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中國上古神話,一軸人類與大自然抗爭的畫卷便徐徐展開:母神女媧修補蒼天護佑子民,神農氏遍嘗百草開創農耕文明,精衛鳥銜石木以塞東海,大羿不畏強暴射九日拯救黎民,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愚公誓要窮盡世世代代移走王屋太行二山-----。諸如此類的神話傳說,在逐水草而居的人類歷史上生髮 ,並世世代代流傳。
太行山脈北起陰山、燕山山脈,沿東北-西南方向綿亙千里,如一條巨龍盤桓在古老廣袤的北方大地上,巨龍脊樑上的最高之地就是上黨大地,“居太行之巔,地形最高,與天為黨”。古上黨地區,地處黃河中游,雄踞太行山脈南端,西北有太嶽山系的餘脈,西南接中條山,在它的腳下,濁漳河一路歡歌,流經河北河南,進入海河水西的南運河。山雄水秀的上黨大地,創造了輝煌的地域文明。自春秋戰國以來就一直是歷代不斷的遠古神話傳說密集區,其源流之原始、密度之集中、內容之詳備,尤其是歷代相沿不斷、循序而下的特點及現存的大量各類傳說的遺蹟、遺存等,是全國其它地區無法比擬和取代的。神話傳說固然不等同於史實,但大都折射著或多或少的史影。上黨古神話傳說,既是一種原始文學,也是自成體系的文化現象,從這些神話傳說中,我們亦可窺探出原始初民的物質和精神世界。
女媧補天的救民智慧
“媧皇廟在西南天台山,相傳即煉石補天處,名望兒臺。”“在縣西南二十里處,高六十九丈,週二裡,四周平坦,日出人皆無影。傳媧皇煉石地,名望兒臺”—《潞安府志》
在長治市上黨區北呈鄉天台山上有一處不算甚高的土臺,每逢夏至日,不管是旭日東昇的早晨,還是烈日炎炎的中午,或者是夕陽西照的傍晚,此臺任何一個地方都沒有陰影。清代程子玿曾賦詩讚嘆:“莫怪此鄉風最古,補天原有聖人臺”。這個聖人臺,在當地被稱為望兒臺,也叫無影臺,便是傳說中女媧補天的煉石臺。
小小一個土臺,見證了千萬年前那場“四極廢,九州裂 ;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爁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的慘烈,催生了“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的希冀,承載了浩劫後“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初民們劫後逢生的喜悅。《淮南子.覽冥訓》用九十一個字,為上古時期那關係人類存亡的大洪水中,華夏民族的母神——女媧自救救民的場景和智慧作了畫像:她在天台山上架起高爐,煉了九九八十一天,五彩石終於化成了岩漿,女媧用岩漿把天的裂縫補好,用爐草灰鋪在地上,把水吸乾,據說上黨盆地的大片平原就是女媧用爐灰鋪成,一些地方能從地下挖到黑土,人們說那就是當年用來吸水的爐草灰。
女媧補天,是另一類版本的原始先民治水,也是先民自救及救人智慧的展現:殺惡怪,是消滅部族的外辱和內敵;煉五色石、蘆灰鋪地是就地取材,化腐朽為神奇;是一個簡化版的立國建設縮影。早期人類,是逐水草而居的——世界四大古文明的發祥地,對應四條大河而生: 巴比倫文明——巴比倫河、埃及文明——幼發拉底河、印度文明——恆河、中華文明——黃河。從有人類開始,就是在既依賴水又管理水的輪迴中前行。大雨滔天洪水氾濫,摧毀了原始人類賴以藏身和躲避天敵的洞穴 。面對大自然的淫威,人類無疑是弱小的,逃避是人趨利避害的本能。所以在《聖經》中出現了“諾亞方舟”,人類選擇了逃離;而與“洛亞方舟”同時期的“女媧補天”神話,人們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積極的、知難而上的進取精神,後來的大禹治水,也是這種精神的一脈相承和華夏式智慧的延續和發展。
從許多現存的資料推測,女媧補天,是人類與自然抗爭的縮影。“四極廢”“九州裂”,即可理解為山崩地裂的自然災害,也隱含著族群爭鬥和分裂。《論衡.談天篇.》說“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天傾地陷中,女媧帶領她的族群奮起反抗,補蒼天,斷鰲足,殺黑龍, 積蘆灰----,大洪水退去,風調雨順,邪惡者退敗消失,四海昇平-----
在上黨地區,有關女媧的傳說非常多,並留存有許多祭祀女媧的祠廟:潞城市戚里店媧皇聖母廟,襄垣仙堂山媧皇宮,襄垣城關鎮媧皇廟,平順中五井鄉堡溝村東北媧皇宮,平順東寺頭鄉井底村媧皇廟、陽高鄉鷂坡村東北媧皇宮,黎城平頭鄉嵐溝村三皇聖母廟,廣志山巔媧皇梳妝樓,武鄉韓北鄉下合村媧皇聖母廟。 以長治為中心,臨近省市也擴散流傳著女媧補天的傳說和遺蹟,主要分佈在黃河流域和太行山沿線:晉城市磨齒山媧皇廟,陽城縣南郊祭祀女媧的高媒神祠(百子廟);運城的風陵渡,臨汾洪洞的媧皇陵;平定縣東浮華山的女媧廟,河北涉縣響堂山的媧皇宮等,這些有關女媧神話及其信仰“遺蹟”的記錄中,很明顯的看出,女媧和上黨的關係非常密切,沿上黨輻射出方圓千里,是以遊牧、漁獵、採摘為主的母系氏族的縮影,又有人類從遷徙到定居的影子。每一個神話故事,都是人們內心善念的外在體現,它寄託著人們對天命的敬畏,對正義的期盼,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對幸福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