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著名放射化學家、教育家,我國核燃料工業的主要開拓者,共和國放射化學學科奠基人楊承宗誕辰110週年紀念日。謹以此文緬懷先生!
//
師承居里,學成歸國
//
1911年9月5日,楊承宗出生在江蘇省吳江縣八坼鎮,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32年,他以7門功課全是“最優”的成績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
1934年,經校長曹惠群推薦,楊承宗來到北平研究院鐳學研究所,在我國早期放射化學的奠基人鄭大章的指導下學習放射化學,開展了鈾、釙、鐳、氡等放射性元素的研究。
1947年初,楊承宗赴法國留學並在居里實驗室學習,老師是居里夫人的長女伊萊娜·約里奧-居里。
求學期間,楊承宗成功研究出分離鑭系元素與錒系元素的離子交換方法。利用這一方法可以讓含鈾礦物在稀硫酸溶液中形成絡合鈾醯離子,獲取濃集低含量的鈾,因而在世界核工業得到廣泛應用。
1951年6月15日,楊承宗獲巴黎大學理學院科學博士學位,其論文被評為最優級。6月21日,錢三強從北京發來電報,希望他早日回國工作。當時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提出以55萬法郎高薪續聘楊承宗,但他決定放棄並毅然回國。
1951年,約里奧-居里夫人在楊承宗(左一)博士論文通過後的慶賀會上與其碰杯
回國前夕,楊承宗受錢三強委託,用組織輾轉捎來的3000美元購買了大批與原子能有關的書籍、儀器、藥品等。經費用完後,他還墊上了自己在法國省吃儉用存下的全部積蓄。他還在居里夫婦的幫助下,得到了10克碳酸鋇鐳的標準源和一臺測量輻射用的100進位的計數器,這些都是原子能科學研究的利器。
時任世界保衛和平理事會主席的約里奧-居里先生得知楊承宗決定回國後,對他說:“你回去轉告毛澤東,你們要保衛世界和平,要反對原子彈,就要有自己的原子彈。原子彈也不是那麼可怕的,原子彈的原理也不是美國人發明的。你們有自己的科學家,錢(三強)呀、你呀、錢的夫人(何澤慧)呀、汪(汪德昭)呀。”這番話是對中國人民正義事業的強有力支援,也對後來中央下決心發展自己的核武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
奠定基礎,發展放射化學
//
楊承宗回到祖國後,在錢三強的邀請下,擔任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二研究大組(放射化學組)主任。1952年,近代物理所制定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明確了以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為中心,充分發展放射化學,為原子能應用準備條件的方向。其中,放射化學部分的規劃是由楊承宗親自主持制定的。
當時,我國放射化學的研究工作還處於初級階段,楊承宗便親自編寫相關教材,並在所裡開設相關專業課。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方定曾說,楊承宗教授的《放射化學》是他學習這門新興學科的啟蒙教材。
當時的科研條件十分艱苦,楊承宗帶領幾位青年大學生,從修舊利廢、創造實驗條件入手,逐步開展了一些放射化學研究工作。1953年,楊承宗和助手修復了北京協和醫院廢棄的提氡裝置,該裝置因為長期的閒置和它自身的強輻射性使修復工作非常困難。楊承宗深知其中的危險性,因此只讓助手做一些輔助性工作,自己則在毫無防護裝置的情況下進行修復工作。
修復工作的圓滿完成,不僅為北京協和醫院消除了安全隱患,也獲取了一批珍貴的放射性樣品,為開展中子物理實驗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條件。
1954年1月,近代物理所遷至中關村。楊承宗親自主持設計並籌建了新中國第一個放射化學實驗樓。這座被稱為“放化小樓”的地方是當時國內唯一可以進行放射化學操作的實驗室。正是從這裡走出了新中國第一代放射化學人才隊伍。
為了普及同位素應用,從1956年下半年起,物理所開辦放射性同位素應用講習班,並讓楊承宗擔任了第一期講習班的班長。講習班連續開辦了8期,共培養了5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為我國後來開展放射性核素的應用打下了良好基礎。
1956年,楊承宗主持制定了《1956—1967 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鈾鈽放射化學、放射化學分析、輻射化學的具體內容,併力主將放射性同位素的製備及應用列入規劃之中,確立了放射化學學科未來的發展方向。
//
服務“兩彈”,為國助盾
//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提高國防實力,我國把發展以“兩彈一星”為核心的科學技術放在重中之重。
1960年末,蘇聯撤走全部援建專家,使中國的原子能事業陷入困境。1961年,楊承宗被調任為二機部五所(鈾礦選冶研究所)副所長,主持業務工作。
原子彈用的燃料是鈾或鈽,要想獲得濃縮鈾,需要從鈾礦石中濃縮提取核純二氧化鈾。我國是一個貧鈾國家,鈾礦品位低,礦床種類複雜,鈾平均品位在千分之一至千分之三的鈾礦床約佔1/2。因此,要研發適用於國內不同鈾礦特點的鈾水冶純化技術,難度極大。
楊承宗在五所領導的第一項重大科研任務是核燃料化學分析技術攻關。當時負責生產二氧化鈾的衡陽鈾廠尚未建成,楊承宗帶領五所集體建成了一座鈾冶煉生產實驗廠。
經過三年多的日夜苦戰,他們生產出了足夠數量的核純二氧化鈾和四氟化鈾。與此同時,他們還開展了鈾產品中20多種微量雜質元素的分析測試方法研究,建立起了一整套金屬鈾的質量檢驗方法。在他們取得的幾十項高精尖的科研成果中,有幾項可把鈾的生產流程大大縮減,純化程度大大提高,不僅為國家節約了大量資金、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這其中,凝聚有楊承宗和他領導的科研隊伍所付出的心血,以及他們所作出的貢獻。
//
傾心教育,創辦新大學
//
在實際研究工作中,楊承宗非常注意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常常放手讓年輕人制訂計劃、進行實驗。楊承宗會隨時監督檢查,提出意見,提高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立之初,楊承宗擔任科大放射化學和輻射化學系主任,負責該系籌建工作,主持制定了相關課程設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他曾說,師者最大的心願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很高興看到學生超過自己。
1969年,楊承宗隨中科大從北京南遷安徽。1978年,他被任命為中科大副校長,後又歷任安徽省第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省科協主席。
1979年8月,在安徽省高教局召開的一次會議期間,楊承宗聽到同事聊子女高考問題,萌發出一個設想:能不能給那些分數接近高考錄取線的學生提供一個深造的機會呢?
1980年6月21日,《光明日報》發表了文章《中國科技大學教授楊承宗主張招收一些自費大學生》,隨即獲得了一群教育志士的支援。同年8月,安徽省政府批准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所自費走讀大學,合肥聯合大學。
楊承宗任合肥聯合大學的首任校長,他帶領五位兼職人員,銳意創新,實行“聯辦公助,自費走讀,不包分配,擇優錄用”的辦學模式,成為當年我國高等教育制度的一種創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等多家媒體先後多次詳細報道,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的知名度。
2011年5月27日,楊承宗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他對我國核科技事業的發展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作出的開拓性、創新性貢獻,為人們所銘記,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為原子彈“加鈾”的科學家。
(1911.9-2011.5)
放射化學家、教育家
來源:中國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