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訊息,據河南日報報道,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行的“考古中國”重大專案重要進展工作會上釋出舊石器考古重大發現。在河南魯山這個地方,在一處名為仙人洞的地方發現了距今3.2萬年古人類的化石,那時候在全世界人類都還沒有誕生文明,文字還沒有誕生。
據報道,河南魯山縣仙人洞遺址發現距今3.2萬年人類頭骨化石,這意味著3萬多年前,就有早期現代人在中原出現。從結構上看,這處古人類遺骸已經有現代人類的特徵,主要是顱骨、上下頜、脊椎、骨盆等構造,這是目前在河南境內發現的距今時間最短的現代人類的遺骸。說是現代人類,其實是從時代劃分上,他們有了現代步入文明的人類某些特徵。
仙人洞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觀音寺鄉境內,海拔576米,是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洞穴遺址,處於陡峭崖壁上,在原始時代古人類居住在這樣的環境中有利於躲避盲獸的襲擊,所以遠古人爬樹、爬山的能力都比較強,經過若干萬年後,堆積層中保留了豐富的資訊,至少3層出土人類遺存。該遺址的重大發現是在上部地層出土人類頭骨化石和牙齒。
目前對從這個地區獲得的兩件人類頭骨殘塊所做的初步年齡測定得出距今3.2萬年、1.2萬年的資料,其中距今3.2萬年的骨塊來自額骨,厚度在現代人變異範圍之內。而且在整個平頂山地區內,目前發現40多處洞穴,其中10處洞穴有人類活動的痕跡。與周邊發現的40多個洞穴相比,仙人洞在當時算是一個“豪宅”了,基本上能住10個人左右。
更為重要的是,這次發現不僅發現了古人類的遺骸,還發現了土、石頭製品,說明這種古人種具有自行設計、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是現代人類的特徵之一,包括石片、刮削器和斷塊,剝片方式為錘擊法,屬中國北方傳統的石片工業範疇。還出土了很多動物的骨骼遺骸或者化石,顯示了當時這群古人種的食物習性。包括普氏原羚、馬、山羊等16科22種,呈現典型的晚更新世北方動物群面貌,初步測年顯示其生存年代為距今約4萬—3萬年。
在骨頭的研究上,可以透過顱骨、上頜、牙齒等構造、磨損特徵來了解古人類演化遷徙的歷程,判斷演化遷徙的脈絡。加上週圍石器的特徵,可以更好地判斷這群古人類的遷徙歷程。據分析,該遺址出土的人類化石及相關材料對於研究中國-東亞早期現代人群的演化過程和特點,分析該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的連續發展和當時人類的文化特點、適應生存方式和古環境背景。
長期以來,在民間對於人類進化遷徙都存在一定的偏見,因為似乎只能靠化石瞭解,可是化石和現代人還是有一定差別,而且化石的缺陷在於存在時間上的斷層,僅僅靠化石是不能得到從古猿到人類這一進化脈絡。
化石需要被埋葬後經過上萬年的歷史才能產生,古人類的化石必不可免地會出現時間上的斷層,這就讓一些反進化論的人認為,人類的進化遷徙有斷層。其實並不是斷層,而是化石形成的艱難導致的,找到幾百萬年前到現在所有年份的化石,基本上是不可能做到的。
對古人類的研究已經基本上摸清了人類進化遷徙的歷史,根據現有的化石以及化石周邊的人類遺蹟(人造的石器、人類使用火焰後遺留的炭堆等),現代人類已經基本清楚人類的進化遷徙歷史,因為世間如今也只有人類有一脈相承的製造、改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也只有人類有自行生火的能力,所以在古代化石周圍發現石器、炭堆,就可以基本確定是人類的祖先。
對整個人類演化遷徙歷史的瞭解,基本上也是透過這裡的途徑,不過真正在古人類學中,還有更多的方法,比如根據牙齒的構造(不同生物由於牙齒用途的不同,食物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磨損和不同的牙釉質構造)、系統發生學(生物某一器官組織的演化歷程,比如現如今的陸地動物,只要是有爪子的,很多都是5指,這就是有共同的祖先),這樣可以把握生物進化的脈絡。
對於中國人的進化遷徙的起源,一直存在爭議,其實對於整個人類的進化遷徙歷史都這樣。因為不同地區的人類有不同的文化,有些還出現了區域性的文明,比如中華文明和瑪雅文明就有很不同的特點,這就導致一些“人類多地起源”觀念的產生,所以最直接還是要尋找演化學上的證據,來證明人類進化遷徙的歷史。
這一化石的獲得可以填補一定的空缺,以後再發現差不多時間脈絡上的化石,加上差不多時間的石器等,就可以更清晰地分辨現代(古代)中華大地上居民的演化遷徙歷程,排除很多不必要的紛爭,尤其是民間的一些懷疑。在古生物、古人類演化的歷程中,有更為嚴謹的判斷方式,這些方式是基於科學的,是難以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