北海岸地帶的沃沮之地先被佔領,已孤立無援的樂浪郡也在高句麗地理優勢下成為被攻略目標,而公元313年晉朝政府正式放棄樂浪、帶方二郡(三世紀三國時代遼東成立公孫氏獨立政權時代以來,樂浪一分為二,分割直轄領域南境的漢江流域新置帶方郡),撤出半島的政治支配力。
歷史上半島支配基地,中國長期的東方政治與文化中心,以及中國文明照耀東方異民族的強力燈塔,而於其時已成“孤島”的樂浪郡,乃以中介切斷與遼河流域連繫的高句麗勢力南進,頓被消滅。半島的樂浪時代於焉終止,越過鴨綠江進出半島的高句麗人,則成為歷史上第一個支配鴨綠江內、外領域的貊人統一國家建設者。
五世紀中國政治初步回覆穩定,南北朝重建東亞新秩序時,已升高為朝鮮半島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與日本列島“倭之五王”的形勢,此際諸藩國返回中國—東方朝貢網,東亞史新的一章掀開了。
朝鮮半島政治上脫離中國歷史軌跡,鑄定其獨立發展方向,系自四世紀五胡亂華期開始,所以,性質仍屬中國內亂的延長。
而且半島獨立勢力即使形成,一直到十四世紀末(中國明朝初期)王氏高麗與李氏朝鮮交替,李朝初期的半島統一政權,其北方國境線最遠也仍只推展到咸鏡南道。
須李氏朝鮮第四代英主世宗,亦即諺文或正稱《訓民正音》釋出者在位,始以驅逐女真人而以國界向北推展到鴨綠江、圖們江一線,如今日所見分劃中國與朝鮮的形勢,其時已是十五世紀。於此過程中,大韓民族或朝鮮民族的名詞也漸漸成立,如今日面貌。
唐朝安南都護改設節度使,時間須遲至南詔侵擾交州以後,五代十國時代屬南漢版圖而漢人節度使的傳統一變,開始代表了土豪勢力抬頭。已同入中國內地藩鎮割據模式的交州,於中國總結五代時代的宋朝消滅南漢政權前三年,已自南漢治下節度使獨立,正式展開越南自主歷史第一頁,時為宋太祖開寶元年(968年),自此確定脫離中國主權統治。這是唐朝覆亡與其世界帝國崩壞的永久性影響之一。
越南自宋朝初建而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末期,南漢治下州刺史丁部領(924年-979年)併合越南史上割據的所謂“十二使君”的十二土豪。968年(宋太祖開寶元年)自立,國號大瞿越,子丁璉向宋入貢,太祖封之為交趾郡王,秦漢以來中國領土的越南,自是脫離中國郡縣支配獨立,與中國改建宗主—屬國關係,仍然鮮明的中國文化系統,用中國文字,採中國姓名,王受中國封爵,而國內自稱皇帝,建年號,定廟號。自主性格超過了東方朝鮮。
980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丁朝改建黎朝,1010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又以李公蘊奪國而黎朝改建李朝,並定都大羅改名升龍的今日河內,第三代時國號改稱大越(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再次代李朝德在位,宋朝已係神宗時代,熙寧八年越軍寇陷欽、廉兩州(廣東省),翌年再陷邕州(廣西),雖然仍由宋朝發兵攻入其國,回覆朝貢關係罷兵,越南已大困宋軍。
明朝國威四播,非唐朝以前世界帝國復活的意味為堪注意,漢族於民族主義本位下也再無憑藉回覆舊觀。海禁斷行,私的國際交通全面關閉,公式朝貢又固定在天朝聲威的敬畏基點,乃是國家閉鎖性較之宋朝猶烈的最直接說明。而待之小中核的政治指導力鬆弛,鼓舞漢族奮起的活力激素立形消失,封閉性格限制國力的弱點也立刻暴露,乃為必然。
明朝永樂時代以南方毗鄰屬國越南內亂,強臣黎季犛篡陳朝自立,影響中國宗主權尊嚴的理由,併合越南改置交阯布政司,宋朝初年以來脫離中國獨立的越南,至是重入中國領域。偉大的永樂時代由宣德時代接替時,衰兆初見。徵候之一,越南迴復漢族中國領土統治後二十年的宣德二年(1427年),廢交阯布政司,承認越南民族運動領袖黎利政權,重建宗主、屬國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