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的在軌時間可能會達到半年,而其中的女航天員的生理問題引發了大家對人類是否能在太空繁衍問題的熱議,那麼本文就來討論下,失重環境對人體受孕影響到底有多大?美國和俄羅斯作為空間站的長期使用者,究竟有沒有做過受孕實驗呢?
失重環境對受孕影響究竟有多大?
地球上的生物都是適合一個重力環境下生存的,因此把人體長期置於失重環境中時就會存在嚴重不適現象,即使是經過長期嚴格訓練的宇航員也會遭遇想象不到的困難。
除了運動病這些可以適應以外,其他的生理性疾病人人都無法避免,一般也可以透過鍛鍊或者藥物來調節來適應,但即使如此,宇航員回到地面時仍然會經歷比較長的恢復過程,因為人體適應失重後,再回到重力環境會非常不適應,這個過程無疑需要時間來彌補。
對受孕到底有多大影響?
失重對女性的影響會更大,比如女性的生理期是男性沒有的,生理期是因為子宮內膜沒有等來卵子著床,而黃體酮、雌激素濃度下降造成內膜脫落,會斷斷續續出血數天,這個在地球上會因為重力環境正常排出。
在太空就有問題了,子宮蠕動是沒有方向性的,所以子宮內的血液很難排出,甚至從輸卵管反向到卵巢造成所謂的逆行月經,從而導致疼痛和其他健康問題發生,因此NASA的女宇航員都是透過吃避孕藥改變排卵期來避免。
而且NASA的醫學專家也稱,就現階段而言,似乎只有避孕藥一種辦法,而他們正在考慮的則是可能使用長效避孕藥來降低女宇航員經常服藥的麻煩問題。而我國航天醫學應該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目測神舟十三號如果有女宇航員的話,這6個月時間內,估計也只能用避孕藥了。
萬一受孕:結果究竟會如何呢?
其實有一個比較“超凡脫俗”的想法,只要受孕不就沒事了,不是這樣嗎?那麼在太空受孕過程差別究竟有多大呢?
在瞭解太空受孕過程之間,先來了解下地面上受孕的過程!正常男性大約有上億個精子,但畸形或者活力過低的精子佔了一部分,一般佔比如果大於50%,那麼對受孕結果就會有嚴重影響,很多朋友都懷疑,那麼多精子,怎麼就命中率那麼差呢?因為一般正常受孕大概會經歷如下地獄般的過程:
1、液化,精子剛排出時比較粘稠,液化後才能遊動,在女性體內時可能就會有大量的精液尚未液化就排出了體外,剩餘的還有方向搞錯的,因此真正搞對方向,又有活力的在此時就不多了。
2、獲能,精子在經過宮頸到宮腔與子宮內膜接觸後,子宮內膜會產生α、β澱粉酶解除精子頂體酶上的“去獲能因子”,從而是精子獲得授精能力,稱為精子的獲能,因為必須獲能後才能用頂體酶與卵子外膜反應,溶解透明帶並進入卵子內部。
3、二選一,子宮內有兩條輸卵管,交叉排卵,但精子不知道哪條有,所以此時除了在子宮內迷路的,那麼至少只有一半找對方向。
4、億分之一的幸運,終於到達卵子,頂體酶釋放,溶解透明帶並使精子透過通道進入卵子的質膜,最後到達卵細胞,受精後的卵子外圍形成了新的保護層,不再接受後到的精子。
這受精的四個過程如果跑到太空又會怎樣呢?
首先第一步就比較有趣了,從理論上來看由於沒有重力影響,這個液化後的精液損失應該是極小了,還有精子的遊動,消除了重力影響後應該也非常“輕鬆”,從理論上來看,應該會大幅度增加受孕機率,不是這樣嗎?
不過有熟悉失重環境的朋友一定會狠狠地指出,失重後男性體液都上湧到了上半身,這下半身血液分配減少,功能上應該影響應該還大,但問題是人是活的撒,自然受孕不行,那麼人工受孕不就結了嘛!
美俄究竟有沒有做過太空受孕實驗?
理論分析結束了,那麼究竟有沒有實踐操作過呢?畢竟傳聞還是很多的,其中最著名的一個就是法國著名科普作家皮埃爾·科勒(Pierre Kohler)在《最終任務和平號:人類歷險記》中描述的NASA在1996年時完成Sex in space的任務!
據皮埃爾·科勒稱在太空梭上天之前,超級計算機就在地面進行了失重狀態下的人體自然受孕體位模擬,據說模擬了20個不同的POSE,其中比較好體驗的有10個,但只有4個不需要外人或者工具輔助,最終完成實際操作的則是STS-75航次,熟悉的朋友一眼就看出這是一次太空梭任務。
但筆者去查詢了STS-75航次的任務,結果發現7名宇航員都是男性,這讓大家的滿懷期待的心情如墜冰窖。不過更早些時候還有一次任務非常值得期待,1992年9月12日奮進號太空梭STS-47航次任務中,馬克·李和詹·戴維斯夫妻雙雙飛向了太空。
原本在1986年的挑戰者太空梭出事後,夫妻不得執行同一項任務已經被嚴格執行,但這兩位大神公佈時已經來不及更換宇航員,只好硬著頭皮讓他們上天了。但好死不死的是兩夫妻死不承認在太空發生了親密關係,即使在離婚後也守口如瓶,因此到現在為止大家也不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試圖嘗試過。
而且無論是NASA官方還是RKA(俄羅斯航天局)都是同樣的口徑,都堅決否認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比如《衛報》記者與NASA官方確認時得到的結果是否認的,2011年4月份,莫斯科生物醫學問題研究所副所長瓦列裡·博戈莫洛夫 (Valery Bogomolov) 稱俄羅斯不存這樣的研究。
延伸閱讀:大鼠在太空中受孕實驗
大鼠在太空的受孕試驗倒是早就實施過,種花家翻到了1997年10月份發表的一篇論文,標題是《Rat gestation during space flight: outcomes for dams and their offspring born after return to Earth》(太空飛行中的大鼠妊娠:母鼠及其返回地球后出生的後代的結局)。
目的是在接近零重力、太空高輻射環境中是否會影響哺乳動物的妊娠與後期胚胎生長等情況,執行任務的是亞特蘭蒂斯 (STS-66航次任務),過程是在太空中懷孕,並度過最初的10天,然後返回地球做後續研究。
結論是母鼠在回到地面後運動不足,這是屬於失重後返回地面的適應過程,一般性影響,另外發現失重環境經歷過的母鼠在圍產期內發病的可能性會增加,當然還有一個更有趣的結果,失重環境中受孕並生產大鼠幼崽雌性比例要比雄性高很多。
另外在生長期內體重變化呈現了與地面生產的大鼠比較大的區別,但後期運動技能的發育似乎並沒有大的影響,當然關於大鼠受孕案例也就這十隻大鼠,暫時筆者還沒有翻到更多的論文,如果有後續會補上。
那麼問題來了,假如人類在太空受孕的話,到底是生男多還是生女多呢?不過這個問題暫時應該是無解了,畢竟各國還是守口如瓶,最近也不會開放民間人士做這方面的試驗,不過在未來數十年內一定會有一個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