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論書法和繪畫
1、
醜書以醜為名,因為太醜,大概99.99%的人都感覺醜。這四個九,用在標註黃金純度,名為“四九金”;用在標註醜陋,是頂級醜,大家都認為醜。
文化人的普遍感受最真實。把漢字寫得七歪八扭、枝斷乾折、形體散架,丟失了文字形態,看著不難受才怪!就像形容一個病入膏肓的人,說他病得脫形,就是指模樣沒了人形,很難看。
一切審美物件都有形象規定性,或稱形象規格。字有字形、人有人形。我們更可把它叫做“審美規格”(重要新名詞)。一旦出格,必然出醜。
那麼漢字的“形”或“審美規格”是什麼?
按照專業分類,分為篆書、行書、隸書、楷書和草書五大類、五種符號系統。
按照書寫的完整性和流利性的通俗品鑑,只分兩大型別:一是工整字型,二是潦草字型。
工整字型是完整筆畫的標準字型,潦草字型是簡化的書寫形體。它們的特點,前者是筆畫完整的基本結構,後者是書寫的流利型抽象結構。它們的形,分別是符合基本結構和符合書寫便利化結構的形態,兩者都形成標準符號系統,為漢字讀寫人群所共識。
反觀醜書,它已嚴重脫離標準型別和系統,亦即脫離漢字元號特徵的審美規格,所以文人墨客大都感覺醜陋,認為醜書褻瀆了漢字。那些不懂中文的外國美術家和學者評論書法,定性為線條藝術,此觀點暴露出漢字元號的文盲偏見,是定性錯誤;否則,用油畫筆隨意畫的線條也是書法了。
或許有人會說,書法有五大型別多樣風格,隸書、楷書筆法迥異,小草、狂草變化萬千,哪有統一的標準符號,你的符號論定性也不正確。
但誰說符號型別不能多樣化?人類數以千計的語言,相應文字元號品類繁多,書寫都有美醜之分。
關鍵是書法為何產生美感?為何符合漢字各類符號標準就是美的呢?這是美感發生機制的問題。
2、
現代美學研究揭示,美感是審美物件觸發的良性心理活動,而非物件本有特質在審美主體心靈上的反映。楚王愛好細腰,唐人迷醉豐腴;這種審美矛盾如同萬字符的遭遇,在古代東方代表祥瑞,但在現代西方是邪惡的象徵。一樣的東西,美醜截然相反,這是主觀因素導致的不同審美結果。
人心如同電腦硬體,植入不同價值觀及其邏輯建構的軟體,產生不同的善惡判斷。
審美也是這樣。探究人類的進化規律,或者以造物論作推導,都得出一個相同結論,即美感是生存生活的趨利避害導引機制的產物——事物被主觀鑑定為良、善、利、好、高、大、上等“善類”,或引起相關此類的良性心理活動,即產生美妙快樂的感覺。反之,鑑定為邪惡或引起相關厭惡類的心理活動,就產生醜陋感受。這種關於美醜的主觀識別和觸發,康德名其為主觀感知,黑格爾判定為理念的顯現。
當然,這樣的論斷必定會引來一些反對意見。有人會問:你是不是滑入唯心論了?是不是把美感和快感混淆了?如此這般,吸毒者、偷盜者的邪惡意識和慾望帶來的快感,也可登上美感的大雅之堂了?
這些問題在數十年前的美醜本質大爭議時代曾被反覆提出過。出現這種想法的原因,是沒有把美感機制的產生,放到人類意識和情感進化史的總體關係上考量,沒有注意到美感和醜陋感是人類對善惡、利弊和良莠等物件作對立識別、並引起不同心理反應的總體性關聯的產物。也就是說,美感和快感所對應的事物性質,在進化來源上是總體一致的,屬於“善類”。個別人的偏差性心理內容,藉助美感反應機制產生快感,不能否定總體關係的定性。
美,就是良性心理活動的主觀觸發。
3、
關於書法。
漢字文化圈外的受眾觀察書法作品時,欣賞不了真正屬於漢字書法的美,這是不爭的事實。即便懂現代漢字,但不懂篆字,對篆書作品的美感也很微弱。而從漢字文盲到熟悉漢字,進而研習了書法,此過程中美感飽和度快速增長。再從工整字型到小草直至狂草的廣泛識別和熟練使用,美感呈幾何級別暴漲。這是每一個不斷提高漢字識別能力和毛筆書寫能力的人,所取得的深切體會。
這個過程告訴我們,能否看懂、書寫和理解漢字及詞文意涵,是能否觸發審美心理活動的關鍵。在欣賞書法作品的審美主客體關係中,有三個關鍵要素:
第一是漢字的結構符號,即作為書法作品“審美規格”基本特徵的漢字結構,是書法美感區別於其他視覺藝術的核心要素。透過筆劃相互搭配的結構關係,顯示結構特徵,以結構符號代表名稱和概念。
第二是字型風格符號,它是書寫標誌、筆劃標誌和字形整體風格相統一的風格特徵。書寫標誌同時也是筆劃標誌和結構符號強化標誌,這是書法造型美化的最基本原因所在。
其中,書寫標誌是指凸顯書寫特徵及其風格的標誌,筆劃標誌是指強化筆劃特徵的標誌。如:筆劃“橫”的寫法,隸書是右傾頓筆開頭,向右弧形橫拉後再右傾頓提結尾;楷書是左傾頓筆的開頭,向右微翹直拉後再左傾頓筆結尾。這種由筆劃兩端頓筆或頓提筆組成的完整筆劃形態,既是筆劃書寫風格的標誌,又是強化筆劃符號特徵的筆劃標誌,兩者統一為一種形態。
筆劃的這種形態處理,是透過線條兩頭加重和中間拉長的拽拉線感覺、以及筆劃書寫特徵,使線條符號感和書寫感加強,從而使觀賞者觸發識別符號和書寫行為的良性心理反應。如果把線條寫成一頭粗大、並向另一頭尖提的三角形,失去線條標誌和特徵,觀賞者產生削斷和畸變的心理感受,難免感覺醜陋。
而字形整體風格是指筆劃基本結構基礎上書寫標誌的強化和風格化排列組合方式,加強了結構符號特徵。如隸書和楷書對單個“古”字的書寫,上部一橫的寫法,是把兩頭的頓筆或頓提筆作誇張式加粗,整體筆劃加長,使“古”字的整體結構符號特徵更加明顯。各種字型風格對橫豎撇捺點勾的頓提挑勾和拉長等書寫標誌作誇張處理,都是這個效果。
在整體字形上,隸書的扁圓,楷書的方正,魏碑的稜角,草體的各種型別,也都是整體形態的風格化結構符號強化。
風格符號是加強結構符號特徵和書寫感、引起內模仿的情感要素亦即審美要素。
第三是審美主體的漢字認知和書寫能力,即熟悉符號系統及代表的含義,具有書寫的切身體會和操作能力,從而具備書寫內模仿能力。有過書寫訓練的人,對書寫標誌和風格特別敏感,極易引起書寫內模仿心理反應,感受優質製作的書寫過程,產生識別、理解、舒適、抒情、興奮、愉悅和成就感,這些心理活動集合起來就是一個字——美。
良好的書法作品,讓人一目瞭然地辨識筆劃型別,看清字形,秒懂字義。王羲之的雋秀、米芾的灑脫、柳公權的清澈和顏真卿的傲骨,無一不以鮮明的風格特徵代表和強化結構符號特徵,顯示單字,提示文義。
書法作品適配詩情畫意的詩詞文章,或婉約嫵媚、或氣勢磅礴,或戲玩幽徑、或洞徹彌彰,每每英雄美人、兒女情長。當國人在賞讀中藉助風格要素識別到結構要素和文字深義,良性心理活動層層開啟,疊加暴漲,美感油然而生。且觀賞者學識越豐富,聯想越廣泛和深入,美感飽和度越強。
4、
再說繪畫。
常人有無繪畫練習經歷,對影象的感覺是不同的。從未學習繪畫的人喜愛具象圖景,包括清晰照片和超寫實繪畫。對線條飛舞的速寫、大筆觸寫意的國畫以及印象派油畫的輪廓線和點彩風格均少有好感,甚至反感。
但學繪畫的人感覺相反。一個到處斷垣殘壁、枯木亂草的古鎮,用素描、水彩和油畫的線條及色塊勾勒塗抹出來,能讓習畫者仙指撓心般美得發癢。只是一般學畫者只知其美,不知其所以美。
其中的奧妙與書法相同。
繪畫的美感要素也是三項:結構要素、風格要素和認知要素。寫實類油畫、水粉畫和水彩畫的結構要素是塊面和色彩,風格要素是提煉或誇張的物體質感和筆觸質感。
傳統中國畫和西方印象派繪畫等符號化和寫意類的繪畫,結構和風格要素與書法接近,是結構符號、風格符號。繪畫的結構符號是影象的基本輪廓。風格符號是超越物件實際形態、渲染情感的露骨筆觸和誇張輪廓結構,兩者是互為你我和加強結構符號特徵的筆觸標誌和輪廓標誌。其中筆觸標誌是指各種畫筆留下的明顯筆觸痕跡。輪廓標誌是指情緒化、超越實際形態和視覺特徵的各種輪廓線和整體結構。如突出繪畫整體塊面感的大跨度剛直轉折結構(專業術語:畫得方),表現心靈傷痕、靈魂震顫的破缺線、短波形結構,強調滄桑感的粗曠厚重和枯筆結構,表現輕鬆隨性的細柔筆觸等。又如,畫圓形,變成線條彎曲的橢圓或橄欖形;畫正方形,變成邊長不一的四邊形;帶來情緒化和充滿畫筆痕跡的圖形。趙孟頫《秀石疏林圖》題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與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即指將書法筆觸筆法融入繪畫的技法。
有些人學畫一輩子,作品影象和真實的人形與物品十分接近,很象照片,或者輪廓線勾勒很準確,但畫面就是呆板、俗氣,缺乏藝術美感,水平停留在畫匠的檔次上;原因是作品缺少作為繪畫標誌、能夠引起行家們共鳴的誇張輪廓與情緒化筆觸。
傳統中國畫派中,使用結構符號和風格符號最典型的畫家,是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和後民國時代的齊白石。一個以簡潔流暢的水墨筆觸,寫出山水、花鳥和魚蟲的神形兼備的輪廓符號;一個以大色塊和硬朗的線條筆觸,兼具輪廓符號和色彩符號,幾乎把意境砸在觀眾面前。齊白石說:“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一語道出了寫意繪畫的審美奧妙。
西方傳統繪畫的符號化最高境界,是現代印象派繪畫。如莫奈靈動的點彩、馬蒂斯放蕩不羈的輪廓線和平面化鋪色,梵高扭曲誇張的輪廓、筆觸和色彩飽和度。
欣賞此類作品,審美主體的主觀條件是對影象結構要素和風格要素的認知能力亦即審美能力,這是繪畫作品審美的認知要素。這種審美能力是透過繪畫訓練造就的對結構要素、風格要素的理解力、內模仿能力和想象力,透過符號鎖定神形,透過筆觸引發揮毫構圖、恣肆著色的聯想和內模仿,營造出佳景意境,致美感如泉洶湧。
中國傳統的山水風景畫,有西洋油畫難以企及的美妙風格。傳統文人觀賞壯美自然景色時,總是感慨江山如畫,卻不知究竟是山水為繪畫提供了美感,還是繪畫給山水增添了秀麗。明代松江畫派大師董其昌說:“以蹊徑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但古今文人只感慨江山如畫,卻無畫如江山的抒情或比喻,此間暗藏的真相是——有無文化薰陶,特別是繪畫修養,對山水審美的心理過程完全不同。目不識丁的鄉野村夫,厭惡窮山惡水的苦困,總笑書生痴迷荊棘頑石。這些苦命人不識廬山真面目,缺的是觸發審美聯想的必要素養,即特定規格的審美能力。而當人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充分的繪畫訓練,直面水墨重彩的畫面,靈性審美意念悄然啟動。幾乎不由自主,力透紙背的繪畫符號,攪動了握杆潑墨的浪漫情懷。從符號到情景,從玄關到秘境,浮想聯翩、逸興遄飛,美感密碼譯出的都是詩詞文章。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是傳統中國文人最喜愛的情景佈局。再將視閾變為廣角,品味當年王勃的詠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依然感覺美不勝收。千餘年來,這一直是文人騷客歎為觀止的勝景。
中國畫的山水中,藏著《詩經》、刻著《楚辭》,寫滿了唐宋詩詞和慷慨文章,意境無窮。
而發現它的美,必須有特定規格的審美能力。
5、
再來鑑定醜書。
毫無懸念,醜書丟失或毀損了漢字的結構符號即審美規格,更無加強符號特徵的風格系統。字型結構和筆劃扭曲、混亂、破損、離散,讓人困惑、迷惘和痛苦,令思緒梗阻、聯想破碎,重創美感觸發機制。
對醜書的觀感,常如百層高樓跳下一人,首身分離、軀幹斷裂、血灑一地。又逼人想到凌遲、車裂、炮烙、腰斬、削首、剜目、剁手和斷足之慘狀。
它不醜還有誰醜?
6、
想必醜書擁躉要來年諷刺和詰問:
“你是在譴責畢加索吧?是在聲討立體派繪畫吧?”
如果用傳統的一維視角和具象標準來審視畢加索的繪畫,的確能看到破碎扭曲的形象,甚至產生醜陋和厭惡的感覺。
但當你調整審美標準,結果大不一樣。
立體派產生的文化背景,是現代科學探索時空維度的青春期、興奮期。從早先25維結構的發散思維,到數學理論走向自洽的十維空間加一維時間,科學想象帶動了藝術創新。立體派就是把多維時空圖景拼接到二維影象中,正面、側面、過去和將來等各種時空維度在一個平面上表現出來,使圖案的資訊量和表現力大增。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打破單一視角影象的審美規格,建立了多維視域規格。
這是新建符號系統、提升認知和審美能力、創新審美規格的藝術革命,它的最大歷史價值,是推動了具象繪畫向抽象繪畫的轉化和多種視覺藝術的誕生,同時迎合了現代社會城市建設和商品設計的龐大市場需求,帶來了絢爛多彩的大美世界。
7、
相比於繪畫的創新,書法的審美規格是有嚴格限制的。
書法不能脫離文字,即便是類似抽象形態的狂草,也是文字書寫的流利化,以特定簡化符號代表名稱和概念,組合成詞句。
但醜書拋棄了書法的審美規格,卻號稱書法,確實是東施效顰的失敗嘗試。
法門
2021年9月寫於上海松江龍興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