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君主:指的是漢朝皇帝,包括西漢皇帝、東漢皇帝、蜀漢皇帝和漢趙皇帝外加追尊皇帝和自立的宗室,但嚴格說蜀漢和漢趙已不屬於漢代。
說到漢朝,這絕對是一個歷史上最值得讓人驕傲的朝代,現如今我們之所以叫做漢族,正是因為有漢朝的存在,此後一直都在延續這個稱呼,直到今天。漢朝雖然並不是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但是它的影響力卻是非常大非常深遠的,而漢朝之所以能夠做到這些,有一個好的皇帝是非常重要的。接下來就一起來看一看,漢朝時期有哪些皇帝,漢朝的歷代皇帝列表簡介。
一.西漢
1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姓名劉邦,在位時間前202—前195,年數7年,陵寢長陵
2諡號孝惠皇帝,姓名劉盈,在位時間前195—前188,年數8年,陵寢安陵,劉邦次子,嫡長子
3諡號少帝,姓名劉恭,在位時間前188—前184,年數5年,劉盈長子
4諡號少帝,姓名劉弘,在位時間前184—前180,年數5年,劉盈四子,劉恭異母弟
5廟號太宗,諡號孝文皇帝,姓名劉恆,在位時間前180—前157,年數24年,陵寢霸陵,劉邦四子,劉盈之弟
6諡號孝景皇帝,姓名劉啟,在位時間前157—前141,年數16年,陵寢陽陵,劉恆五子,嫡長子
7廟號世宗,諡號孝武皇帝,姓名劉徹,在位時間前141—前87,年數54年,陵寢茂陵,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徵和、後元,劉啟十子
8諡號孝昭皇帝,姓名劉弗陵,在位時間前87——前74,年數13年,陵寢平陵,年號始元、元鳳、元平,劉徹六子
9諡號廢帝,姓名劉賀,在位時間前74,年數27天,陵寢海昏侯墓 沿用元平 劉徹之孫,昌邑王劉髆之子
10廟號中宗,諡號孝宣皇帝,姓名劉詢,在位時間前74——前49,年數25年,陵寢杜陵,年號本始、地節、元康、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之孫
11諡號孝元皇帝,姓名劉奭,在位時間前49—前33,年數16年,陵寢渭陵,年號初元、永光、建昭、竟寧,劉詢嫡長子
12諡號孝成皇帝,姓名劉驁,在位時間前33—前7,年數26年,陵寢延陵,年號建始、河平、陽朔、鴻嘉、永始、元延、綏和,劉奭長子
13諡號定陶恭王、恭皇,姓名劉康,劉奭之子,劉欣追諡
14諡號孝哀皇帝,姓名劉欣,在位時間前7—前1,年數6年,陵寢義陵,年號建平、元壽,劉奭之孫,劉驁之侄
15諡號孝平皇帝,姓名劉衎,在位時間前1—6,年數6年,陵寢康陵,年號元始,劉奭之孫
16姓名王莽,在位時間6—23,年數17年,年號始建國天鳳上戊,始建國地皇上戊
二.兩漢之交
1諡號淮陽武順王,姓名劉玄,年號更始,在位時間23—25,漢景帝劉啟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光武帝族兄
2姓名劉聖,在位時間23,漢景帝劉啟後裔
3姓名王昌,在位時間24,自稱漢成帝之子劉子輿
4姓名劉永,在位時間25—27,梁孝王劉武八世孫,梁王劉立之子,玄漢梁王
5姓名劉盆子,年號建始,在位時間25—27,齊悼惠王劉肥次子,城陽景王劉章之後,式侯劉萌之子
6姓名盧芳,在位時間25—37,假稱漢武帝曾孫劉文伯
3.東漢
1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姓名劉秀,在位時間25—57,年數32年,陵寢原陵,年號建武、建武中元
2廟號顯宗,諡號孝明皇帝,姓名劉莊,在位時間57—75,年數18年,陵寢顯節陵,年號永平、劉秀四子
3廟號肅宗,諡號孝章皇帝,姓名劉炟,在位時間75—88,年數13年,陵寢敬陵,年號建初、元和、章和,劉莊五子
4諡號孝和皇帝,姓名劉肇,在位時間88—106,年數18年,陵寢慎陵,年號永元、元興,劉炟四子
5諡號孝殤皇帝,姓名劉隆,在位時間106,年數220天,陵寢康陵,年號延平,劉肇少子
6諡號清河孝王,孝德皇(子劉祜追諡),姓名劉慶,劉炟三子
7諡號孝安皇帝,姓名劉祜,在位時間106—125,年數19年,陵寢恭陵,年號永初、元初、永寧、建光、延光,劉慶之子
8諡號少帝,姓名劉懿,在位時間125,年數206天,年號沿用延光,劉壽(劉炟五子)之子
9諡號孝順皇帝,姓名劉保,在位時間125—144,年數19年,陵寢憲陵,年號永建、陽嘉、永和、漢安、建康,劉祜之子
10諡號孝衝皇帝,姓名劉炳,在位時間144—145,年數148天,陵寢懷陵,年號永熹,劉保之子
11諡號孝質皇帝,姓名劉纘,在位時間145—146,年數2年,陵寢靜陵,年號本初,劉炟玄孫,渤海孝王劉鴻之子
12諡號河間孝王,孝穆皇(孫劉志追諡),姓名劉開,陵寢樂成陵,劉炟六子
13諡號孝崇皇(子劉志追諡),姓名劉翼,陵寢博陵,劉開之子
14諡號孝桓皇帝,姓名劉志,在位時間146—168,年數22年,陵寢宣陵,年號建和、和平、元嘉、永興、永壽、延熹、永康,劉翼之子
15諡號孝元皇(孫劉宏追諡),姓名劉淑,陵寢敦陵,劉開之子
16諡號孝仁皇(子劉宏追諡),姓名劉萇,劉淑之子
17諡號孝靈皇帝,姓名劉宏,在位時間168—189,年數年,陵寢文陵,年號建寧、熹平、昭和、中平,劉萇之子
18諡號少帝,姓名劉辯,在位時間189,年數136天,陵寢弘農懷王墓,年號光熹、昭寧,劉宏嫡長子
19諡號孝獻皇帝(魏明帝曹叡諡),孝愍皇帝(昭烈帝劉備諡),姓名劉協,在位時間189—220,年數31年,陵寢禪陵,年號永漢、中平、初平、興平、建安、延康。
這是漢朝中出現過的所有皇帝,其實瞭解大漢王朝只需要瞭解幾位重要的人物,劉邦,劉徹,王莽,劉秀還有就是從戰國一直困擾這中原地域的匈奴。因為這些人物是貫穿漢朝的主線人物和任務。
首先劉邦開局就和朱元璋差不多,但是比朱元璋會好很多,其實朱元璋也不是開局一個碗,否則天底下能人異士那麼多,為什麼朱元璋能夠成就一番霸業?
漢高祖劉邦就是一個傳奇!出身不好、文化不高、甚至還有點粗魯,但就是這樣的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人,卻能帶領漢初三傑之稱的蕭何、張良、韓信以及陳平、曹參等高階人才,先入咸陽推翻秦朝,又打敗項羽,贏得天下。劉邦能打敗項羽而取得天下,主要歸功於會用人。劉邦自己也說自己會用人:
《史記.高祖本紀》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在大眾眼裡,劉邦不過是一個因人成事的齷蹉之徒,畢竟,無論是他的出身、相貌、才能、還是性格,都很難引起大眾的敬畏。相形之下,他的對手項羽和屬下韓信,則以無雙的勇氣和罕見的才能,贏得了千百年來社會輿論的無數讚譽,然而,若以政治決策的視野來看,劉邦則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已知的政客中,最傑出的一個。
這種評價並非源於劉邦本身的才能,而是因為他永遠實事求是的態度——即,這個人永遠基於現實需要採取政策,其思維絕不被虛榮、情感和觀念所劫持。
實際上,劉邦最傑出的品質就在於能夠時刻保持自知之明。考慮到劉邦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帝王的身份,他能夠輕易做到這點,顯然是無法想象的。這是何等了得的胸襟氣度,只有完全摒棄虛榮心的豪傑,才有可能具有如此完美無瑕的自知之明——即,劉邦這個人,追求的從來不是“我比你強,我比你聰明,我比你能幹”之類的虛名,而是“怎樣做對我更有好處”。事實上,能夠始終保持這種本能行事的人,古今中外,屈指可數。
劉邦另一個令人震驚的素質,就在於他對愛恨情仇等人類情感的極度淡漠,這使得他的決策永遠理性。這一點,在他對待家人和仇敵之時,體現得極為明顯。
在漢高的老家沛縣,有一位劉邦極為憎恨的叛徒老鄉雍齒。當年在鄉間之時,劉邦就素來被雍齒輕辱,劉反秦後,雍齒跟隨,但就在劉邦最困難的時候,雍齒獻出了劉邦老巢豐邑投靠魏國周市,還囚禁了劉邦的父親和妻兒,使他們遭受毆打、羞辱,更把劉邦本人逼到了絕地。劉邦走投無路,被迫投靠項梁。然而,隨著局勢的發展,雍齒後來投靠劉邦,劉邦不但不予追究,反而在建國之時,因功封其為”什邡侯“,以安定人心。妻子被辱、老父受困、自己幾陷死地、這些刻骨之仇在平常人眼裡,每一項都是足以成為”不共戴天“的大恨,劉邦身為帝王,卻輕輕放過,一件都未與雍齒計較。為何?因為寬容雍齒這個仇敵,可以為劉邦起到安撫人心的作用——即,”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對於劉邦來說,如果讓那個羞辱自己妻子、囚禁自己父親、試圖剝奪自己生命的仇敵獲得自己的封賞,能夠有利於自己的政治利益,那麼這個仇敵就應該獲得封賞。這是一種何等荒謬、理性、殘酷的邏輯啊,然而,劉邦就是一個以如此規則行事的“人“,一頭永遠清楚自己目標的政治野獸。一個能夠明確目標的人,註定會是一個果斷的人。
這是因為,果斷品質的根源,恰恰在於決策者對於自己目標的清晰度。決策者的牽掛越少,他的目標就會越清楚,他的行事就會越果斷。反之,決策者的情感越豐富,他的牽掛就會越多,他的目標就會模糊,優柔寡斷和瞻前顧後也將成為他的通病,而他的失敗也很難避免——畢竟,十全十美往往意味著一事無成。而劉邦,很可能即是人類歷史上最果斷的人。
當劉邦的乘車被項羽部隊追擊,敵兵迫近,生死存亡之時,劉邦的車上除了自己、只有護衛車伕夏侯嬰和兩個嫡生兒女魯元公主和漢惠帝。劉邦只用了一秒鐘就想通了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想不明白的道理——”車太重了,必須減負,夏侯嬰能給自己擋刀駕車,絕對不能丟,只有眼前一對親生兒女必須被扔棄“——他瞬息之間就做出了最殘酷或許也最”正確“的抉擇,飛快地將魯元公主和漢惠帝踹下去,以減輕車子的負擔,增大逃跑的機率。在這一事件中,劉邦展現出極端可怕的決斷力。與劉邦相反,軍神韓信自負無雙才智,為何卻在政治上一敗塗地,最終死無葬身之所?原因就在於八個字,”牽掛太多,優柔寡斷“:面對部下的警告,韓信既恐懼漢王的猜忌,又顧念漢王的恩情,同時還貪戀裂土封王的富貴和”言聽計用“的虛榮,這位軍神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都搞不清,又怎能做到政治上果斷?就像蒯通(韓信謀臣)所言,”猶豫的猛虎,不如小小的毒蜂,狐疑的勇士,比不上果斷的兒童“,韓信後來以軍神之能死於婦人之手的事實,完美驗證了這一不祥真言。但凡有所成功之人,幾乎無不被過去成功所束縛。過去賴以成功的手段,過去賴以制勝的思想,都足以成為成功者的牢籠,使其在新的環境中一敗塗地,政治上尤為如此。當黃巢、李自成把過去打天下的劫掠之策,用到國家統治之上時,也就意味著為自己的脖頸套上了絞索;當拿破崙統治歐洲之後,依然肆無忌憚、不顧規則地動用武力侵吞盟友時,也就表明他的霸權時日無多。劉邦40多歲前一直生活在江蘇沛縣的鄉下,是個標準的遊手好閒,好吃懶做型的人物。他起兵反秦後,跟蕭何、曹參一起殺了沛縣的縣令後,做了新縣令。沒打下天下前,劉邦封了異姓王; 打下江山後,就奉行非劉氏子弟不可封王的標準,異性諸侯王全被誅滅。
劉邦總結了秦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他廢除了秦朝許多的嚴苛律令,與民休息;他嫌秦朝的錢太重,改造輕的錢,並且允許百姓自己造錢,導致各地幣制不一,物價飆漲;他還採用了諸侯+郡縣雙重的治理模式,以防天下大亂時,諸侯王可協防朝廷,只是,後來天下未亂,劉氏諸侯王先亂了。
當我們讚歎漢武盛世時,不應該忘記給劉徹打下良好基礎的漢文帝與漢景帝,更不能忘記給劉徹擦屁股的劉弗陵與霍子孟。正是因為有了前代與後代的努力,劉徹才能成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漢武帝!也正是因為有了漢武帝,使文景之治、昭宣中興在歷史上留下了意義非凡的一筆,避免了後世晉室南渡,宋室偏安的局面。漢武雄圖載史篇,長城萬里盡烽煙。對於後代人來說,"漢武雄圖"是值得我們驕傲的,那是一個民族雄姿傲立的崛起。對於當時人來說,"長城烽煙"又是讓我們哀嘆的,那是一架架白骨堆積出來的盛世。劉徹十六歲那年,景帝崩殂,他繼承了帝位。十六歲,就現在來說,還是一個孩子,一個已經進入了叛逆期的孩子。而在公元前141年,十六歲的劉徹失去了父親,登上了皇位。
我們無法考證劉徹在初登皇位時的所思所感,但從事後來看,當頭戴皇冠,身披龍袍的少年劉徹,看著下面群臣跪伏於地的時候,他也許是熱血沸騰、激情澎湃的。大漢立國一甲子矣。高祖皇帝雄才偉略,太宗皇帝繼往開來,父親孝景皇帝承前啟後。到劉徹一代,亦當守社稷於祖宗,施功烈於百姓,創他一個萬民擁戴、萬國來朝的大漢盛世。
直至建元六年(前135年)五月竇太后去世,漢武帝才得以掌握大權。他進一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頒佈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來推動諸侯王分封諸子為侯,使諸侯王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縮減, 同時,他設立刺史,監察地方。在此之前鑄幣、煮鹽、冶鐵,聽任民間私營,實際上都操縱在少數豪強手裡,成為他們剝削農民、擾亂社會經濟的工具。劉徹把鑄幣權收歸中央,鑄造新的五銖錢,通全國,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又把鹽鐵收歸官營,在指定地區設官,專賣鹽鐵。另外,他又設法調劑運輸和平抑物價,各郡都設立均輸官,負責收購和運輸貨物,調劑有無。京城設立平準官,負責平抑物價。這樣,朝廷就掌握了大批物資,並從商人手裡奪取了大量利潤。透過這些經濟措施,國家財政收入大大增加,地方豪強勢力在經濟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得到了經濟上的保證。為了能夠選賢任能,漢武帝聽取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思想,持法家,道家等各家學說的讀書人,均受排斥,武帝還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舉辦太學,以儒家五經為主要教材,不學習其他各家學說。為了能夠溝通西域各國,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西雙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將西方的樂曲、魔術,還有汗血寶馬、大宛馬傳入中國。而中國的冶鐵術、鑿井術、絲綢製造、漆器製造等技術,傳入西域,歷史意義重大。劉徹也很注意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他調集了幾萬民工,治理黃河決口。還親自到現場視察,命令將軍以下的官員和隨從,都去堵塞決口。這些水利工程的建成,大大減少水旱災害,有於農業生產的提高。同時,他又任用趙過為搜粟都尉,改進農具和耕作方法,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
在軍事上,漢武帝先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後開始著手以軍事手段代替帶有屈辱性質的和親政策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的威脅。他重用衛青、霍去病為將,多次向匈奴發動大規模的進攻,解除了匈奴對朝廷的威脅,保障了邊境地區人民的利益。三次決定性的戰役,打的匈奴人遠遁,匈奴帝國開始走向衰落。為了保持絲綢之路的暢通無阻,漢武帝派李廣利遠征大宛,一路聲勢浩大,沿途小國紛紛歡迎,到了輪臺,閉城緊守。漢軍強攻數日,攻破城牆,屠了輪臺。後直襲大宛,破其外城,大宛統治集團內部終於發生內訌,大臣們殺死大宛王,表示臣服,從此大宛服屬西漢。後又破車師、樓蘭、龜茲、莎車等國。
而漢武帝,創造了獨特的漢文化,他帶領一部分大漢子民從農耕中脫離出來,用鐵一樣的紀律,趕走了匈奴,保護了自己;他再帶領剩下的漢人,團結一致,形成了一股強大的農耕力量,而這種力量,就是華夏文明的根本。
公元8年,王莽順利即位,宣佈取代漢,改國號為“新”。王莽登基後,為了顯示他新朝的“新”,立馬進行了改革,出臺了一系列新政,改革土地制度、奴婢制度、貨幣制度和商業制度。
應該說王莽改革的初衷是好的,也是為天下百姓著想的,然而,事實證明,這一切只是看上去很美。新政非但沒有取得預期的實效,反而適得其反,成了掀翻新朝的前奏曲。
首先,來看王莽的土地改革政策,他等於是在一定意義上廢除了土地私有制與土地買賣,然後分田地,均貧富。其次,來看王莽的奴婢制度。王莽的本意是好的,因為當時為奴者眾多,導致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量大量減少,影響了國家財政收入,所以王莽要求停止奴隸交易。但是,他的這番好意卻不符合當時的“國情”。當時的國情是很多農民都沒有土地,而貴族豪強們不買王莽的賬,不肯給農民田地,因此,很多農民食不果腹,為了謀生,只能賣身為奴。王莽這一改革,農民連奴隸都當不成了,為了生存,他們只能造反當強盜。
再次,來看王莽的貨幣改革。為了對貨幣政策進行改革,王莽開拓創新,一氣呵成地發明了二十八種貨幣,包括金幣、銀幣、銅幣,還有先秦時的布幣,甚至把上古時的那套烏龜殼、貝殼也給翻了出來,簡直如同一場古錢幣的群英薈萃,什麼亂七八糟的東西都放在市場裡流通,而且幣制改來改去,沒完沒了地折騰。最後,市場上新錢舊錢、真錢假錢滿天飛,連政府部門自己都折算不清楚,完全被繞暈,更別提老百姓了。最後,來看王莽的商業改革。王莽一廂情願地認為,要以國家強力取代私有經濟,真正實現一切權力歸政府。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面對王莽的新政,商販們各顯神通,馬上採取了應對措施,與地方政府勾結,大做假賬,大掙黑錢,搞得商業市場一片烏煙瘴氣。總而言之,王莽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非但沒有給百姓和國家帶來半點好處,還讓政府、官員、富商與農民之間已有的衝突更加尖銳了。王莽空有“頂層設計”,但真正落實下去,到百姓手中時,就像一條肥美的魚,經過層層剝削,只剩下一堆白森森的魚刺,變得慘不忍睹了。
劉秀是歷史上唯一一個以道德治國的皇帝,以我們今天的概念而言,他就是個老實人。
歷史不是選秀,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角度來看,評價一個帝王如何,不能以他的話題性為標準。
名頭響亮的,也許真的是雄才大略、功績彪炳,但也可能是因為暴虐成性、遺臭萬年;而看似默默無聞的也有兩種,一種是碌碌無為、不值一記;另一種則是大象無形、潤物細無聲。上面四類帝王中,如果以如今吃瓜群眾的視角出發,自然會喜歡第一類,他們大刀闊斧、推行變革,揮斥方遒、開疆拓土,大起工程、功在千秋,會讓人情不自禁的心潮澎湃、暗生嚮往。
但如果站在歷史親歷者的角度,也許是另一種情況:帝王越是有為,越會給所處的社會帶來巨大壓力與痛苦。比如漢武帝的雄才大略,讓西漢付出了“內竭府庫,外罷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勝數”的代價;漢武帝本人,也在晚年釋出了《罪己詔》,承認了自己好大喜功給漢朝百姓帶來的巨大傷害。
因此,假如我們是穿越到古代的老百姓,一定會心儀第四種帝王。而在這類皇帝中,漢光武帝劉秀是公認的標杆。
古代數百位帝王中,霸氣、聰明、英武的並不少見,但從始至終以自己高尚品德治國、並取得了成功的,有且僅有劉秀一個。
自漢武帝時期起,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明面上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底子裡,卻是以法家為核心,秉承霸道、王道,結合權謀之術,才是皇帝的不二訣竅;無數皇帝聲稱自己是孔夫子思想的忠實擁護者,但歷史上上唯一一個具備太學生身份的皇帝,僅有劉秀一人。
劉秀是正兒八經的漢室宗親,但在推恩令的“關照”下,王莽篡位期間的他,已經成了個地地道道的小地主。與積極收買人心、策劃復興劉氏大業的哥哥劉縯不同,那時的劉秀每天挖空心思,只是想著怎麼把田種好。因為這愛好,他沒少受劉縯的嘲笑,甚至被比作漢高祖劉邦碌碌無為的二哥劉喜。
也許正是在親哥哥的刺激下,在王莽的天鳳年間,劉秀前往長安當了一名太學生,系統學習了《尚書》,“略通大義”。這段學習經歷,與劉秀本性的品格產生巨大契合,也對其後的人生產生了重大影響。
而在滅掉各路對手、一統天下後,劉秀把他的仁德品質用在了治國方面。
對內,善待功臣,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換取對方手中的權力,雙方各得其所;整頓吏治、躬行節儉,獎勵廉潔,選拔賢能,官場風氣為之一新;以人為本,革除王莽時期的苛政,大規模將奴婢、刑徒釋放為平民;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恢復西漢前期的三十稅一制,極大減輕民間壓力;重新丈量田地、理清戶口,抑制豪強、打擊土地兼併......
對外,與其他王朝立國後大肆拓邊的作風不同,劉秀深知民間已疲憊不堪,因此採取了偃武修文、不尚邊功的政策,除非有重大敵情,絕不輕易對外動武:“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隴蜀平後,非警急,未嘗復言軍旅” 。
針對周邊少數族的威脅,劉秀秉承“柔道”思想,一改漢武帝以來征服作風和王莽的大民族主義,結合休養生息的大方向,制定了以保守為主、以德治邊的國政,以友好、互助的政策對待周邊少數民族,成功緩和了民族矛盾,避免大規模的戰爭,為"光武中興"的實現提供了穩定的環境。
劉秀的治國之道,雖然沒有秦皇漢武、唐宗的豪邁與氣魄,但他針對因久經戰火而疲敝不堪的民生現狀,不用權謀、遠離霸道,採取了以德治國、以柔安民的政策,從思想到行動上表裡如一,創造了“三代以下稱盛治,莫有過焉”的光武中興。
最後一個稱的上主線任務的就是匈奴了,漢朝和匈奴人的爭霸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一段事件,那麼曾經強大到橫掃歐洲的匈奴士兵們為何會敗在漢朝的手中呢?我們不妨先來了解一下當時匈奴的裝備。匈奴人的武器通常以弓箭為主,刀劍則只是輔助的武器,雖然匈奴士兵有很強的機動性,但是也正是這個原因他們的武器裝備就相對比較簡陋。而他們習慣的戰法也是發揮騎兵的優勢,等到了射程範圍之內後,就用弓箭來對敵,因為那個時候還沒馬鐙,騎兵近戰其實還是比較吃虧的,所以對上漢朝,漢朝那時的武器裝備優勢還是很明顯的。漢朝士兵的武器裝備一般包括三類。首先就是具備遠端攻擊的武器,一般就是弓和弩。其次就是長兵器,使用最多的就是長槍、長矛等。還有就是近戰使用的武器了,一般就是刀劍居多。最後就是護盾類的武器,戰甲和盾牌等等,都是用鐵製成的,而那時漢朝士兵用的弓箭同樣也是以鐵和銅為主要材料製成。從這一點上也能看出倆方裝備的差距。漢朝的時候弩的使用可以說是匈奴人最大的威脅,那時候的弩就已經發展的很好了,據說可以分為十多種,射程更是達到189米到252米不等,遠遠超出匈奴人普通弓箭的射程範圍,使用了弩的漢朝士兵對匈奴人的威脅是巨大的。不僅如此,長槍類的武器殺傷力同樣不能忽視,就拿戟來說,這種兵器集合了刺殺武器和勾殺武器的長處,它頭部有尖刺,可以用來刺敵,橫上有刀刃可以用來割傷敵人,更何況,一寸長一寸強,這類武器對於喜歡衝鋒的匈奴人來說威脅同樣很大。
在漢朝擊敗匈奴、贏得了東亞體系的主導地位之後,人們自然而然地以居高臨下的眼光看待天下,人們的觀念也隨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天下主義的世界觀逐漸佔據主流地位,成為外交領域的支配原則。最終在東漢時期,以班固為代表的儒者總結歷代對外戰略的得失利弊,匯入了“不臣夷狄”等新理論,構建了較為成熟系統的羈縻戰略。羈縻戰略在不動搖天下主義意識形態基礎的同時,又為現實的政策調整留下了充分的靈活空間。漢儒的天下秩序理論奠定了中華帝國外交傳統的基調,影響非常深遠。
匈奴與漢人之間的衝突,說穿了,就是錢的問題。草原物產單一,經濟脆弱,農耕區物產豐富,人民富庶,而且草原不可以變耕田,耕田卻可以變為牧場。基因決定了遊牧民族天然具有侵略性,掠奪是他們生產方式的一種。與這樣的人做鄰居,想不被侵擾,是不可能的。
受到侵擾之後,漢人的第一反應與人捱揍之後的本能反應是一樣的。措施之一,關門,讓侵擾者進不來,於是戰國時期的與胡人接壤的燕國、趙國都在邊境設郡守、築長城,秦國統一天下,花大力氣把這些長城連成一片;措施之二,以牙還牙打回去,於是燕將秦開破東胡,趙將李牧破匈奴,秦始皇派蒙恬率十萬軍北上,卻匈奴七百餘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此時的匈奴,還在跟東胡、大月氏爭作草原霸主,並不強盛。等漢高祖滅了楚霸王,建國稱帝時,匈奴冒頓單于已併吞東胡,統一草原,據說有騎射手三十餘萬。兩國很快起了衝突,漢高祖輕敵冒進,結果被冒頓圍在平城,差點嗚呼哀哉。拼拳頭打不過,只好認慫送美女金錢交保護費。
漢高祖九年、惠帝三年、文帝六年、景帝元年和五年,漢王朝五次遣送公主和親。這些公主的姓名、命運都沒有留諸史冊,待遇與後世的劉細君、王昭君全然不同,或許,她們的父兄希望這些代表著王朝屈辱的女人最好被後人遺忘。財產方面,高祖九年首次和親時,漢王朝就一次性贈給匈奴黃金千斤,然後每年奉送絮、繒、酒、米等若干,漢文帝時又在原有基礎上每年增加金帛、絲絮等貴重物品。這種變相的歲貢在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因為匈奴侵擾而中止,景帝元年又恢復,直到武帝對匈奴發動戰爭這才終止。
納貢自然換不來和平。匈奴時不時地衝入漢王朝境內,燒殺擄掠一番,據說那些年雲中、遼東兩郡每年被殺被掠走的人口都超過一萬人。匈奴最嚴重的一次侵擾是在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騎兵闖入關中腹地,燒燬秦始皇留下的回中宮,又直逼甘泉宮,距離長安僅三百里,漢文帝在長安屯兵十萬,也只是尾隨匈奴軍隊出境,沒敢主動進攻。
當時匈奴單于給漢人皇帝寫信,自稱“天地所立、日月所置大單于”,毫不掩飾心中的傲慢與蔑視。惠帝三年,冒頓單于給呂太后寫了一封信,說,我在草原呆膩了,之前只到過邊境,十分想到中國遊歷,你現在寡居,沒人陪伴,不如咱們湊合成一對,“願以所有,易其所無”——這信不僅言語性騷擾,還大有曹孟德“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威脅的味道。漢武帝在軍事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但畢其功於一役的願望並沒有實現。在冷兵器時代,這個願望根本就是不可能實現的,只要300毫米等量降雨線不移動,草原還在,就會有遊牧民族,只要有遊牧民族,掠奪與侵擾就不會終止。趕跑了匈奴,又來了鮮卑,趕跑了鮮卑,又來了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直到一千五百年之後,明朝人還在築長城。
要理解漢代,首先要理解漢代人的思維狀態,不能用現代概念去臧否斧斫既往的歷史,而是要理解那種強者爭雄、競逐天下的時代風氣。
漢代是一個以“漢”為徽號的龐雜群體強力崛起、奔向四方、橫行天下的時代,那是我們最偉大的先祖,他們沒有任何條條框框的限制,向著遙遠的天際線一路奔去,該打就打,該和就和。他們沒有狹隘的種族偏見,以海納百川的氣勢包容吸納一切敵人、朋友。
儘管這個朝代如一切朝代一樣,不可避免地過去了,但是,給我們留下了空前遼闊的疆土和血統更加混雜豐富、更富有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龐大族群。從疆域的角度看,漢代的疆域比秦的疆域擴大了約1倍,超過了600萬平方公里(不包括匈奴臣服後的領土)。從人口的角度看,不僅人口總量達到了近6000萬,而且其構成成份遠比前代複雜,匈奴、百越、西域諸國等各民族人員逐漸融入漢民族這個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