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戰爭年代,湧現出了很多年輕有為的英雄人物,他們或是活躍在文壇的作家學者、或是活躍在硝煙瀰漫戰場上的戰將勇士,且無論身處何方,他們都在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書寫精彩的人生篇章……
我們本文的主人公——尋淮洲,也是一位年輕有為的英雄人物,他15歲投身革命,20歲當軍長,21歲當軍團長,是當時紅軍中最年輕的戰將,其可謂是少年得志、仕途通達。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戰功赫赫、前途無量的年輕將軍,其生命卻永遠定格在了22歲,真乃天妒英才也!
本篇文章,我們一起來聊一下“紅軍中最年輕的將軍”尋淮洲的英雄事蹟。
如果你也對歷史感興趣,不妨靜下心來讀一讀,說不定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哦!
尋淮洲,1912年8月29日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社港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淮洲”一詞,出自詩經《小雅·鼓鍾》,原文為:“鼓鍾伐鼛,淮有三洲,憂心且妯。淑人君子,其德不猶。”
其意為:敲起樂鍾擂起鼓,樂聲迴盪在三洲,我心悲哀又難受。遙想善良的君子,美德傳揚垂千秋。
1925年,年僅13歲的尋淮洲進入到當地鄉立高等小學就讀,在此期間,他就立下“將來與國家做些大事業”的志向。
此外,他還寫了一篇題為《現在的我》的文章,儘管這篇文章是出自一個十三四歲孩子之手,但其字裡行間,卻彰顯出了一種宏偉、遠大的抱負。
直至今日,這篇文章依然值得我們拿出來反覆閱讀。尋淮洲在文中這樣寫道:
“我們生在世界上,假使和那寄生蟲一樣,春來也好,秋去也好,一味甘食美衣,玩日愒歲,徒然食息於天地之間,由幼而壯,由壯而老,由老而死,空空過此一生,豈不是太無意識了嗎?但是我們既想做些事業,在生時,當著這做學生的時候,對於以前怎樣是小孩子,將來怎樣為大國民,這些事業,也不可不酌量一下。我現在的年紀,雖不是當大國民的時候,也不是當小孩子的時候了,所以我在這個學期內,對於學業上應該猛力前進,求一些豐富的知識;對於身體上,應該竭力鍛鍊,求一個強健的身體;對於辦事方面,更應該隨時練習,養成很好的才幹,預備將來與國家做些大事業……”
這篇文章,不僅是一位農村少年的內心獨白,同時也是一份充滿著理想與抱負的青春宣言,讀起來讓人心潮澎湃,非常震撼。
在高小讀書期間,尋淮洲積極參加兒童團、學生聯合會和農民協會等組織,參加反帝反封建活動,憑藉著自己優秀的組織能力,一度成為了當地的學生領袖。
1927年初,15歲的尋淮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投身革命,在與土豪劣紳、地主惡霸的鬥爭中,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革命者”。
然而與此同時,尋淮洲也成了個反動勢力們的“眼中釘、肉中刺”,紛紛想置他於死地。
1927年5月,由原“直係軍閥”部隊改編而來的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第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在湖南發動了反革命叛亂。
許克祥下令調集軍隊襲擊了國民黨湖南省黨部、省總工會等機關,並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100多人,整個長沙城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
為保護革命的種子,黨組織立即安排長沙我黨成員轉移,尋淮洲就在其中。而從這個時候開始,尋淮洲就再也沒有回過家鄉。
他給家鄉人民留下的,是一個年輕有為的背影,以及至今仍口口相傳的記憶碎片。
而在悠悠青史上,他留下的是一位年輕紅軍高階將領的戰鬥人生、是值得每一個革命者永遠銘記和學習的崇高精神。
尋淮洲離開家鄉後,跟隨瀏陽工農義勇隊參加了著名的“秋收起義”,並隨起義部隊進軍井岡山,參加了開闢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鬥爭。
1928年,時年16歲的尋淮洲加入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次年,尋淮洲隨紅四軍主力部隊進軍贛南、閩西等地。由於其作戰勇猛,有勇有謀,經過幾番艱苦、嚴酷的革命鬥爭後,尋淮洲逐漸成長為了一名優秀的紅軍指揮員。
從紅四軍的一名普通戰士,到副班長、排長、連長,再到後來紅一軍團第12軍34師營長、團長,尋淮洲的每一個職務,都是他在戰場上一刀一槍拼出來的。
在中央蘇區,尋淮洲先後參加了五次反“圍剿”作戰和兩次入閩作戰,其戰功赫赫,名聲大噪。
1930年11月,尋淮洲率領紅一軍團第34師100團參加了第一次反“圍剿”作戰,因其指揮有方,戰功卓著,戰後被直接提拔為紅12軍第35師師長。
此時的尋淮洲,不過才十八九歲的年紀,也就相當於現在的一個高三或剛上大一的學生。
爾後,尋淮洲又率部接連參加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反”圍剿“作戰,屢立戰功。
1932年3月,剛二十出頭的尋淮洲被上級任命為紅一軍團第15軍45師師長。
在此期間,還發生過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當時,楊得志也被調到第45師工作,任管理科科長。但其實,楊得志是不太滿意上級的這個安排的,他想繼續留在原作戰部隊。
此時的楊得志,也不過21歲的年紀,年輕氣盛,遇到什麼不爽快的事情,就喜歡直接表現出來,果敢、率真。
於是,他直接找到了師政委,希望能將他給調回去!在政委跟他談話的時候,楊得志注意到屋子裡面還坐著一個人。
楊得志細細打量了那個人一下,發現這人個頭很矮,年紀不大,看上去頂多也就是20出頭,背還有點駝。
那個年輕小夥坐在桌前,手裡握著一支紅藍鉛筆,向小學生一樣在一張紙上畫來畫去,不知道在做些什麼。
楊得志心想:這應該就是師部的一個文書吧!機關和連隊就是不一樣,這人要是到我那兒當兵,我是不會收留他的,實在是太瘦小了。
然而,當從政委口中得知,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尋淮洲師長時,楊得志不由得大吃了一驚。
尋淮洲頓時也大笑了起來,對楊得志說:“你是不是看我身不過五尺,不像個師長的樣子啊?”
這段故事,被記載進了《楊得志回憶錄》中,這是楊得志初見尋淮洲時的場景。
後來,尋淮洲大膽啟用楊得志,將他從管理科長直接提拔為團長,參與指揮作戰。
1936年,楊得志被調到紅一師任副師長,師長是威名赫赫的陳賡大將。
而幾場仗打下來,陳賡對尋淮洲這種獨具的慧眼,已經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當時陳賡還拿楊得志開玩笑說:“你看起來文質彬彬的,像個教書先生,當年尋淮洲那小子從哪看出來你會打仗?”
彭雪楓還插話道:“箇中緣由,其實也很簡單。打起仗來,尋淮洲是個大鬼精,楊得志則是個小鬼精,兩個人都‘鬼’得很呢!”
新中國成立後,原是尋淮洲部下的楊得志被授予上將軍銜,而尋淮洲卻英年早逝,著實令人可惜;倘若他也參加了授銜儀式,最起碼也是個大將。
其實,不僅是楊得志,後來的那批開國將軍中,有很多都曾在尋淮洲的領導下作戰,比如“第一大將”粟裕就是典型的例子之一。
粟裕比尋淮洲要年長5歲,入黨也比尋淮洲要早一年。
粟裕曾回憶說:尋淮洲是一位在革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優秀軍事指揮員,他艱苦樸素、作戰勇敢、機智靈活。
實事求是地說,粟裕對尋淮洲的評價是非常客觀的!
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再到紅都瑞金,尋淮洲跟隨紅軍先後轉戰於湘贛邊界、三戰閩西、九攻吉安,他的軍事指揮能力,確實是在艱苦的革命鬥爭中成長起來的。
1932年12月,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調集40萬大軍,準備對我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
次年1月底,蔣介石趕赴南昌兼任贛粵閩邊區“剿匪”軍總司令,親自指揮此次“圍剿”作戰,並決定採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企圖將我紅一方面軍主力殲滅於黎川、建寧地區。
時任紅一方面軍第二十一軍軍長的尋淮洲,隨即率部參加了第四次反“圍剿”作戰!
戰鬥中,尋淮洲率部成功牽制了國民黨軍幾個師的兵力,確保了紅一方面軍主力部隊取得黃陂、東陂兩個戰役的勝利,榮獲上級特別嘉獎。
尤其是在黃陂戰鬥中,尋淮洲親率二十一軍官兵深入敵後,一舉切斷了國民黨軍第五十二師的退路。
經過長達3個小時的激戰,第二十一軍全殲了國民黨軍第五十二師師部和第154旅第309團,並俘虜該師師長李明。
此外,取道大龍坪、坪口、躍龍坪向黃陂前進的第155旅一個團,也遭到了我二十一軍的殲滅性打擊。
在整個第四次反“圍剿”作戰中,我紅一方面軍共殲滅國民黨軍近3個師,俘虜一萬餘人,繳獲各種槍1萬餘支,創造了我紅軍戰史上以大兵團伏擊殲敵的經典範例。
同年7月,紅二十一軍與紅七軍改編為紅三軍團第五師,由尋淮洲出任師長。
根據上級指示,紅三軍團第四師、第五師和紅五軍團第三十四師共同組成“東方面軍”,奉命執行收復閩西連城、新泉蘇區,以及開闢閩北新蘇區的任務。
之後,他率領紅五師從江西廣場頭陂地區出發,與兄弟部隊一起向福建進軍,入閩作戰幾個月,連戰連捷。
9月18日,尋淮洲部在沙縣木芹山一帶,與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遭遇戰。
戰鬥中,尋淮洲沉重果斷,巧妙指揮,將敵人打得潰不成軍,並一舉將其全殲,創造了一個團的兵力在運動中全殲敵人一個精銳團、擊潰兩個營的記錄。
同年10月,年僅21歲的尋淮洲出任紅七軍團軍團長,成為當時紅軍系列中最年輕的軍團長,沒有之一。
1934年1月,尋淮洲還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一個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居然身居高位,簡直令人羨慕。
儘管當時的尋淮洲年紀尚輕,但其無論是作戰經驗,還是才學德行,都要比同齡人高出許多。
所以,他是完全配得上軍團長這一職務的。
同年七月初,紅七軍團奉命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向閩、浙、贛、皖諸省國民黨後方挺進,由尋淮洲任總指揮。
紅七軍團雖然名為“先遣隊”,但仍保持原來的軍團編制,以尋淮洲為軍團長,樂少華為軍團政委,粟裕為參謀長。
7月6日,紅七軍團在瑞金舉行誓師大會後,正式踏上了征途。6000多人的部隊中,實際的戰鬥人員只有4000人,而且大量缺乏武器彈藥,而他們的前方,則是當時國民黨統治的心臟地區——閩浙皖地區。
在4個月的時間裡,尋淮洲率領抗日先遣隊先後轉戰於閩浙皖贛四個省幾十個縣,行程長達三千兩百多里,成功牽制住了大量的國民黨軍,很好地策應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11月,尋淮洲奉命率部進入閩浙贛蘇區,與方誌敏將軍領導的紅十軍合編為紅十軍團。但期間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尋淮洲被降職為第十九師師長。
然而儘管如此,尋淮洲始終不以為然,仍繼續率部奮戰在一線,並取得接連勝利。
紅十軍團編成後打的第一仗,就是“譚家橋戰鬥”,對手是蔣介石的嫡系——王耀武的補充第一旅。
當時,敵人調集重兵分多路對我紅十軍團實施圍追堵截,企圖一舉圍殲我軍。
我軍在經烏泥關進入到安徽太平縣譚家橋地區時,得知其他敵軍據此尚遠,只有這個補充第一旅尾隨其後,孤立無援。
於是,紅十軍團領導決定利用烏泥關至譚家橋段公路兩側的有利地形,採取伏擊方式,殲滅敵軍大部。
這裡的譚家橋,位於黃山東麓,烏泥關是進入譚家橋地區的一個山隘口,其東側有一個制高點,向北有一路小山坡。
12月14日上午時分,敵補充第一旅進入到設伏地區後,我軍突然對其發動進攻。
戰鬥開局打得很順利,但敵人很快就調整了部署,集中力量進攻我軍戰鬥力較弱的第二師和第二十一師。
兩個師的指戰員奮勇反擊,但終因不擅長於正規作戰,第19師又增援不及,導致其陣地被敵軍沖垮。
接著,烏泥關制高點也被敵人奪去,形勢漸漸利好於敵軍。這時,尋淮洲親自率隊奪取制高點,首次猛攻,就重新將制高點奪回,但他卻不幸中彈,身負重傷。
12月16日,當部隊轉移到皖南涇縣的茂林地區福官墩時,尋淮洲因流血過多,壯烈犧牲,年僅22歲。
在尋淮洲彌留之際,還反覆唸叨著:“北上抗日,消滅敵人……”
一代將星,就此隕落!之後,萬分悲痛的戰友,含淚將尋淮洲的遺體安葬在了潘村螞蟻山腳下。
儘管尋淮洲已經犧牲,但喪心病狂的敵人仍不肯放過他!第二天,王耀武就派出一個步兵連全力尋找尋淮洲的遺體。
這個步兵連一路找到了螞蟻山下尋淮洲的墓地,將他的遺體挖出來照相,以作為尋淮洲確實死亡的證據。
但這還沒完,窮兇極惡的敵人殘忍地割下了尋淮洲的頭顱,用粗布和石灰包裹著去向上級邀功請賞。
紅軍游擊隊員和當地人民群眾懷著無比悲憤的心情,將尋淮洲烈士的遺骸暗中移葬於螞蟻山的隱蔽處。
尋淮洲犧牲後,紅十軍團主力進入懷玉山地區,結果被敵人以十四個團的兵力團團包圍。
戰至1月29日,紅十軍團指戰員由於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方誌敏因叛徒出賣被俘。整個方誌敏部,只有粟裕帶領少數部隊突出重圍,繼續堅持游擊戰爭。
方誌敏被俘後,曾在囚牢中寫了一篇名為《我從事革命鬥爭的略述》的文章,其中對尋淮洲這樣評價道:
“十九師師長尋淮洲同志,因傷重犧牲了!他是紅軍中一個很好的指揮員,他指揮的七軍團,在兩年時間裡,打了許多有名的勝仗,繳獲敵槍6000餘支、輕重機槍300餘架,並繳獲到大炮幾十門。”
1938年5月,時任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陳毅率部途徑茂林時,親自帶領部隊為尋淮洲掃墓。
在離開前的晚上,陳毅親自為尋淮洲起草碑文,並請當地石匠連夜將碑文刻在石碑上。
碑文這樣寫道:“……尋同志為紅軍青年將校,以游擊戰鬥著稱,畢生為革命利益、民族利益犧牲到底,實在足為抗日戰士之楷模……”
1978年5月,時任中央軍委常委、已經是古稀之年的粟裕大將第三次來到譚家橋。他默默地坐在一處巨石上,久久不願離開,似乎在追憶當年那場艱苦卓絕的戰鬥,以及那個作戰勇猛的紅軍年輕戰將——尋淮洲。
1984年2月5日,粟裕大將在北京病逝,遵照他生前的遺願,將部分骨灰安葬於譚家橋。
2009年9月,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尋淮洲被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而今天,位於湖南省瀏陽市社港鎮,尋淮洲少年時期生活的那個小村莊,已經被更名為“淮洲村”,而在村口,還有一尊巍然挺立的尋淮洲將軍的雕像。
尋淮洲雖然去世了,但他身上那種頑強不屈,英勇奮進的精神,卻永遠留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文章的最後,讓我們一起為尋淮洲將軍,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