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
小亦為大家講述了亦城史話
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今天我們精彩繼續
讓我們穿越時光的長河
一起來了解小紅門的變遷
小紅門
小紅門位於北大紅門東側三里許涼水河東岸。雖然僅是座一洞門,但由於建在了高坡上,所以顯得格外高大。與西邊的大紅門相對而稱“小紅門”。
從史料記載看,小紅門闢建的時間應早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增添的四座苑門(“康熙二十四年三月,奏準南苑內原有五門又添設鎮國寺門、黃村門、雙橋門、回城門四座共九門”—-《總管內務府現行則例》)。顯然,史料中所記載的“原有五門”即包括了小紅門。但遍查史料,也沒找到闢建小紅門的確切時間,估計在清初的可能性較大。
為什麼要在此闢建小紅門,看一看南海子所形成的用地分佈就知道了。在一幅繪於清代的《南苑總繪》輿圖上,南海子東部地區,其標繪的主要功能除了養牲地即是耕種地。牛圈、羊圈、豬圈、鹿圈,甚至還有駱駝圈,大都設在這一地域。另外,這裡還是皇糧莊、菜園的分佈區。每年都要有大量的副食庖廚用品運往皇宮。如果都由北大紅門運出,顯然太不方便,也會對皇帝輦車的出入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在這裡再闢一座苑門就不足為奇了。
小紅門和其他南海子苑門一樣,清朝派正黃旗或鑲黃旗族人把守,成為這裡最早的居民,當地人稱他們為“黃帶子”。主要有特、雙、思、趙、郭、揚、徐、何、李姓等人家。其中特姓為門君,李姓為把總,楊、何二姓為莊頭。筆者的姨夫特文遷即是小紅門守門人後代,記得小時候我曾問姨夫為什麼姓“特”?記得姨夫說,他們的先人是蒙古人,族姓很長,“特”是最後一個字,是隨一位皇太后來到京城的。長大了才明白他們的族姓應該是“博爾濟吉特”,而這位皇太后顯然就是輔佐了順治、康熙兩位皇帝的孝莊太后。此“特”姓與北大紅門和雙橋門的“特”姓同屬一族,均為“博爾濟吉特”。
把總李家據說是守備南海子的秩正七品官,直到民國時期仍是小紅門地區首屈一指的大戶。據當地老人講,李家是個大四合院,瓦房是前出廊後出廈,門前有上馬石,非常的氣派。
小紅門外與北大紅門、西紅門、東紅門外一樣,均是南海子周邊最繁華的地方。每月逢二、五、七、十為集,街上店鋪林立,買賣興隆。由於地處菜區,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自清末到民國,這裡即形成“人市”一條街。每天天剛麻麻亮,大街的牆根兒下就已蹲滿了來自十里八村的貧苦農民,他們都是來這裡等著東家僱傭的。聽老人說,小紅門菜園的活可不好乾,夜裡三點就得到菜地上工了,一直幹到上半晌才吃早飯。由於東家特意僱有身強力壯且吃飽喝足的“刀子頭”前面領幹,而這些還空著肚子剛來的農民大都跟不上“刀子頭”的速度,所以有一半兒人還沒等到吃上早飯就都給累跑了,東家落了個白使喚人。
筆者的祖母曾講過立冬砍白菜到小紅門給菜東家擇菜的事兒:起大五更來到菜地,一壟一壟地擇菜,手都凍紫了,擇起菜來手指頭生疼。整整擇了一整天,只換回十來斤沒有芯兒的癟白菜。過去,海子外的窮人都怕到小紅門裡去幹活,都說吃不了那份苦。
不過,由於小紅門是海子裡東南部通往京城的重要交通關卡,所以門裡門外店鋪林立,買賣興隆。最有名的有福中水雜貨店、東南合雜貨店和同裕德雜貨副食店等。此外,小紅門的糧市也很有名。由於這裡是交通要道,所開大車店、馬掌鋪就多,僅小紅門坡下,就開有大車店三家,馬掌店兩家。每天這裡都是車水馬龍,釘掌叮噹,非常紅火。
小紅門裡東南二里許就是“三臺山”,每年的四月十五和九月十五,都要在這裡舉辦三臺山廟會。屆時,海子裡、海子外的村民百姓,有的趕著牛車,有的騎著毛驢從十里八村趕來逛廟會。“三臺山廟會”從清末一直舉辦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是北京城南著名的民俗廟會。這也為小紅門村增添了熱鬧與繁榮。
小紅門村清屬京師順天府大興縣;民國時期屬河北省大興縣;新中國成立後,屬北京市南苑區;1958年,劃歸北京市朝陽區。
END
編輯:王弈鷗
熱點回顧
明月星輝暖亦城,北京經開區舉辦亦城秋韻慈善音樂會
直擊現場,北京經開區流感疫苗開始接種啦!(文末附接種點資訊)
亦莊東工業區兩地塊規劃方案獲批,將加速亦莊新城生物技術與大健康產業創新發展
這裡的向日葵開啦!位置就在→
收穫滿滿!第三期《亦莊學院》落幕,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