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水滸傳天下,世人皆知大名府。在水滸傳中,大名府出現的頻率非常高,一百二十回中有十八回都提到了它,楊志、索超、盧俊義、燕青這些大家都很熟悉的梁山好漢都和大名府有故事,大名府是真如其名,做到了大名鼎鼎。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大名這個地方。
之所以在水滸傳中出現頻率如此之高,是因為宋朝時的大名府的地位實在是太高了,看看它的名號就知道了。北宋時的北京大名府與東京開封府、南京應天府,並稱三大都,同時也是四京(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之一。有如此高的地位,大名府自然是繁華的大都市了,《水滸》是這樣描繪的:“千百處舞榭歌臺,數萬座琳宮梵宇”,所以梁山好漢沒事就去大名府逛逛。
大名府在哪裡呢?今河北大名縣城東北方向。大名縣隸屬於邯鄲市,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我們都知道邯鄲的地理位置優越,歷史悠久,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戰國時趙國的都城。
邯鄲市臨漳縣在歷史上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古稱鄴城,做過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的都城,在北方獨領風騷數百年。北周末年,楊堅滅尉遲迥後,毀了鄴城,之後魏郡(魏州)的治所遷至大名。唐朝建中三年(782年),河北軍閥、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的侄子田悅,改魏州為大名府,是大名作為地名之始。
大名縣地理位置特殊,位於華北平原南部,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東鄰山東冠縣、莘縣,南連河南南樂縣,西交魏縣、廣平縣,北接館陶縣。大名縣處在漳河與黃河之間,漳河、衛河、馬頰河自西南向東北貫穿全境,漳、衛河在縣北匯流,京杭大運河在大名縣東面不遠,京杭大運河永濟渠流經大名縣。古代在一馬平川的華北平原上,最好的自然防禦條件就是河流了,因此古時的魏州(魏郡)是北方的軍事重鎮。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後,魏州有三處碼頭、八個渡口,水運之利得天獨厚,繁盛是必然的。魏州在唐朝安史之亂後地位超然,五代時唐莊宗李存勖就是在魏州稱帝的,後周開國皇帝郭威也是在大名府起兵,建立周朝的。郭威起兵時,留一個人守大名府,這個人就是柴榮。
五代之前,中原政權還擁有幽雲十六州,有地利之險。但晉高祖石敬瑭把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後,中原無險可守,大名府就成了東京開封府的北方門戶。契丹騎兵南下非常方便,宋朝只有重兵屯於大名府,才能阻止契丹騎兵南下。
公元1042年,遼軍幽州集結重兵,準備南下“打草谷”。 很多大臣主張和契丹議和,還有主張遷都逃跑。宰相呂夷簡認為大名府控扼河朔,號稱北門之鎖鑰,守住大名,就能守住黃河防線,則開封無憂。一旦丟了,就再也要不回來了,絕不能遷都。唯今之計,只有強硬。呂夷簡勸宋仁宗在大名府建都,告訴契丹人皇帝準備親征,斷掉他們的幻想。
呂夷簡幾乎就是寇準再世,如果不是呂夷簡,北宋又想捲鋪蓋溜之大吉了。在當年五月,宋仁宗升大名府為北京,開始修建都城,契丹人果然打消南侵的念頭。北宋對大名非常重視,能來大名府當官的,都是朝中一線重臣,如有寇準、王欽若、呂夷簡,以及韓琦、歐陽修、宗澤等。《水滸》中也稱大名府“城高且地險,塹闊且濠深”, “千員猛將統層城,百萬黎民居上國”。
不過,大名府由於離黃河太近,明朝建文三年(1401年),被黃河大洪水淹沒了,結束了一千多年的風雲歷史。如今大名府遺址正在得到開發和修繕,千年古城的雄偉風姿又將展現在人們面前。